老年人運動有什麼好處?9種老人運動推薦、風險與注意事項

老年人運動有什麼好處?9種老人運動推薦、風險與注意事項
2023.10.16
36,383

2023.10.16

36,383

文章用聽的
00:00 11:11 1

文/曾鳳君(物理治療師) 圖/Shutterstock

編按:老年人運動有什麼好處?打破過去「老人不適合運動,休息就好」的刻板印象,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年紀愈長愈要運動,才能延緩退化,提升老後生活品質。哪些運動適合年長者?體力較弱的老人可以做什麼運動?

老年人一定要運動嗎?老人運動的5大好處

隨著歲月增長,人的身體機能會逐漸老化,持續規律運動可以減緩惡化,因此,老年人運動好處很多,例如:

1. 維持大腦認知功能運作,預防失智。
2. 強化免疫系統保護作用,增強抵抗力。
3. 訓練平衡感,降低跌倒風險。
4. 避免骨質疏鬆,減少肌少症發生機率。
5. 有助於減輕壓力並緩解憂鬱。

國民健康署也表示,適量的身體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和憂鬱的風險,增強骨骼與肌肉,促進長者日常生活的能力及預防跌倒,延長健康壽命。

老年人長期不運動有什麼風險?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人類中年期開始,平均每10年身體會損失大約3公斤的瘦肌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專門負責控制力量和快速收縮的肌纖維,而肌肉流失大多跟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因此規律定期的運動非常重要。(相關閱讀:肌少症有5症狀,起立坐下5次逾12秒就可能是!如何自我檢測並改善?

老年人若缺乏運動,除了肌肉萎縮,連帶器官功能也會大受影響,常見的狀況如下:

1. 新陳代謝變而開始囤積過多脂肪,進而引發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

2. 骨質密度40歲之後開始下降,且50歲左右加速流失;因此老年人更容易發生骨折。

3. 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僵硬緊繃,進而影響到翻身、站立、搬運、走路或上下樓梯等日常動作。

4. 老年人要維持心肺健康,需比年輕人耗費更多的時間,若沒有良好的心肺功能,體力和活動量將無法持久,間接會打擊老年人想要運動的動機,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老人運動前應做哪些評估?

開始運動前的檢測與評估對於老年人來說很重要,不僅能了解每個人的動作姿勢,當下身體的狀況,找出適合他們的運動類型,同時避免不適當運動所造成的傷害。評估主要可分成下列幾種:

一、病史諮詢

病史諮詢檢測的第一步,若本身有疾病或特殊需求,則建議由醫生進行檢查,並給予相符合的運動指導和建議。個案的疾病史、受傷史、家族病史、生活型態、工作模式以及運動習慣和目的等,都能協助建構方向並擬定個案運動的計畫內容。

二、心肺功能

國內近年來全民健康意識提高,熟齡健身的風潮興起,各大健身房也開始有樂齡的相關課程,但經常被忽略甚至可能造成危險的就是個案的心肺功能;除了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熟齡族群,是否一開始強度過高,體能不足以負荷,又或者沒有注意到長者的用藥時間與藥物特性,像是高血壓、血糖用藥。

三、身體組成分析

包含肌肉重量、體脂肪、內臟脂肪、基礎代謝率和骨骼重量等。訓練目標通常和體重沒有絕對正相關,反而應該透過身體組成分析才能實際呈現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並提供相對應的階段性目標計畫。例如:增肌減脂、改善肌肉量不平衡等。老年人最常見的就是體脂肪過高、肌肉量太低,並伴隨四肢肌肉失衡。

除了上述評估,一般民眾也可以使用國健署提供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根據問卷資料,設計對於老年人運動專屬的運動方針,達到安全且有效果的訓練。

9個的老年人運動推薦

運動順序建議為:暖身→肌力重量訓練→有氧訓練→伸展和緩。推薦的九種運動項目如下:

