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常失眠?不靠藥物、療效更久的「失眠認知行為療法」,怎麼做、適合誰?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2025.07.24
9,282
作者|顏理謙
責任編輯|王美珍

(Shutterstock)

作者|顏理謙 2025.07.24

責任編輯|王美珍9,282

編按:失眠,是熟齡常見困擾,更年期更常發生。如何不靠吃藥,找回一夜好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一個好選擇。此治療怎麼做?療程多久?適合什麼樣的人?雙和醫院身心科醫師莊凱迪與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臨床心理師詹雅雯詳細說明。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晚上坐在沙發上追劇,常常一不小心就睡著。家人提醒你上床睡覺,但一躺上床,反而整晚翻來覆去,內心也越來越焦躁。

現代社會步調快、壓力大,有失眠困擾者並不少見。

「大部分的人睡不好,不是因為不夠累,也不是睡錯時間。而是明明很累,卻很難放鬆。」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臨床心理師詹雅雯指出,之所以一上床就醒來,是因為長期勉強自己在睡不著的狀況下躺在床上,形成制約。

甚至還有個案告訴她,睡覺是個挑戰,就像「每天在考一場永遠不會及格的考試」。然而,若能用對方法,重建自己對睡眠的信心,一切有機會好轉。

如何有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沒副作用、療效更久!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

想要睡得好,又不想吃安眠藥,「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是一個好方法。

雙和醫院身心科醫師莊凱迪指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讓個案改變自己對於睡眠的態度,拔除不必要的害怕、焦慮等情緒,重新建立有益於睡眠的想法和行為。

相較於安眠藥,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不僅沒有副作用,還可從源頭治療失眠。療程就算結束,效果也能持續更久。「這是目前美國睡眠醫學會唯一建議的第一線失眠治療方式。」(相關閱讀:白天嗜睡沒精神,失智風險多3.3倍!中年疲勞留意這些徵兆,5招拯救腦老化速度

努力改變卻睡不好?需找出屬於你的影響睡眠負面因子

在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中,找出影響睡眠負面因子是重要環節。

詹雅雯表示,睡覺本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當一個人突然失去這項能力,自然會開始對睡眠產生不同想法,因而嘗試許多做法。不過,越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睡得更好,睡眠結果反而更差。

比方說,沒有睡眠困擾時,許多人會犧牲睡眠來工作、從事娛樂活動。但經歷了睡不著的夜晚,甚至累積了好幾天後,就會企圖改變現狀。

「例如,以前總是累了,才依依不捨關掉手機、電視上床。但失眠後,你卻想辦法幫自己安排充足的睡眠,甚至睡覺時間還沒到,就去床上等。這其實是不利於睡眠的行為改變。」她說:「這些改變就是維持失眠的原因。」

因此,治療中,除了說明睡眠的運作方式,醫師和心理師也會收集個案的睡眠相關資訊,從中找出影響睡眠的原因。比方說,從什麼時候開始失眠?這段時間的生活習慣有哪些改變?是否是更年期因素?現階段的睡眠狀況品質等。

想做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怎麼開始?

文未完!免費加入會員觀看

加入《50+》會員,3大好康免費升級

  • 讀好文:閱讀會員限定文章
  • 玩活動:參加會員限定活動
  • 學知識:《50+生活百科》熟齡知識庫免費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