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當生命迎向終點,能不能以符合心意的方式離去?根據《病人自主權立法》,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簽妥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後,未來若因為重大意外或疾病而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可以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和流體餵養的醫療選擇。在此流程中,最關鍵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怎麼做?費用多少?流程又是如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楊君宜在本文中詳細解答。
去(2024)年,隨著作家瓊瑤的離世,善終議題再次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若將時間再拉回幾年前,那時,瓊瑤曾為了失智症丈夫平鑫濤的治療方式,與平之兒女意見相左。瓊瑤說,丈夫曾寫下一封信,交代自己若哪天昏迷不醒,不要送加護病房,也不要任何管線與醫療器具維持生命。但是孩子們堅持為父親插鼻胃管,因此,瓊瑤也只能同意。
其實,如果能事先簽妥「預立醫療決定書」、註記在健保卡上,並與兒女妥善溝通心意,當最後一刻來臨時,或許更能符合自己的意願,也能免去家人間的糾紛,讓生命少些遺憾。
這幾年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楊君宜協助許多民眾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她表示,預立醫療決定就是希望民眾能在意識清楚時,為將來無法做決定的自己選擇想要的照護方式,而不是把痛苦的決定留給別人。「我建議,50歲以後都該思考這件事,65歲以上更應該趕快了解。」(相關閱讀:願生如火花,死如雪花:我生命中的最後一課 瓊瑤專訪)
那麼,想要預立醫療決定,應該怎麼做?
Q1:預立醫療決定是什麼?和DNR的差異是?
「預立醫療決定」是指,當本人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妥「預立醫療決定書」後,就可以事先表達,未來,當自己符合特定臨床條件時,希望或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