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林芳如、王美珍
編按:照顧失智家人如果只能單打獨鬥,可能會被永無止境的挫敗感壓垮。調整心態和方法,照顧之路也許可以少一點荊棘。本文根據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乃菁的著作和照顧者的真實經驗,整理出3個實用秘訣,讓照顧者也有機會喘息。
1. 接受現實 認清只靠一個人無法承受照顧壓力
日本作家松浦晉曾出版《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一書。接受日媒採訪時,他坦然分享了身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
松浦先生認為兒子照顧母親天經地義,因此從母親被診斷出失智症開始,他就幾乎一肩扛起所有生活起居與看護責任,從做飯、打掃、處理失禁、就醫到情緒安撫,無一不是親力親為。然而,隨著母親病情惡化,他的健康與情緒也逐漸被拖垮,甚至出現幻覺。直到他打電話向妹妹訴苦,妹妹立刻轉介照服員介入後,才讓他有了喘息的機會。
「我的照護經驗其實是失敗的,因為太晚才認清自己一人無法負擔,害母親也受苦。」松浦先生的這番話,提醒大眾獨力照顧不代表堅強,懂得尋求幫助,才是負責任的表現。(相關閱讀: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有苦說不出的男性照顧者,更需支持與肯定)
2. 花點時間 有計畫地讓失智者適應新環境
渴望找人分攤壓力,但當失智者強烈依賴、只認得特定親人時,往往讓照顧者更難抽身。照顧者該如何慢慢鬆開那雙緊抓不放的手?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乃菁在《「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一書中,分享了照顧者王先生的故事。照顧失智母親5年,王先生自覺已撐到極限,送母親到失智據點,卻因為母親只記得他、想黏著他,片刻也無法喘息。
陳乃菁指出,如同孩子上幼兒園需要時間適應,送失智者到據點也需要有計畫地漸進轉移注意力與依賴對象。因此,她建議王先生找一位照服員定期到家中陪媽媽,讓媽媽習慣這個新角色,再由照服員陪同母子倆一起前往據點。等媽媽有安全感後,家屬再慢慢退場,才有機會喘息。(相關閱讀:父母高齡失智,有事只找我怎麼辦?陳乃菁醫師:顧爸媽如養小孩,3要點讓全家均分照顧責任)
3. 信任機構 別當那個挑毛病的人
照顧失智家人時,許多人容易陷入事事都要做到最好的壓力,尤其當把摯愛交給機構照顧,更容易擔心對方是否獲得妥善照料。
前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鄭秋豫過去接受《50+》採訪時,分享自己就曾歷經這段過程。先生罹患失智症後,她一肩承擔照護責任,身心俱疲、甚至罹患憂鬱症,最終決定將先生送入機構,學習成為協同照顧者。
把先生送到機構後,她認為與其事事過問、處處檢查,不如學著信任專業團隊,觀察大方向、適時補位。例如每週探望先生時,她會看看先生是否有刮鬍子、剪指甲,若腳指甲沒剪,她就默默幫忙剪一剪。因為,她深知挑毛病只會增加雙方壓力,不如當個理解、合作的家屬。(相關閱讀:摯愛的先生失智不認我時怎麼辦?學者鄭秋豫:我從點一杯紅酒開始,學習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