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紫菡 圖/帥賢斌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60歲才開始爬山,73歲竟能每週揹水40公斤上大坑山,且膝蓋依然健康!帥賢斌醫師曾經歷健康危機,發現爬山是很適合熟齡、銀髮族群的逆轉健康運動。很多人擔心50後爬山會傷膝,但他卻越爬越勇健,本文分享他的觀察、暖身方式與下坡避免膝蓋受傷的秘訣。
帥賢斌為國內少見同時擁有婦產科與麻醉科雙專科的醫師,熱愛詩文,曾以「帥一生」為筆名,出版過5本詩集,同時也愛好攝影及收藏雅石。73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兼診之餘,每週2日負重超過40公斤於台中大坑登山,也被譽為台中大坑步道的「人型立牌」,常有山友與他合影!
事實上,帥賢斌60歲才開始爬山,許多人很好奇,熟齡後爬山是否會傷膝蓋?10多年來,他用自己的身體投入證明,正確的爬山活動不只不會傷膝,還對人體健康極有助益。究竟,他是如何身體力行得出結論,爬山健身的秘訣又是什麼呢?
59歲視力模糊、雙腿呈豬肝色 幾乎聞到死神走近
帥賢斌爬山的起點,始於人生的一場困境。2010年,59歲的帥賢斌發現,身體在日積月累的操勞下出現狀況,不只血糖過高,也連帶影響其他器官的衰敗,在降血糖的過程中,視力嚴重模糊長達2個月,連看電腦都很困難,雙腳更因血液回流不佳而充血呈現豬肝色,足部腳跟周圍皮膚角化龜裂,他形容,那是「幾乎可以聞到死神走近的氣息」的日子。
他明白,身體是在代謝功能上出了問題,糖尿病是不可逆的,終身必須使用降血糖藥物,但糖尿病人的健康是可逆的,只要按時適量服藥,規律合宜運動,身體狀況也會漸漸改善。
上山下海運動逆轉健康 每週2天負重上山
一年後,他先關掉診所到屏東東港輔英醫院工作,常到附近的大鵬灣上山下海繞湖,無意間發現,運動讓健康漸漸改變好轉。後來,他搬回台中,開始接觸台中大坑登山步道,原本都是空手上山的他,走了幾年後在5號步道看到其他山友揹10公斤的清水上山奉茶或作為急用水源,相當佩服,也學著開始揹水。
當時,許多人都說「爬山會傷膝蓋」,但,帥賢斌觀察,長期爬山的山友大部分行動飛快自如,不只膝蓋沒有疼痛,銀髮族更了占大部份,從70到90歲都有。這啟發了他想探討「爬山對銀髮族的膝蓋會不會造成受傷?」的意念。
他以身體力行,10多年來,一星期2次,揹負重量也一路增加到43.5公斤(5罐6200毫升礦泉水、加上個人飲食物資),其他5天正常輕裝上山。至今73歲,不只膝蓋完全沒有痠痛受損,身體各項指數都恢復得比退休前狀態更佳。
每週2趟揹水登山,帥賢斌花費在瓶裝水的開銷10年來已超過20萬元。
不求快、做足熱身 大幅避免受傷機率
他表示,登山對熟齡、乃至銀髮族而言,是絕佳的健身方式,長期運動既能降血糖,也能減少多餘脂肪、鍛練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登山與爬樓梯、跳繩、騎腳踏車運動所消耗的熱量相差不太多,而登山運動最平易近人,且走向山林擁抱大自然,身心靈皆同時獲益。
最令人擔心的「爬山是否會傷膝」問題,帥賢斌長年觀察,造成膝蓋受傷的5大危險因子如下:
・個性強
・性格急
・下山快
・前腳主導下山(前腳一直踩頓煞車)
・沒有做好起步前的熱身運動就快速前行
首先,他指出,爬山傷膝常發生在關節原本就不好的人身上,而熟齡族多半開始面臨肌力下降、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等問題,需要時間慢慢鍛鍊。因此,在登山前要做好足夠的熱身及事前準備,開始登山的時間、路程、負重都要循序漸進,不能求快,才能避免受傷。
