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生病好得快?前北榮院長張德明行醫40年體悟:善忘的人,易健康快樂

想健康,先從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開始。
想健康,先從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開始。
2020.09.06
145,830
作者|陳莞欣
責任編輯|王美珍

想健康,先從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開始。

作者|陳莞欣 2020.09.06

責任編輯|王美珍145,830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前北榮院長張德明,行醫40年來為超過幾十萬名患者看診。他觀察,除了遺傳、飲食外,還有許多環境因素會影響人的健康。即使是同樣的疾病,患者的生活背景、性格、家人支持等差異,都會使病況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真正的養生,其實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

打扮入時的貴婦奶奶,明明病況輕微,卻總愛問醫師:「我還要活多久?」;看破生死的中年女尼,有著和年齡不相襯的清麗容顏;陪太太看病時常臉色不耐的男子,有一天變成了被照顧的人……。人們的生老病死、愛恨嗔癡,都在醫院裡發生。診間,就是人間百態的觀察室。

「若只是個冷漠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就不會是好醫師。」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過敏免疫風濕科名醫張德明說。在台灣,常有人戲稱上醫院就是「三長兩短」──等掛號、叫號、領藥的時間很長,而醫師診察和解釋病情的時間很短。許多醫師一年看診人數破萬,對患者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即使門診患者動輒近百號,張德明仍堅持,醫病之間要有診療以外的互動。有時一句「頭髮剪短了?」、「今天指甲油變紫色囉!」的問候,就能打開患者的心防。他指出,醫療的結果很大程度取決於「人」。即使罹患同樣的疾病,患者的背景、性格、家人支持等環境因素差異,都會導致病況發展截然不同。因此,好醫師必須善於觀察和同理。

從醫40年以來,張德明診治過幾十萬位患者。形形色色的病人,不只是一個個臨床上的病例,也讓他對人情世事有更深刻的體悟。多年行醫的空檔,他寫下自己的所思所得,在退休這一年集結成書《醫中有情》。

生病既不平等也很平等  想健康開心比有錢重要

財富是許多人畢生追求的目標,但有錢人一定比較健康長壽嗎?張德明指出,流行病學研究有個有趣的觀察:心臟科、泌尿科的患者當中,有不少是高社經地位的權貴人士。相對的,風濕免疫科的患者,則有較多社會弱勢族群。社經條件的落差,確實影響了人們罹患不同疾病的機率。

文未完!免費加入會員觀看

加入《50+》會員,3大好康免費升級

  • 讀好文:閱讀會員限定文章
  • 玩活動:參加會員限定活動
  • 學知識:《50+生活百科》熟齡知識庫免費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