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題解決導向」的男性成為照顧者,如何陪伴父母老去而不耗竭?諮商心理師:2種實用資源,免費心理協談服務可善用!

面對龐大的照顧責任,看似堅強、不主動訴苦的男性仍需要外力協助才不至於心力耗竭。
面對龐大的照顧責任,看似堅強、不主動訴苦的男性仍需要外力協助才不至於心力耗竭。
2025.04.14
22,217
作者|顏理謙
責任編輯|王美珍

面對龐大的照顧責任,看似堅強、不主動訴苦的男性仍需要外力協助才不至於心力耗竭。

作者|顏理謙 2025.04.14

責任編輯|王美珍22,217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過去,家庭照顧角色多半由女性擔任,但近年來,男性家庭照顧者人數逐漸變多。當照顧責任落在男性身上,如何調適心態、善用社會資源,不讓自己累垮?昭質心理諮商所所長、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呂依真分享建議。

隨著社會趨勢改變,照顧長輩,早已不再是專屬於女性的工作。

根據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主要家庭照顧者中,男性比例已超過4成5,約有26.5萬人。當男性成為家庭照顧者,在傳統性別角色的框架下,可能會遇到哪些挑戰?

「大多數男性照顧者跟父母的羈絆比較深,特別是家裡的長子。」昭質心理諮商所所長、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呂依真觀察,許多父母從孩子還小時,就暗示他們應該要孝順,因此潛移默化中,他們就接受了長大後奉養父母的觀念。也有些男性,從小意識到自己享有較多資源,自認該回饋父母。剛開始,或許只是給予孝親費,等父母衰老,需要住院、臥床時,便承擔起照顧責任。「這是一個漸進式的歷程。」

而她認為,這類型的男性,性格上的共通點就是「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他們覺得,我很努力照顧你們,所以你們應該要好好的。」她解釋,由於這類男性將快樂和幸福,建立在父母是否因自己的付出而變好,所以一旦父母沒有「好好的」,長久累積的情緒可能就會崩潰。但因為長輩的健康狀況很難越來越好,這種期待,反而帶來更大壓力。

特別當被照顧者是自己的母親時,又更難排解。

「媽媽比較容易有情緒表達,有些男性會有點招架不住。剛開始還可以盡量討好、讓媽媽開心,但久了也會受不了。」呂依真觀察,兒子照顧父親時,情況通常比較單純。比方說,就算父親輕度失智,兒子也會放手讓父親買菜、煮飯,彼此之間沒有過多擔心和限制。「但在母子之間,那條照顧和被照顧的線,有時候不是非常清楚。」(相關閱讀: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有苦說不出的男性照顧者,更需支持與肯定

照顧如何不心累?男性照顧者可善用的資源

但大部分男性為「問題解決導向」,不喜談論內心感受。就算內心累積許多壓力,也不會說出口。

呂依真笑說,她的先生就曾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也認為沒必要特別放大。「他覺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笑道:「男性對於情感的理解和表達,跟女性非常不一樣。」

不過,面對龐大的照顧責任,看似堅強、不主動訴苦的男性仍需要外力協助才不至於心力耗竭。呂依真建議,可多利用以下2種資源:

文未完!免費加入會員觀看

加入《50+》會員,3大好康免費升級

  • 讀好文:閱讀會員限定文章
  • 玩活動:參加會員限定活動
  • 學知識:《50+生活百科》熟齡知識庫免費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