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王溢嘉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失去親愛的孩子,如何修復破碎的心,從悲痛回歸日常?作家王溢嘉痛失愛子、動畫導演王谷神,他在臉書寫下一則則心情紀實,1年後集結成書《悲.慧.生死書——為谷神和自己而寫》。走過人生幽谷,他說,兒子把生命還給我和太太,接下來的生活要過得更有力。
初夏天氣變化多端。前一天還炎熱逼人,隔天便需要加一件薄外套。氣溫的轉變尚且容易應對,但是,面對多變的人生,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時,該如何自處?
2022年5月5日,作家王溢嘉和太太因為聯絡不上44歲的兒子王谷神,而趕往他的住處,卻發現他倒臥在地,已無氣息。這對悲痛的父母努力抑制情緒,為兒子處理後事。「5月9號,我才在臉書公布這個消息。」回溯當時,王溢嘉平靜地說。
這一則200多字的臉書貼文,成為王溢嘉自我療癒書寫的開端。隨著心情沉澱,他越寫越長,也收到來自各方讀者的回應。在出版社邀請下,他重新整理這些文字,並選在兒子王谷神過世1年後出版,紀念這個璀璨卻過分短暫的生命。
王谷神從小熱愛自然和古生物,就讀台大地質系研究所時,受動畫片《怪獸電力公司》影響,燃起對動畫的興趣。畢業後,他轉往紐約攻讀動畫碩士。畢業作品《鬼打牆》(Hallucii)曾獲動畫金穗獎,入選50多個國際電影節。王溢嘉形容,兒子的個性內向羞澀、自我要求很高,人生遇到抉擇岔路時,總是忠於內心。經過多年累積,王谷神的才華受到周遭肯定,美好的生活才剛要開始。
動畫導演王谷神。
「這是一個很突發的狀況,而且我兒子那麼年輕,我完全沒有意料到。」王溢嘉說,最初,自己只有力氣寫下「悲痛莫名,頓感天地不仁,造化對他和我們的無情撥弄」等寥寥數語,為了完成書稿,他必須回想當下,將自己的感受更細緻地描述出來。「而且要超越個人的經驗,不只寫我跟兒子的感情,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死問題。」
做出行動 不要讓悲傷在髮梢築巢
死亡這個難題,大多時候來得讓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對和接受,並一步一步回到日常,除了需要時間,也得靠身邊的親朋好友協助。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震驚,接下來是悲傷、悲痛。再來就是感到懊惱。」王溢嘉說,當時他自問,「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為什麼只有我和我兒子會遭受這麼殘酷的命運?我們做錯了什麼?」後來,他又轉而追悔、自責:「兒子在外面一個人生活,雖然經常聯繫,但我們是不是不夠關心他?他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時,我們怎麼沒叫他回家調養一下?」
當他在臉書寫下心情,不僅收到醫師林衡哲、陳文茜等友人的溫暖安慰,甚至意外得知,身邊朋友竟然也經歷過類似的情境。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平常跟我們嘻嘻哈哈。貼文發出後,他才跟我說:溢嘉兄,我一直沒跟你講,其實我有一個兒子在讀大學的時候就過世了。我太太的好朋友也說,她的兒子20幾歲就在美國過世了。」王溢嘉說:「這種『同憂相救』給我們很大的支持。」
比起獨自承擔,身邊親友的關懷帶來許多力量。而傳統喪葬儀式過程,例如做七、誦經、告別式,也舒緩了他的心。
「不過,我寫過的文章、人生觀,在剛開始的時候受到劇烈地搖撼,好像地震一樣,快要崩潰了,還好沒有徹底毀掉。過去宣揚的安身立命之道讓我反省,碰到這樣的事情要怎麼應對。」他苦笑說。
行動起來,不要讓悲傷賴著不走。這是王溢嘉給自己的提醒。
「有一句瑞典諺語說,你無法阻止悲傷之鳥從你的頭上飛過,但是可以不要讓牠在髮間築巢。」於是,他要求自己把悲痛轉為動力,和太太一起整理兒子遺留在電腦裡的照片和文字,從3萬多張照片挑出100多張編為圖文集,並且籌備攝影展、架設「王谷神的平行宇宙」網站。「我們不忍且不捨讓他無聲無息地消失,希望他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讓更多人認識他。」
