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帶爸媽一起解脫,到學會「陪他們演戲」!資深媒體人池熙羣:照顧路上不必完美,才能彼此輕鬆

陪伴失智父母走過10年的長照之路,池熙羣學會照顧自己、學會對人生課題放下與放手。
陪伴失智父母走過10年的長照之路,池熙羣學會照顧自己、學會對人生課題放下與放手。
2025.06.23
28,029
作者|賴慧勳
責任編輯|王美珍

陪伴失智父母走過10年的長照之路,池熙羣學會照顧自己、學會對人生課題放下與放手。

作者|賴慧勳 2025.06.23

責任編輯|王美珍28,029

文章用聽的
00:00 12:10 1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45歲,對多數人而言,是人生與職場最意氣風發的黃金時期。但資深媒體人池熙羣,卻在這個年紀選擇提前退休,為的是全心照顧罹患失智症的父母,陪伴他們走過長達10年的長照之路。在失去穩定收入的情況下,全職照顧者如何評估自身經濟狀況,應對日益沉重的照護開銷?在漫長照護過程中,錯過人生最精華的歲月,又該如何重新與社會接軌、找回人生重心?

即便歷經許多生命波折,池熙羣至今仍相信:「很多事情的發生,冥冥之中自有奇妙的安排。」

時間回到15年前,他剛過完45歲生日,當時服務的公司—中視,正在進行優退制度改革,但他因年資不足,未被列入名單。正當他還在思索未來方向時,偶然翻出一本早已泛黃、甚至有蟲蛀痕跡的公司內部規定,赫然在其中發現一條幾乎被遺忘的條文:「服務滿10年、並年滿45歲者,可申請提前退休。」於是,他成為公司內唯一一位引用此條規定、並以個案申請並成功獲准提前退休的員工。

他回憶,如果不是那本老舊的內規突然出現、如果沒有那條「命定」的條文,他或許無法順利離職。

巧的是,就在正式離職後的第2個星期,他的外公因跌倒住進加護病房,而此時正值失智初期的父母,也已無力照顧外公。於是,他開始了照顧3位老人的長照人生。

「從離開職場到投入侍親伴老的生活,我幾乎是『無縫接軌』。」池熙羣回想,早在他申請退休之前,父母就已出現失智的徵兆。例如,過去擅長下廚的父親,開始頻頻錯放醬料、或出現記憶混亂、迷路等狀況。這些日益明顯的變化,最終讓他決定搬回老家,展開長達10年的照顧生活。

不過,許多家庭在面對類似情況時,通常會優先考慮聘請外籍看護、安置機構,或運用長照資源來分擔壓力。但他認為,「找外籍看護就像在買樂透。」他曾試用過幾位外籍看護,卻接連遇到各種狀況;即使將母親送進號稱五星級、評價優良的機構,仍親眼見到令人心痛的照護現場,如同一個被遺忘的老人地獄。他直言:「照護產業長期供不應求,業者缺乏改善動力,整體品質難以保證。」(相關閱讀:護理之家、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有何不同?費用、服務項目一次看懂

於是,他選擇親力親為,「照顧父母,永遠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機會,沒有重來的可能。」

關於醫療費用,他提到善用健保資源已足以應對多數情況。

只是,當照顧進入後期加上看護支出,一個月常常會花費超過10萬。他強調自己已是相對「幸運」,因為除了父母本身有退休金與存款,他因無需扶養其他家庭成員,才能做出提前退休的選擇。

辭職照顧父母  意外成為創作者

不過,在職涯高峰期辭職,大多數人通常會認為這是一場冒險;對於工作追求的自我實現成就感,也可能成為人生中難以填補的缺憾。對此,池熙羣反而樂觀看待,認為若當初沒有陪伴雙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才會是人生最深、也最無法挽回的遺憾。

另一方面來看,正因這段艱辛的照顧歷程,也才意外開啟了他的「第三人生」。池熙羣將10年的照護經驗整理成書,成為作家,並積極投入公益演講,陪伴更多照顧者走過艱難的路。不僅如此,他更重新拾起從小就懷抱的藝術夢想,在人生下半場重新定位自己。

「其實我一直想當藝術家。」他微笑著說。退休初期,他偶然接下校園的設計案,從沒想過多年新聞生涯後,自己有朝一日能以創作者的身分實現童年願望。他感慨分享:「如果當時沒離開,我可能永遠不會有這個機會。」

