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吳毅平
編按:台北市於去(2022)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位年齡超過65歲,居六都之冠,居民如何在地安養、在地安老也成為重要議題。由台北榮總經營管理,陽明交通大學及市立關渡醫院協力合作的北投稻香日照中心於今年3月底正式開始營運,透過智慧科技導入,提供長者更細緻、更即時的照顧。
今(2023)年3月,北投水磨坑溪兩側的綠樹迎風搖曳,不時可以聽見蟲鳴鳥叫。座落於堤岸旁的稻香日照中心也隨著春天的到來,正式展開營運。
台北榮總於2022年參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經營管理稻香長照設施暨醫事機構招標作業,並順利獲得經營權,因此與陽明交通大學及市立關渡醫院合作,目標建構服務、教學和研究三位一體的場域。
稻香長照合署大樓共分9層,其中,3樓為家屬支持團體與餐廳廚房;4樓及5樓分別是稻香與稻陣兩間日間照顧中心,目前僅開放4樓,預計會視人力佈署狀況逐步開放,總共可收治120位失智或失能長者;6樓則為職能治療所及居家護理所。
稻香日照中心的特色在於多方面導入智慧科技,為失能及失智長者提供更細緻且即時的照顧服務。首先,長者進入日照中心時,可以經由入口處的人臉辨識系統完成報到。這套系統不只能量測體溫,還可以透過後台大數據分析,了解長者今天的情緒狀況。
「當我們服務了一個禮拜、累積足夠資料後,大概就能知道長輩今天的情緒是比較高昂,還是比較sad(低落),照顧上可能比較需要注意。」稻香日照中心負責人黃美淑解釋,由於日照中心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團體活動,透過情緒監測,就能針對各別狀況調整活動內容,讓長者能更輕鬆參與。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補充,因為稻香日照中心是失智失能混和型機構,照護人力比為1對8,人力不算非常寬裕。有了情緒辨識系統,能更有效地配置現場照護人力。「照顧的主體是照服員,」他說,這些資訊能協助照顧人員判斷當天工作的輕重緩急,對於照顧現場很有幫助。此外,由此收集到的資訊,也可以連動到後續的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分析。
入口處的人臉辨識系統不僅能幫長者報到,也能辨識情緒。
走進日照中心,就可以看見一面懸掛在牆上的大型螢幕。這面螢幕與照服員手中的平板連動,因此,照顧人員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長輩們還有哪些數值尚未確認。
螢幕上記錄著當日來到日照中心的長輩資料,包含體溫、血壓、脈搏、呼吸、血氧等生理量測狀況,另外還有長者的用餐、用藥和排泄狀況,方便照服員和護理師追蹤。例如,長者剛報到時如果血壓偏高,等長者充分休息後,照服員就會針對血壓再一次量測,確保長者身體狀況無虞。每日活動結束後,他們也會將這些紀錄登記到「家屬聯絡簿」上,幫助家人了解狀況。
透過牆上螢幕,照服員和護理師可以清楚知道長者的健康狀況。
照護過程中,安全和個人隱私時常難以兼顧。而稻香日照中心在活動空間和廁所天花板上方裝置的防跌雷達,便是在顧及自主權的同時,也防範身體衰弱的長者不小心摔倒。黃美淑說明,當防跌雷達監測到長輩的身體高度低於平常活動高度時,就會發出提醒,照服員從平板上收到通知後,就能立刻前來協助。
寬敞明亮的活動區域,長者平時即在此參與各式活動。
而長者來到稻香日照中心,除了可以參加每日課程,還可以到9樓空中花園享受田園之樂,並遠眺市景、放鬆身心。黃美淑表示,未來會規劃讓長者認領花圃,每周安排時間上樓照顧花草作物。
頂樓的高架花園讓不方便蹲下的長者也能享受田園之樂。
此外,未來當5樓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開始營運後,將提供夜間喘息服務,因此也會透過智慧床墊監測讓長者照顧更完善。林明憲解釋,智慧床墊為矽膠材質,較不容易發生褥瘡壓傷。搭配分布在床墊內的30個感測器,能提供三階段的離床警示。當長者從床上坐起時,照顧人員可以從手機App中看到長者的活動狀況,同時還可以確認長者的睡眠品質。
受限於現有的設備和人力,初期,稻香日照中心的餐食是與關渡醫院合作,由醫院營養師規劃適合長者的餐點,經由醫院料理後,再送至日照中心供長輩享用。日照中心會依據長者的回饋調整餐飲,若是牙口不好的長者,則會安排流質或泥狀食物。
林明憲表示,除了台北榮總和關渡醫院,陽明交通大學也有參與合作建置。例如日照中心內的智慧照護設備大多是由陽明交通大學協助採購,接下來也有機會仿照台北榮總院區內的遊詣居日間照顧中心與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的合作模式,安排陽明交通大學的學生來稻香日照中心實習,不僅能深入理解長者照護現場的狀況,對於未來就業或自行成立和營運機構都有幫助。
運用北榮「遊詣居」經驗 回饋北投在地居民
稻香日照中心自今年3月開始試營運後,截至3月21日為止,累積服務人次為8位。分別為2位男性和6位女性,年齡區間在71歲到92歲之間,長照需要等級落在第2級到第7級。
試營運期間雖然不長,但稻香日照中心也從長者和家屬的回饋中獲得不少優化體驗的靈感。
黃美淑指出,例如除了現有的防滑地板,未來還會考慮加上輔助貼條,防止長者跌倒。衛浴方面,部分家屬提議可更換為免治馬桶,也會納入檢討改進方向。
而在活動內容設計上,他們則是針對長輩的反應,現場直接調整作法,鼓勵長輩以更舒適的方式參與。「像前兩天我們讓長輩畫氣球,氣球上有像鳳梨一樣的格子,要請長輩上色。我們一開始提供的是彩色鉛筆,可是有的長輩機械動作做得不太好,覺得這樣畫畫很累。我們就依照他的狀況提供粉蠟筆。」
林明憲表示,一般日照中心以生活照顧為主,但台北榮總遊詣居日照中心於2018年成立時,便希望發揮醫療優勢,因此推動PACE整合照護模式(Programs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整合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醫療照顧元素。幾年下來,發現實際成效相當不錯,希望將此模式向外推展,因此將人力和經費投入稻香日照中心。
「陳威明院長也不求這裡要賺錢,就是單純把它當作回饋社區,希望遊詣居的經驗可以服務更多北投在地民眾。」林明憲笑說:「我們醫院就在北投區,這算是敦親睦鄰、善盡社會責任一種方式。」(相關閱讀:日照中心怎麼選?服務項目、收費與補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