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2024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指出,有高達40.9%的民眾睡眠狀況不佳,顯示睡眠問題已成為新國病。然而很多人都以為年紀越大,需要睡眠的時間越少,但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熟齡族群對睡眠的需求並沒有減少,只是因為身體機能改變,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如果能找出失眠的原因並加以改善,就能找回自然入眠的能力。
過去一般觀念常認為「年紀越大睡得越早」、或是「難以一覺到天亮」。事實上,熟齡族群建議的睡眠時間為7-8小時,會有睡得少的迷思,只是因為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改變,睡眠結構也跟著改變,導致睡眠的品質和效率變差。
張語希指出,因為睡眠週期中,深層睡眠會隨著年紀逐漸縮短,導致熟齡族群更容易淺眠或夜間易醒。她也提醒若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可能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與認知問題的風險。
40歲後睡眠差的四大關鍵因素
造成睡眠困擾的原因非常多,通常可以歸納為生理、心理和疾病等因素。
1.生理變化:年齡增長睡眠週期變短,導致深睡期減少,淺睡期增加。
2.慢性病與藥物: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可能導致夜間頻尿影響睡眠,另外退化性關節炎、神經退化疾病等也容易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睡不好。慢性病藥物如降血壓藥、利尿劑、類固醇及抗憂鬱劑等,也會干擾睡眠。
3. 心理壓力與情緒:情緒性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當壓力、焦慮等情緒累積時,會刺激交感神經,升高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而過高的皮質醇會抑制褪黑激素的釋放,使身體無法啟動睡眠模式,導致腦袋停不下來、睡不沉、睡到一半突然驚醒,或是起床後仍感疲累。
4.更年期失眠:進入更年期後,有高達半數以上的婦女會受失眠所苦,主要與體內雌激素下降有關。
張語希補充,雌激素的下降會干擾褪黑激素和血清素的合成,而這兩種物質都與睡眠和情緒密切相關。此外,更年期常見的熱潮紅、盜汗和心悸等症狀,也可能導致夜間驚醒,而情緒不穩、易怒、焦慮等更年期情緒困擾,也會加劇情緒性失眠問題。
用睡眠日誌找出失眠原因
究竟怎樣的狀態才算是真正的「睡好覺」?張語希建議可從以下指標評估:「入睡時間少於30分鐘、夜間醒來次數少於一次、即使早醒仍能繼續入睡,並且白天感覺精神良好。」
張語希也建議可透過以下步驟檢視睡眠品質:
- 記錄睡眠日誌:記錄每天起床時間、夜醒次數、睡眠時間和白天的精神狀況。
- 檢視睡眠狀態:觀察是否有打呼、肢體抽動或夜尿頻繁的問題。
若發現最近有睡不好的狀況,又已持續一段時間,也可先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睡眠習慣,改善失眠程度。
- 建立固定作息:盡量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起床,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
- 調整飲食:睡前避免吃太重鹹、高油脂食物、咖啡和茶等刺激性飲品,或是吃得太飽或過度飢餓。
- 睡前儀式感:可嘗試冥想、聆聽靜心音樂或泡腳,讓身體放鬆。
- 適度運動:白天可進行適當運動,但應避免睡前劇烈運動,以免交感神經過於興奮。
- 良好睡眠環境:不看手機減少藍光刺激,營造遮光、靜音且溫度舒適的睡眠環境。
如果還是睡不好,必須儘早前往睡眠中心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或至身心科、神經科、精神科就醫治療。
補充紓壓、助眠營養素 強化自眠力
除了生活習慣的調整,保健品也能作為改善睡眠的輔助選擇。張語希指出,市面上常見的助眠成分,如GABA能有助於放鬆、減輕壓力;鎂能幫助肌肉放鬆並穩定情緒。不過她特別提醒,在選擇保健品時,務必仔細檢視成分,像是某些鎂發泡錠可能同時含有維生素B2,而B2是提升能量的成分,反而可能影響睡眠。因此,挑選保健品不能只看品名,更需了解其細項成分,並且適時適量補充與搭配正確的營養素。
睡眠問題可透過檢視睡眠日誌,調整生活習慣、培養良好作息,以及適當補充天然植萃的助眠保健品,恢復身體自眠力。
在眾多助眠產品中,張語希更推薦使用天然的植萃原料,達到更優質的調理效果。像是由AI大數據篩選配方,並擁有國家級研究院專利技術的「植萃熟睡寶」,由天然複方植物萃取成分溫和,其主要成分有:
鹿角靈芝:能平衡身體生理機能。
龍眼:有助於補氣、養血、鎮定安神,幫助睡眠。
蓮子:幫助身體放鬆。
紅棗:減少睡眠中斷和夜間覺醒,有助於調整睡眠。
以上成分經過獨家比例調配專利萃取,並透過醫院臨床人體實測及大量實驗研究證實,能有效舒緩情緒、幫助自然入睡,提升睡眠品質。對於有睡眠困擾的族群,植萃熟睡寶可以作為輔助選擇,幫助找回有品質的睡眠。張語希也分享自身經驗,在睡前30到60分鐘內使用,確實能睡得更沉,隔天精神也較好,且無依賴性、身體負擔較小。
睡眠問題並非無法改善,透過檢視自身狀況、調整生活習慣,並善用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與適當的保健品輔助,讓人體自然而然恢復自眠力,才能從根本改善並提升睡眠品質,重新擁有精力充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