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萱專欄|中年後的人生轉彎,心的歸屬才是最大力量!訪江賢二藝術園區、龍應台與移居都蘭友人有感

中年後,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
中年後,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
2025.03.25
15,201
作者|蘭萱
責任編輯|吳丹華

中年後,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

作者|蘭萱 2025.03.25

責任編輯|吳丹華15,201

文章用聽的
00:00 12:23 1

文/蘭萱 圖/蘭萱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短短的小旅行,為何能為人生注入源源不絕的正能量?蘭萱走訪江賢二藝術園區、到龍應台家作客,並與移居都蘭的老朋友重逢,從這些都蘭新住民身上,看見中年後活出自己、找到歸屬的力量。也許,我們都可以這樣,讓生命重新轉動。

從台東飛往松山的小飛機一升空,我短得像首詩的藝文小旅便劃下了句點。

近年來,每每造訪台東,回程不捨心情總是越發濃烈。這一回,因錯過來時班機致使時間濃縮在就算不眠不寐也僅剩匆匆的28小時,原以為心裡會有更多來不及的遺憾。未料起飛剎那,望向漸漸遠去的台東市區點點燈火,浮上的竟是一種心滿意足。

為什麼?我也不禁好奇。除了人事時地因緣俱足,讓這短短幾行詩也得以滿蓄各種美好事物與情感,再稍推敲,我發現似乎還有一條隱隱的,細微但強韌的絲線串起所有,讓起承轉合般運轉的大小事件都默默地,有股安靜穩定的力量和推進方向。

走進江賢二藝術園區  時刻幻變的五感體驗

3月15日對外正式開幕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坐落在台東市區往金樽濱海公路左側一處背山面海的小坡上。遠遠的,你就會被這片不規則幾何形體的鏽灰色塊,及其中一枚宛如外太空墜落隕石所吸引。

之前畫家江賢二曾在我節目裡勾勒過這張藍圖,早早的我便在心裡有個梗概,預想會見著幾座與海天山色相呼應,展示藝術品且自身同是藝術的建築載體。

不過,直到親眼看見、走進、呼吸其間,一座以江賢二小型雕塑放大而成濃郁穩重的鏽色耐候鋼獨特建築,連串由淺灰清水模與鋼構、玻璃打造的,涵蓋內部展場、廊道與外部水池、牆面,或厚重輕盈、或虛實錯落、或明暗穿梭的複合式空間動線,我才真切感受到藉由人與自然、藝術與環境,交相激盪迴旋疊映,可以創造出不同於封閉獨立的展示方式,如此豐富多樣且帶著節奏律動的美感體驗。

其中,我最喜歡藝術家早期內蘊風格的銀湖系列,被複製陳掛在戶外清水模一片牆面上,當你靜靜走過,近處水池裡的天光波影、不遠處濤浪壯闊潮聲起伏的太平洋,構成時時刻刻幻變的五感經驗。

耐候鋼巨型雕塑建築的內部設計,是另一個驚豔處處的所在,傾斜的牆面、透光的屋頂、向上的階梯、糾纏的發光體,醞釀出沒有十字架的教堂感、沒有神祇的幽秘感,馳騁每個觀展者的美感想像,就連提供飲水的小小空間也讓人驚呼不已。

跟著龍應台「注視」大地  用身體去認識世界

有人說,龍應台老師的新書《注視:都蘭野書》是本溫柔版的《野火集》。

讀過訪過之後,確實感覺不少溫柔成分在其中。比方以充滿生活感的筆觸分享山居歲月,以童心玩趣探索自然未知,以款款深情謳歌這片餵養我們的土地。然而,說起書中主題——「注視」人類與文明搖籃大自然的關係,從溫柔表象下穿透而出的利劍,坦白說,依舊很「龍應台」。

對於自詡文明創造者的人類竟至「弒母」,她的指控批判毫不留情;對於渾身傷痕的大自然只能無語且無從抵抗,她的同理內省深刻沉痛,字字句句彷彿吶喊——「大自然,你為什麼不生氣」、「地球人,請用文明說服自己」!

當然,大自然早已怒吼,有時甚至以和人類相互毀滅的方式展現。只是,人們不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便是回應得太過緩慢不濟,除非,你身處自然、時時近距離觀察體驗自然,一如移居都蘭山腳下的龍應台。

這次趁著藝文小旅至龍老師家中作客,便親見其坐擁山海的幸福也更理解其憂心。

幸福的,是前眺晨曦晚霞中帶著海風鹹味的美麗太平洋,後靠張開雙臂宛如山神環抱的海岸山脈,院子裡閒適漫步著各個有名字的大小雞群,暮色降臨,牠們果真如書中描述撲翅低飛棲息成「滿滿一樹雞」的奇景。

第一次見識到滿滿一樹的雞。數數看,總共有幾隻?第一次見識到滿滿一樹的雞。數數看,總共有幾隻?

