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臺灣醫療體系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與健保制度等多重挑戰下,除了「搶救每一個珍貴的生命」的醫療日常外,趙有誠身為腸胃科專家,也分享他獨到的養生保健心法。
我們常在醫院進出,看見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他們為病患解決病痛,卻鮮少有人深入了解他們內心的壓力與承擔。
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日前推出新書《用愛跑出第一棒》,除了談如何從零開始,帶領台北慈濟醫院逐步發展成為醫學中心的點滴歷程,也分享在救死扶傷的專業之外,在醫療現場多年而累積的人生智慧。
在忙碌的生活中,院長又有什麼自我保養的秘訣?
不只是治病 更多了一點全人關懷
台北慈濟醫院成立至今邁入20年,在2024年升格為醫學中心,這對一個由宗教團體經營的醫院而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令人好奇,它在管理與服務上,究竟與一般公私立醫院有何不同?
趙有誠指出,雖然醫療的本質都是搶救生命,但慈濟醫院在醫療之外,更強調「不讓弱勢者失去就醫機會」。
他強調,除了解決身體病痛的醫療,進一步主動去了解病人是否在經濟、社會、心理等層面需要幫助,竭盡所能地做到所謂的「全人醫療」。這也是他在台北慈濟醫院工作最欣慰以及有成就感的部分,「因為這能滿足我做醫生當初設定的目標。」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台北慈濟醫院獨特的志工體系便發揮了重要功能。這些志工不少是年長者,然而在醫護人員以外的需求,如長照、環境清潔等方面的服務,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趙有誠分享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感人案例:一位50多歲的男性心臟衰竭患者,因屬於低收入及單親家庭,在換心手術成功後卻面臨後續照護的難題。幸而,在志工的協助下,除了居住環境得到改善,讀高二的女兒也獲得課業輔導等援助,甚至在趙有誠的鼓勵下,最終考入慈濟大學護理系,畢業後回到爸爸當初換心臟的手術室工作。
透過志工體系,慈濟醫院超越了單純「治病」的範疇,織起一張社會安全網,主動且超前地去理解病患潛在的困難,並給予實質幫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關懷。
面對龐大壓力 院長的抒壓與養生之道
作為醫院的掌舵者,趙有誠肩負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坦言,醫院擁有超過200種專業且彼此不可取代,最大的煩惱便是希望每個專業團隊都能整齊到位,並達到要求的品質。有時面對病患複雜的病情與預期之外的結果,也帶來不小的壓力。他分享以下平日自我保養的3個方法。(相關閱讀:為何有人生病好得快?前北榮院長張德明行醫40年體悟:善忘的人,易健康快樂)
1.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感恩、尊重、愛」:
他舉例,醫院中發生傳送人員遲來的狀況,同仁可能會心急、影響說話口氣。但他叮嚀同仁,要懷著感恩的心,不要有情緒,因為對方可能是來救火的。多幫對方想一步,有著團隊的氣氛和效率。
2. 隨時隨地運動:
趙有誠笑說,他的工作時間很長,沒有時間特別安排運動。「如果只有3、4層樓,我一定選擇走樓梯。」除了盡可能步行,他也會利用零碎時間做深蹲等簡單運動。
3. 吃素:
趙有誠已吃素約15年,他發現最大的改變就是精神變好。從腸胃科醫師的角度,他認為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紅肉健康風險高,素食不僅有益於地球環保,也對健康有不少好處。
熟齡族如何照顧好腸胃?4件事要做到
作為腸胃科醫師,趙有誠也給予熟齡族群腸胃保健的4個實用建議。
1. 認識自身體質:
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不同,應了解自己吃了什麼會胃酸、腹瀉或脹氣,避開會引發不適的食物。
2. 定期健康檢查:
有些疾病如癌症,常是悄悄來襲,早期沒有症狀。若過去沒有健檢習慣,應進行第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例如大腸鏡,了解腸道狀況。
3. 飲食習慣調整:
隨著年紀增長,腸胃道免疫力可能下降,應盡量選擇熟食,避免因料理不潔或自身抵抗力不足而導致問題。並且減少甜食,多吃蔬菜水果。
4. 正確用藥觀念:
許多長者身邊總有一大堆藥袋,容易造成混淆。家屬除了應協助長者分裝藥物,分清楚每顆藥的用途、服用時間注意事項。也應避免隨意停藥或過量用藥。
自我健康管理 是熟齡世代的責任
臺灣正邁向超高齡社會,趙院長點出醫療體系面臨的最大挑戰,正是高齡人口的照護問題。「年輕人有自己的小家庭和職場壓力,能夠在父母或阿公阿嬤床邊的機會很少。」
為了解決針對長者出院後無人照護的問題,台北慈濟醫院並設有「出院準備小組」,協助病患安排後續的安養中心、小型醫院或居家外籍看護,讓病患出院後能無縫銜接,持續獲得更好的照顧。
趙有誠認為,台灣健保制度完善,但面臨病患該出院卻無法銜接回家照護,導致住院天數過長,影響病床周轉率的問題。因此,未來長照機構的健全與多元發展至關重要,形成多階段的照護模式,而非僅僅是「家庭直通醫院」。
趙有誠也語重心長地呼籲:「自我健康的保養很重要。生病已是最後一步了,怎麼樣讓自己不要失能、變成要依賴別人,這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他強調,50歲後的熟齡族群,應有更強烈的自我健康意識與行動力,積極照顧好自己,才能避免因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導致失能,造成他人負擔。(相關閱讀:台大醫院院長看遍無數長者的健康體悟!吳明賢:心若大,事情就小!心若小,事情就大)
他也提醒大家,定期的癌症預防性檢查,如超音波、腸胃鏡,在保命與健康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重新審視什麼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這份「愛的力量」,從個人養生到社會關懷,都是我們共同前行的動力。
相關閱讀:趙有誠、邱淑宜著,《用愛跑出第一棒:臺北慈濟醫院的人文醫療之路》,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