1. 深蹲

深蹲會用到全身的肌肉,雙腳打開與肩膀同寬且腳尖向前,想像屁股下方有椅子,向下坐維持個3~5秒的時間。

2. 手臂舉重

可利用常隨手可得的寶特瓶裝滿水,向上舉或向外展開,鍛鍊上肢肌力。

3. 站立扶牆伏地挺身

可增強上背部和肩膀肌力,若想要增加難度,站離牆面越遠越困難。

4. 散步

可到公園或學校操場,可促進下肢循環和肌力外,也能增強心肺功能。

5. 跑步

建議挑選安全的平面場地執行,可到學校操場或是室內體育館。

6. 登階運動

建議階梯高度應該介於15~30公分,可使用住家有扶手把手的樓梯進行訓練,避免受傷。

7. 瑜伽

瑜珈是兼具柔軟度、平衡性和力量訓練的運動,可增加身體韌性,較好的柔軟度也能降低運動受傷的程度。

8. 游泳

游泳可增加心率卻不會給你的身體帶來壓力,增強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臨床指出也可有效改善關節炎。

9. 登山、走步道

建議從無負重開始著手練習,選擇較平緩的觀光步道,一邊欣賞風景,一邊鍛鍊下肢肌力和心肺耐力。(相關閱讀:北台灣5條平易近人的步道推薦,50+、怕爬山傷膝蓋的人也適合

上述9項推薦運動可挑選2~3種喜歡的項目,建議每週至少做2回肌力訓練,做完1回可間隔2天再繼續,當感覺肌力變強後,可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長。

適合體力較弱的老人運動

即便是體力較弱的老年人也有適合的運動可以執行,需要「移動」且比較輕鬆的家務就屬於輕度活動,例如:簡易的清掃、在家中緩步移動,走到廚房泡茶、整理沙發抱枕或床舖等;早、中、晚各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就能達到每日需要的活動量。

另外,出門採買蔬果,或是培養一些興趣也是很好的選擇,例如:需要鏟土噴灑的園藝種植,需要走出戶外拿起相機的攝影活動等。太極拳是一個負重相對較低的運動,卻能提高肌肉力量與柔軟性,甚至減少老年人跌倒風險並改善平衡,緩和的呼吸和動作也有助緩解壓力和焦慮,不失為一個嘗試的項目。(相關閱讀:家中有長輩肌少症、不能站,甚至臥床的人怎麼運動?5種肌力訓練,找回生活自理能力

老年人運動務必注意3件事

1. 適時檢視自身體能,可找家人或同伴一起運動

獨自運動會感到孤單,若能邀約鄰居、朋友或伴侶一起參與運動訓練,除了可以彼此激勵,讓運動過程更加愉悅;最重要的是能夠相互注意彼此自身的體能狀況,避免求好心切或太過急躁,執行超過自身負荷量的運動訓練,導致受傷的風險提升。

2. 選擇品質良好且符合需求的輔具並適時使用它

平衡運動和重量訓練,可以大幅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但需特別留意一開始不能太過激烈,避免造成反效果,應循序漸進地逐步開始鍛鍊的計畫;並藉由挑選品質良好且符合自身的輔具和設備,例如常見的護膝、護踝和護腕。不僅能減少運動傷害,更能間接促進運動表現,安心運動之餘還能享受過程。

3. 尋求專業人士意見和討論

部分老年人有膝蓋不適、肩頸痠痛、腰背痛或心肺疾病等問題,這些可能是導致抗拒持續運動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從低強度訓練開始,可以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或和自己的健身教練討論,不僅能減低疼痛,更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量和方式,建立階段性可實現的運動目標,來保持訓練的動力。

每日運動讓老年人生活不打折

要活就要動!透過一週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訓練,能夠增強血流量活化大腦,提高心肺能力和肌力,減少不好的膽固醇,進而減少罹患失智風險或是中風死亡率,更能保持免疫系統的年輕和效率,保持規律運動習慣,讓老年人的生活不打折!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