憂心的,不消說,是有些看得到更多看不見的農藥摧殘下的枯黃萎靡,還有得要跟著足踏長雨靴深入山林巡水的應台姐腳步,方能親見氣候變遷文明入侵下受傷的物種與大地。

向來以知識分子形象深植人心的龍應台曾在新書發表會上說,在70歲以後、剩下不多的人生裡,她要用身體去認識這個世界。鄉居都蘭的龍應台的確真像是讓腦袋偶爾放假去,不時流露放鬆可愛的感性另一面,像春風拂面、陽光灑落,更像山海給了她改變的力量。(相關閱讀:走過理想與幻滅,體悟人的一切只是0.01%!龍應台:和5歲孩子學注視,會得到剩餘99.99%的幸福

移居都蘭的好友們  各個活力滿滿開創新生活

近年來,每到都蘭,一次比一次有熟悉的感覺。

這熟悉感,並非來自我造訪的次數變多,而是我熟悉的朋友移居都蘭的,越來越多。

先不說大眾也熟悉的公益平台嚴長壽、前台灣好基金會徐璐、肯夢朱平&Ming、我廣播節目好友王浩一和作家龍應台。號稱都蘭最酷民宿主人的石一方老闆小五哥,是我T台前同事,10年光景,除了他一手打造設計感十足的民宿已是藝文界企業家造訪都蘭的最愛,紀錄片導演出身的他憑藉踏勘異域走闖天涯的真本事,也儼然成為都蘭方圓百里「移民圈」口耳相傳能鋸木抓蛇修水電作木工,還煎了一手好牛排……樣樣通的「洪班長」。(相關閱讀:快樂也該是人生成就!快樂教練陳郁敏: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每年來一場Say Yes的冒險

這次短暫來去,便多虧了五哥。機場民宿藝術園區之間的皮卡接送是基本,陳醇香甘的允芳紅烏龍茶車上喝,午餐的港邊「旗遇海味」生鮮&料理讓人吮指再三,趁著烏雲落雨的午後間隙,我們勇腳橫跨三仙台大橋,手腳並用攀上小小島礁,欣賞潮浪拍岩之際,感受水霧撲臉風吹髮亂的快意舒暢,同行友人更笑稱,沿途美照簡直像巨星有個專屬隨身攝影。

在三仙台附近小島礁邊拍攝海,邊聽海的聲音。在三仙台附近小島礁邊拍攝海,邊聽海的聲音。

直到最後一個緊湊的完美句點,原本劃在小小巷子裡好喝的手沖咖啡館,竟也變身一個趣味驚嘆號!

2024年底正式落腳都蘭學開飛機的小方,同是T台前同事好友。五哥一聲吆喝,我們在他整建中的房子前接了他和一隻大黑狗(大型犬可驅蛇作伴,彷彿東漂此地朋友的標配),一起前往台北人移居此地先驅開的「逗留豆遊」喝杯好咖啡敘敘舊,打算聽上一個都蘭新住民展開新生活的在地故事後,帶著滿心香醇返家。

未料,才到門口還沒坐下,窄仄街道一側鮮綠吉普車上跳下一個人,咦,車子顯眼,怎麼人也有點眼熟,哇,不會吧,人生何處不相逢,10幾年不見、遊歷各國去的媒體朋友兼當年「會頭」D(現在年輕人知道什麼叫「跟會」嗎?),竟在台北碰不上卻於此處狹路重逢。

一陣驚訝興奮中交換近況不捨揮別,才轉頭,又一位短髮勁裝女士從拉風賓士車上下來買咖啡,這不是曾任某國際大媒體駐台總代理嗎?人頭熟的五哥說她也台北台東兩頭跑,和最近移居都蘭的曹蘭一樣。

這……怎麼回事?

他們總愛說,都蘭的土會黏人。

初聽不甚有感,如今,大家都被都蘭的土黏住了嗎?

中年後為自己找到心的歸屬  為自己重啟人生

返家的飛機上,我似乎有了答案。

我察覺,這些朋友的東漂故事裡,隱約有某種相似的東西在他們內心幽微處發光。

那不是漂泊,而是歸屬。

是新的歸屬,也是心的歸屬

就像江賢二在比西里找到了形同大溪地之於高更,一段嶄新的人生開始、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連昔日封窗力作在新的藝術園區中,都因與山海自然互動而彷彿擁有新生命。

也如同龍應台在都蘭野書中凝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她決心遷居台東開展新生活,背後的人生思索、自我期待與心的安放,從而生出更大的力量、書寫出更開闊的視野格局,絕對相關。

當然,還有紀錄片導演變身民宿主人持續不輟創作、媒體主管退而不休考取飛行執照準備再次展翅翱翔。

他們因為心有歸屬,而安然自得、歡喜飽滿;因為新環境新刺激,而有一切歸零、重新開始,再為自己勇敢一次的可能

原來這趟短暫來去卻愉快滿足的心情,是不自覺接收了他們異地逐夢、重啟人生的正能量。

是不是,都蘭的土,對我也開始有點黏了?我想。

(本文轉載自著蘭萱時間FB粉專,原文標題為〈訪江賢二藝術園區~他們都說,都蘭的土很黏人……〉)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