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蓋打不開,是身體在求救?50後握力退化恐影響心血管與認知,物理治療師教你6招強化!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2025.07.31
149
作者|健康醫療網
責任編輯|吳丹華,顏理謙

(Shutterstock)

作者|健康醫療網 2025.07.31

責任編輯|吳丹華,顏理謙149

編按:千萬別以為打不開瓶蓋、擰不動毛巾是小事。《衛報》指出,握力強弱與心血管、骨質疏鬆、糖尿病、肥胖及認知能力的健康程度密切相關。從50歲開始,守護健康絕不能忽視握力的衰退。握力怎麼練?本文介紹6種安全的握力訓練方法,無論在家或健身房都可以做!

無論是洗手、脫衣服、刷牙或是滑手機等日常行為,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根據《衛報》報導,一項針對17個國家、14萬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握力較弱的人,發生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較高。多項研究也顯示,握力不足與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肥胖、認知能力下降等多種健康問題有關

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指出,握力測試非常方便,不需要複雜的機器設備,也不用測量肌肉量或體重。因此也成為臨床上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

握力若差病後復原較慢  日常就要自我評估

家醫科Ramit Singh Sambyal醫師說明,握力可以反映全身力量、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和心血管的韌性。根據他的觀察,50多歲但握力弱的患者,往往會出現疲勞、體脂率較高等問題,就算是輕微的疾病後復原也較慢;相反地,握力較強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好的功能性體適能(functional fitness),復原速度也相對較快

握力的類型有壓握力(用來握手或拿啞鈴)、捏握力(像轉鑰匙或拿盤子)和支撐力(像是提購物袋的動作)等,需要運用到手指的屈肌、伸肌,以及手腕、前臂,有時還包括上臂和肩膀的肌肉。

Samantha Shann職能治療師指出,從大約50歲開始,肌肉量和神經功能會逐漸下降,握力也會隨之減弱,建議人們可透過日常活動來評估自己的握力狀況,例如觀察自己能否打開緊閉的罐子、擰乾抹布,或輕鬆地提起水壺

握力怎麼練?不是靠握力器!6訓練方式強化手指、手臂與肩膀

那麼可以使用握力器進行鍛鍊嗎?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警告,這種反覆的抓握動作可能因負荷過重而造成肌腱損傷或病變,提醒民眾針對全身的功能性訓練更為重要。

她也推薦6種較為安全的握力訓練方法:

【居家訓練】

1. 伏地挺身

初學者可以從站立推牆的動作開始,逐步進階到傳統的水平伏地挺身,可以嘗試改變兩手之間的距離,以及選擇用拳頭,或只用指尖支撐。(相關閱讀:每天存肌肉,90歲也能如常外出不疲累!鎌田實懶人肌肉鍛鍊操:在公園抱樹也能強化上半身

2. 擰乾毛巾

將毛巾浸濕,用雙手抓住並向2個方向擰乾,幫助改善前臂和手部屈肌的力量。

3. 捏握

找家中最重的書本,用手指和拇指以「捏握」方式夾住,看看能維持多長時間。可以嘗試調整手臂位置,例如在身體兩側、前方或舉過頭頂,以及肘關節的彎曲程度。

【健身房訓練】

4. 吊單槓

盡量延長抓住單槓的時間,可以改變手部位置來鍛鍊不同的手部和前臂肌肉。這個動作同時能訓練肩部肌肉,對改善握力非常重要。

5. 俯身槓鈴划船

重量越重,手臂肌肉、肩膀、肩胛骨和核心肌群就需要越用力,因此可以活化全身多處的肌肉群。應逐步增加重量,如果擔心姿勢不正確,應尋求專業人士指導。(相關閱讀:買菜提重物不吃力、拿高處物品好輕鬆!物理治療師:每週一次功能性訓練,提升神經調控肌肉的效率

6. 倒著舉壺鈴、過頭肩推

抓住壺鈴的把手,並讓把手在下,在完成過頭肩推動作時,努力保持手腕挺直,動作要緩慢、控制好壺鈴。這個動作可訓練手臂和手部肌肉,同時提高肩膀、肘部和手腕的關節控制和穩定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作者為黃嫊雰,原文標題為〈總是手滑握不住東西?小心是健康警訊!物理治療師推6招練握力〉)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