此外,骨頭也需慢慢強化,靠著就是陽光及負重,陽光能幫助人體產生維他命D,並幫助身體吸收鈣,而加上負重後,讓骨頭裡的「成骨細胞」活化起來,讓骨頭加粗加厚,才會越來越強壯,而這也是他認為登山比在健身房運動更有幫助的原因。(相關閱讀:每天曬太陽,比不曬的人年輕5歲!4理由說明為何你應至少日曬15分鐘)
在山上與山友合影,帥賢斌(右2)和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
自創「脊椎環動熱身法」 從核心暖起來
多年來,帥賢斌研發出一套「脊椎環動熱身法」,任何人只要可以自由活動,都可以施展,唯一要求是平心靜氣,不能急。這套熱身法,不同於一般只暖到四肢、沒暖到核心的健身操。操作方式為:
1. 雙腳輕鬆打開50公分,放下心情,忘記呼吸。
2. 在意念裡暫時刪除手、臂、胸、背、腰、臀、腿。只留下中柱的脊椎骨,用脊椎骨帶動全身,原地向左向右慢慢轉動。
3. 先向左轉到極限約90度,再轉向右側同樣約90度,左右一個來回約需時10秒鐘,一分鐘做6次,共40分鐘作240次。
4. 開始暖身約10分鐘後身體慢慢柔軟,可以屈身彎曲慢慢向下,保持左右環動,也可以伸展挺胸舉臂,左右環動。
5. 腿部膝蓋可稍彎曲,也可以打直。
6. 勤練一段時間,脊椎環動如果控制自如,就可以進階到從頸椎肌肉開始驅動,連動胸椎與腰椎;再由腰椎開始驅動,連動胸椎與頸椎,重複來回,帶動所有的運動節奏,會讓核心及四肢同時暖開。
避免膝蓋受傷下坡3技巧 挑選鞋襪強化保護
他多年的實驗也發現,上山時,膝蓋關節承受的壓力,與大腿及小腿的肌力併韌帶的強度成反比關係。肌力越大韌帶越強,關節的承受力就越小,越不容易受傷。因此,上山爬坡沒有刻意用勁加速使力,正常的情況是不會傷及膝蓋的。而下山靠肌力克服地心引力,因傷害膝蓋最嚴重的原因是不當下山,下山時膝蓋承受的壓力為體重加背包重量的5至7倍,帥賢斌認為,避免膝蓋受傷的方法有3:
1. 用肌力克服地心引力
下坡時,位於後方的腳,大腿先用力且曲膝,軀幹則挺直後仰,類似跳舞下腰姿勢,之後前腳再踏出。減少身體重心與前腳踏點的距離,物理轉換陡坡成為緩坡,緩坡成為平地。
2. 走慢一點
減緩行進速度,膝蓋衝擊力道自然減少。
3. 彈性一點
膝蓋關節、踝關節、趾間關節保持彈性,增添緩衝作用。
下山恣意求快、逞能比賽、大步往下衝、腿部肌肉韌帶強度又不足者,最容易造成發炎腫脹疼痛,傷及膝蓋。
此外,在裝備方面,他建議穿長筒厚底重裝鞋,加強保護足踝與腳底。穿登山鞋也不要太剛好,大一些可以加穿厚襪子多一層保護,大拇指最好還有1~1.5公分的距離有滾動彈性,因為下坡路段,腳會前滑頂到鞋子前緣,趾頭會瘀青,趾甲會發黑、掉落、發炎而疼痛不堪,切記不要忘記修剪指甲。(相關閱讀:如何爬山才燃脂又保護膝蓋?教練傳授:上下坡步行與使用登山杖的正確方法)
找到值得長期投入的事物 越活越有滋味
10多年來,帥賢斌持續登山、寫作,不只詩集一本接一本出,閒暇之餘也收藏雅石。他說,無論是哪一項興趣,中年後的生活要越活越有滋味,重點便是「找到值得長期投入的事物」。正因長期,所以不必求快,如登山,他只要遇到後方有人,必定讓路讓對方先行;例如寫作,他不求一時名聲,因想細細經營字句,寫出只有自己能寫出的獨特詞句;例如雅石,因是天然有限,所以不是一天、兩天便能研究得完,值得花30、40年收藏。
此外,帥賢斌說:「我不斷上山,是為了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也因此能提高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度,當感受越來越強烈,才可能寫出有生命力的東西。」
多年來,他也將自己累積近10年的觀察投稿至醫學刊物,並將相關內容自費出版第6本書《銀髮飛揚 膝行萬里》。現在的他,在上山這件事的體能已超越許多年輕人。爬山過程也常遇見許多年紀更大的人,依然活躍在山徑上,讓他心有所感:爬山,能讓長者身心活躍,可說是最好的長照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