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登.李文斯頓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戈登.李文斯頓博士是位擁有30年豐富經驗的精神科醫師,他身為一位父親,卻接連在13個月內接連痛失2個愛子他在著作《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寫下悲痛這堂課教會他的事,也重新寫下給女兒的婚禮賀詞,供各位父母參考。
我是個2度喪子的父親。在短短13個月內,失去了2個兒子。大兒子自殺,小兒子死於白血病。悲痛教會我許多事,像是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定局。
失去最珍貴的事物,讓我們對無助、謙卑和生存好好上了一課。
揭穿了自己可以控制任何事情的幻想後,我必須決定,還有哪些問題依然值得一問。我很快就領悟到,最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是我的兒子?為什麼是我?——事情已經發生,問這些問題也毫無意義。想要追求公平,實在荒謬可笑。
和我同樣在受苦的同伴引導著我,這些人當中有些是我愛的人,有些人是同樣承受不可挽回的失去。
無法繞過哀痛 只能相信我的生命還有意義
就跟所有哀痛的人一樣,我對「結束」這個字眼產生持久的恨意。因為它有種安慰性的暗示,認為哀傷是有限的過程、總有一天會終了,我們會逐漸恢復以往。想到有一天我會到達那個階段,不再思念我的孩子,這樣的念頭令我感到厭惡,所以我決定直接把它拋在腦後。
我必須接受現實,我永遠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自己。心中的某個部分——或許是最好的部分,已經被切下,跟著兒子一起埋葬了。那剩下的是什麼呢?這是個值得好好思索的問題。
演員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在喪子多年後,某次接受訪問時說:「我不是每天想他,而是無時無刻都在想他。」隨著時間過去,這種思念的本質會開始改變,從病中與臨終受苦時的憔悴模樣,轉變為他們生命中那些溫暖柔和的時刻。(相關閱讀:如何走出失去所愛的悲傷?5任務找到療癒力量)
哀痛,已經成為我非常熟悉的主題。的確,有好長一段時間,它就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主題。我寫了一本關於哀痛的書,試著藉此找到一條繞過它的路。
而我學到的是——沒有任何路可以繞過它,你必須穿越其中。在那段過程中,我經歷了毫無希望、想要自殺,到後來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當然,文字無法帶來安慰;但我理解到,無論是我的還是其他人的文字,都是唯一能表達這段歷程的方式。首先,說出的是我的絕望,最後則是一個脆弱的信念——相信我的生命還有意義。
失去的 喚醒了我們愛人的能力
經過了13年,我的兒子們雖然凍結在時光之中,卻依然栩栩如生活在我的心裡。很大程度上,我已經原諒沒有辦法拯救他們的自己。我跟自己和解,接受要在沒有他們的情況下老去。正如我曾經堅信的那樣,他們沒有辦法替我送終。我不再相信宇宙有其秩序,不再相信有個公平的上帝,但是我並未放棄對他們的愛,也沒放棄我的渴望:終有一天,我會再見到他們。
這就是希望的所在:那些失去的愛,喚醒了我們對愛的感覺,以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這樣愛人的能力。
這些永恆的改變,是他們留給我們的遺產,送給我們的禮物。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樣的愛傳遞給那些需要我們的人。如此一來,我們便依然忠於自己對他們的回憶。(相關閱讀:兒子44歲就猝逝,如何走出悲痛和自責?王溢嘉:把兒子帶在心上前行,不再對命運自以為是)
給女兒的婚禮賀詞:只要有回憶與奉獻,你的心就是充實的
在我女兒的婚禮上,我借用作家馬克.赫爾普林(Mark Helprin)的某些想法,寫下這段祝賀辭:
父母與子女間的愛,非常仰賴原諒。
我們的不完美,讓人之所以為人;我們願意容忍家庭成員與自己,這個包容彌補了愛,使我們變得如此脆弱的折磨。
在這樣歡樂的時刻,我們慶祝兩個人找到彼此,並決定攜手創造新生活的奇蹟。如果愛真的能克服死亡,那也唯有透過回憶與奉獻的練習。
回憶與奉獻……只要有它,你的心即使破碎,仍是充實的。而你將能在奮戰中,堅持到最後一刻。
(本文摘自戈登.李文斯頓著,《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精神科醫師最犀利的人生告白》,商業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