歷經人生的無情與無常 不再「自以為是」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回應讓他思索許多。有一位父親寫信給他,提到不管怎麼樣,至少王谷神還完成了一些事。這位父親的兒子大約30歲過世,「他覺得兒子很可憐,一無所成,生命中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事情。」
比較總是帶來煩惱,一個生命的精采與否,該用什麼標準衡量?「我兒子得過金穗獎,不會比你兒子小學三年級得過珠算比賽第三名來得優秀。生命的價值在於彼此之間的不同,我們不要被世俗的差別觀所綁架。」
歷經人生的無情與無常,王溢嘉說,自己變得比較謙卑和慈悲,不再那麼「自以為是」了。
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王溢嘉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著作橫跨科學與人文,曾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和野鵝出版社社長,還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文壇地位崇高。
「我跟其他人比是幸運的。我很不喜歡『人生勝利組』這個說法,但是我可能會被歸類到這裡。」他說,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自認是靠著自己站起來,因此他一直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對他人缺少同理心。「但我不敢再大言不慚了。」他說:「對人、事、物缺乏認識以前,不妄下論斷。如果有機會,就去了解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世界。」
與太太彼此安慰 以行腳淨化心靈
在命運的風暴中,幸好,還有一家人相互依偎。「母子連心,我太太的悲痛一定遠勝於我。她說,心裡好像破了一個大洞,很難彌補。」
王溢嘉說,自己永遠將家庭擺在第一位,不論任何名利誘惑,只要和家庭產生衝突,絕對毫不猶豫選家庭。雖然沒有住在一起,但是一直以來,一家四口感情都很緊密。特別是他和太太,幾乎都是結伴行動。
作家王溢嘉一家四口感情一直都很緊密。
夫妻原本就常四處旅遊,兒子過世之後,又多了一件事。「就是把王谷神帶在心上。」王溢嘉說,以前曾經規劃日月潭早餐之旅,他約兒子同行,兒子說改天再去,「但是後來就沒有改天了」。後來,他和太太又去了一次日月潭,並買了早點過去。「好像是他跟我們一起吃早餐。」
另外,在兒子過世大約一周年時,王溢嘉也和太太展開了「台北遍路」之旅。透過步行來散心,也作為對兒子的紀念。
台北遍路是日治時期依照四國遍路文化,在台北近郊規劃出由88尊佛像串起的路徑。「遍路是旅遊兼修行,而四國又有『死國』的意思,代表在人間跟冥界之間行腳,獲得心靈淨化。」
王溢嘉與妻子嚴曼麗近期行腳至新北市石門區麟山鼻地質景觀生態步道。
有人可愛、有事可做、有理想可追尋
接下來的日子,王溢嘉決心要繼續行腳、繼續讀書、繼續寫作。現在,他會挑選一個台灣鄉鎮,研究該處的人文歷史、建築和美食,再和太太出發深度旅遊。他也研讀筆記小說、台灣史,還打算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
「生命的能量要有投注對象,那就是『有人可以愛,有事可以做,有理想可以追尋』。」他說,雖然兒子離開了,但自己還有老婆、女兒、親戚朋友和眾人可以愛;而行腳、閱讀和寫作是他要做的事;他的理想,則是希望台灣變得更好,眾生更安寧。
雖然人生苦短、目標遠大,但是王溢嘉爽朗笑了:「谷神把生命還給我們,所以我現在『擱較有力』了。」
相關閱讀:王溢嘉著,《悲.慧.生死書——為谷神和自己而寫》,有鹿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