10年照護路心力交瘁  曾想帶父母一起解脫 

但照顧失智症患者,終究是一場漫長的耐力賽。即便再怎麼懂得轉念,也無法天天保持正向思考。

「有一度,我是真的想過,乾脆帶爸媽一起解脫算了。」池熙羣坦承,有段時間,他把所有精力與寄託都投注在照顧父母身上了,「但眼睜睜看著他們狀況一天天惡化,自己卻什麼也改變不了,那種無力感與挫折感,真的會把人推向絕望。」(相關閱讀:當「問題解決導向」的男性成為照顧者,如何陪伴父母老去而不耗竭?諮商心理師:2種實用資源,免費心理協談服務可善用!

在長期壓力下,他一度陷入情緒的低谷,甚至出現輕生念頭。直到某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第一次諮商時,心理師請他寫下「此刻最想做的10件事」。結果,心理師看完清單後直接點醒他:「你知道你現在已經快崩潰了嗎?」原來,他的10個願望全都與父母有關,例如帶他們出遊、找好吃的餐廳、如何讓他們開心……卻沒有一項是為了自己。

這一句話讓他驚醒。池熙羣開始意識到,若照顧者不先照顧好自己,根本無法長期撐起照護的重擔。「諮商師告訴我:你必須先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才能真正照顧好父母。」這句話也讓他開始反思,許多照顧者總擔心自己太自私,不敢讓自己有追求快樂與喘息機會的權利。

他開始與姊妹協調照顧時間,讓自己每週至少有週末可以稍作喘息。也開始在父母熟睡後的深夜,在能隨時趕回家的時間及範圍內,騎著單車在河濱狂飆,瘋狂踩踏、放空腦袋,享受難得的自由。

對失智患者不要「太認真」  學會演戲自己也放鬆

談到照顧失智長輩的歷程,池熙羣形容那是一場「不會贏、也不能輸的戰爭」。每當以為自己已經夠堅強,下一個關卡總會比前一個更難、更讓人心累。他慢慢體會到,「你一旦跟他們認真,就輸了。」

他說,對照顧者最折磨的,不是體力的疲憊,而是精神上的耗弱。他形容,「你講過無數次的事情,他們永遠記不得。」例如他們會忘了吃藥、忘了關瓦斯、忘了昨天發生什麼事。每天像是在不斷打轉的迴圈裡,不斷歸零、再重來。

有一次,他因為太過挫折而對父母發火,情緒潰堤後躲進廁所大哭,「我痛哭了半個小時,最後還是得擦乾眼淚,因為他們是我爸媽。」當他打開門準備面對剛剛不愉快的尷尬,父母卻一臉輕鬆地說:「你睡醒啦?今天要帶我們去哪裡玩啊?」讓他瞬間明白:對失智者來說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下的互動過程,以及你如何對待他們。

從那之後,他開始轉念。他不再執著於糾正或說理,而是加入他們的想像世界,陪他們演戲、編故事。像是有一次母親突然說:「昨天馬英九送我一顆西瓜!」他愣了一下,隨即笑著接話:「哇,那西瓜好吃嗎?民進黨有送嗎?」這樣的互動,不僅讓父母開心,也讓他自己放鬆了。

「人生哪有機會每天都胡說八道,還不用負責?」池熙羣笑說,面對失智的父母,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堅持現實,而在於學會放下、學會陪伴,甚至學會在困境中找到幽默感。

生命總要設下停損點  給予有尊嚴地放手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陪伴者,池熙羣逐漸體悟到,照顧者心中必須設定一個停損點,這並不是指什麼時候該放棄,而是在確保自己能夠撐得下去的前提下,畫一條不能讓自己崩潰的紅線。因此,他建議,不要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要學會接納不完美。

除了照顧歷程中的心理停損點,他也談到另一種更深層的「停損」議題─當親人生命走到盡頭時,到底該不該放手?他說,當一個人已完全失去自主能力、臥床不起、全身插滿管路,可以反問自己也希望這樣活著嗎?還是,選擇一個有尊嚴的結束?

他語重心長地呼籲:「每個人都應該及早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唯有當事人事先明確表達,在哪個階段不再接受延命治療,子女才能免於承受做出最難的選擇,減輕心理與情感上的負擔。」(相關閱讀:如果可以好死,誰想要歹活?《病主法》上路後,善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因為對池熙羣而言,愛,不只是全力以赴陪伴,更是有勇氣在適當的時候,體面地放手。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