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松類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AI高度發展的時代,老後將更快樂還是更痛苦?擁有豐富老年人診療經驗的平松類醫師在《AI時代的超級老人》一書中大膽預言,好處是:未來可能不必再為了怕孤獨死而一定要經營伴侶、家人或鄰里關係了,因為AI可在必要時搶救一個人的生命!然而,卻又衍生了另一個重要問題:被迫插管延命醫療。想要符合自己意願的「尊嚴死」,未來應該怎麼做?
誰都會害怕晚年孤獨,擔心「孤獨死」。然而在AI高度發展的社會中,晚年孤獨和孤獨死現象都將不復存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孤獨死的根本恐懼:怕沒人能救自己一命而早逝
當今社會,要想不「孤獨死」,可以選擇與家人同住,搞好與親戚鄰里的關係,或者住養老院等等。與家人同住,首先必須有家人,單身的人是無法實現的;要想與親戚、鄰里搞好關係,就得時常與他人保持親近和往來,也會使人疲憊;若是選擇住養老院,花銷也是個問題。
確信有家人會為自己養老送終的人是不會擔心孤獨死的。還有一些人,每天都與鄰居有聯繫,一旦有什麼事,大家都會趕來幫忙,這些人也盡可放心。但即使是這樣的人,偶爾也會有與家人鬧矛盾的時候,也會有碰巧家人出去旅行,留下自己獨自在家出意外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要是與鄰居關係也不好,就無力回天了。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孤獨死」呢?雖然這可能因人而異,但歸根究柢還是覺得自己本可以避免早逝。也就是說,如果有家人在身邊,就能及時發現自己心臟驟停,還可以救自己一命。哪怕是最後搶救無效過世了,也不至於淪落至孤獨死。如果真的是死後兩週都沒人發現,那的確是太悲慘了。
AI時代 沒有家人與好鄰居也不怕孤獨死了
不過,隨著新技術的問世,即便沒有家人,鄰里關係不好,也不會再有「孤獨死」了,確切地說是不可能孤獨死了。因為現在有了:可穿戴設備、IOT(物聯網)、AI等新技術。
可穿戴設備指可以穿戴在人身體上的各類智慧型設備,其中內嵌有各類高精度且靈敏的感測器。
比如智慧手錶,用戶一旦出現心臟驟停等狀況,手錶會立刻有感應,並緊急呼叫救護車。這種手錶目前已實現市場化。第4代蘋果手錶具備的跌倒檢測功能,已實際挽救過生命。(相關閱讀:臉就能知道長輩心情、快跌倒時會發出警示!北榮經營的稻香日照中心,智慧照顧怎麼做?)
除此之外,今後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可穿戴設備。比如,能感應用戶的眩暈,判斷是否處於無意識狀態(可以檢測用戶是否在不該閉眼時閉眼)的眼鏡。
株式會社JINS的智慧眼鏡「MEME」就具有感應和分析用戶的精神集中度和疲勞程度的功能,尤其是在開車的場景下,如果發現使用者出現疲勞狀態,智慧眼鏡會及時提醒以防止出現意外。
IOT(物聯網)會將所有設備與網路相連。比如,將眼鏡和手錶連接網路,可以在危急時刻幫助呼叫救護車。此外,如果室內空調能探測到人體溫度(能根據體溫自動調節溫度的空調已投入市場),就能自動感知你是否發燒,是否身體不適。
還有可以獲取用戶聲音的音箱,如谷歌的Home、亞馬遜的Echo等智慧音箱。如果智慧音箱精確到可以感應和分析呼吸聲和心跳,就可以識別「人在卻沒有了呼吸和心跳」的緊急情況。
當然,智慧音箱除了能感應心臟驟停、四肢僵硬、體溫下降等狀況外,還能監測到心臟驟停的前兆並採取急救措施。比如,當用戶由於腦梗塞口齒不清時,音箱透過感應、捕獲使用者語言行為的變化推測其疑似腦梗塞,從而及時呼叫救護車。
類似這些能感應和分析用戶的健康狀況波動的技術並不難實現。這就是「孤獨死」將不復存在的原因。
孤獨死消除後 事先預立醫療決定更加重要
孤獨死消除後又會出現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選擇接受多少治療」。
緊急情況下的搶救通常都是半強制性的,也有人表示並不願意接受透過插管、輸注營養液來延緩生命的姑息治療。但是,如果不是事先約定,醫院大概都會進行最大限度的搶救。
我們都知道,安裝人工呼吸器、輸營養液,插胃管等措施都可以延緩死亡。如果患者拒絕接受這些搶救措施,也就是不希望進行姑息治療,就必須事前跟醫院表明態度。因為戴上呼吸器之後,患者本人根本無法再表達意見,家屬也很難替患者做出希望摘掉呼吸器的決定。
摘掉呼吸器這種做法,從制度上看並不是做不到,但接受這種貌似讓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的做法,在心理上的確是一個巨大的難關。知名的富山縣射水市民醫院事件和北海道羽幌醫院事件,就是因為醫生取掉了患者的呼吸器,醫生就被認定涉嫌殺人並被移送至檢察機關。因此,對醫生來說,一旦給患者戴上了呼吸器,之後要再把它取下來,將會面臨極大的風險。
正因如此,患者本人明確表示不希望接受姑息治療就非常必要了。這種做法被稱為「尊嚴死」。說到不做姑息治療的「尊嚴死」,很多人覺得「那不就是放棄治療,醫院什麼都不做了嘛」。其實不然,只要表明自己的治療意願,比如只接受輸液,或只接受心肺復甦等等,醫院都會遵照患者意願進行治療。具體來說,就是有選擇地進行供氧、輸液、氣管插管、上呼吸器、電擊休克或心肺復甦等。(相關閱讀:與你有關的服務|不想插管延命,現在就要簽!50歲後必知的預立醫療決定是什麼?諮商費用多少?和DNR有什麼差異?)
可以接受供氧和輸液,但不希望有更多搶救措施的人很多。因此,如果不事先申明自己可以接受的治療程度,通常醫院就會施予最大限度的搶救措施。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尊嚴死」並非消極治療或等死,而是不接受破壞性治療而已。另外,與「尊嚴死」相提並論的還有「安樂死」(相關閱讀:活著很痛苦,為何不讓我走?關於安樂死,贊成與反對前你該知道的不同討論)。但「安樂死」是使用藥物結束生命的做法,和「尊嚴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為一談。之前日本某電視節目中在報導某一病例時就混淆了「安樂死」和「尊嚴死」的概念。
(本文摘自平松類著,《AI時代的超級老人:爸媽老後長照靠AI,未來的你安心變老》,好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