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路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空巢期是重新審視生命與關係的契機。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斷」,剪去童年創傷的枷鎖;在孩子獨立時「捨」,雖心疼卻選擇相信他們的成長;在人際關係中「離」,離開表面和虛假的束縛,與自己的內心更靠近。空巢期其實是一個珍貴的階段,透過內心的淨化與更新,讓人生在減法中更加豐盈。
空巢了,真有點不習慣。如果日子是熱鬧合菜,現在的我像是兀自面對一桌佳餚,冷冷清清,食欲大減。
空巢期更明白 孩子像鏡子讓媽媽更認識自己
2個孩子的房間安靜得不太真實,每個角落都塞滿各種回憶,我駐足環顧,東翻西摸,試圖找回舊的分身,找回那份存在感。也恍如做了一場春秋大夢,夢醒後只剩下自己。
從前「跑出家門」這個動作,是一扇任意門,帶我短暫悠遊在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忙碌中淺嚐到獨處甜頭,心情乍好,回家小我秒換成大我,甘之如飴做我的老媽子。追根究底看來,兒女一直是推手,是我跑出去的動力,是我選擇的人生。
於是我開始思索「人」與「人生」的關係。如果性格代表人,命運代表人生,是性格造就命運?還是命運改變性格?
我想,人生若是海洋,我們就是航海的人吧!在命運的浪濤來回擺渡,載浮載沉,終有一天,我們得學會掌舵,做人生舵手。當我跨過「不惑」和「知天命」,過去種種不可逆,歡喜也好,憂傷也罷,都內化成光合作用,滋養了我,更新了我。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實踐「做自己」,但你覺得哪個是真正的自己?是20歲的你?還是50歲的你?
無庸置疑,走入家庭後的女人很容易為稱職扮演好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失去自我,但諷刺的是,我並不喜歡年輕的自己啊!反而是成為媽媽,從責任中衍生出更多的價值,學著重新和自己相處,透過兒女的鏡像投射,更看到素未謀面過的內在小孩。
斷:當媽後更理解什麼是愛,剪去原生家庭的陰影
「等你做父母才知道父母親的苦心。」這是一句從小到大被洗腦無數遍的老生常談,雖不置可否,若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是「在有孩子以後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結婚生養前,對原生議題本陌生無感,經歷了相愛相殺的親子關係,教養上的挫折,讓我追本溯源挖出了原生帶給我的衝擊。
承受,並不等於接受。
兒時記憶裡父親每每情緒暴走,咆哮大喊「妳是我生的!沒有我就沒有妳!」「我要妳自生自滅!」「從此斷絕父女關係!」雖然知道那是失去理智的氣話,但安全感被霸凌,從此活在隨時會切斷依附關係的陰影裡,唯獨血緣關係是斬不斷的原生枷鎖,緊緊跟隨我。
慶幸的,兒女成為解鎖的那把鑰匙,「包容的愛」化解了咒詛,我明白父親失控的愛源自心中的「絕望」,絕望不是恨,恨是愛的相反,絕望只是愛的太多。
自從爸爸中風臥床,女兒患憂鬱症,自身又罹癌,接二連三的不幸打擊,我被直逼內心最脆弱的一面,捲入層層的自我剖析,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執迷運動?「因為這是肯定自己的方式。」為什麼一定要用汗水用勞力換取?「因為只有付出才值得被愛。」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為童年創傷沒有被治癒。」(相關閱讀:逼自己晨跑,比叫孩子起床容易多了!雨路:為家人付出還被嫌?跑吧!找到「媽媽」以外的自我價值)
斷了,才能長出新的。剪去拖曳半輩子的原生陰影,接受千瘡百孔的自己,愛就從死裡復活了。愛不用賞罰分明,愛不需條件交換,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捨:媽媽的捨得,可以換得孩子的成長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你就得接受他不再是你的一部分。
陪兒子搬進大學宿舍的心路歷程,就是一場周旋在「捨與不捨」的拉鋸戰。
道別那天,什麼「放下」「捨得」,平時說得一派輕鬆,當下卻知易行難。我們置身校園,身旁此起彼落的笑聲和一群群青春面孔,不停催促我,是時候得體退場了。想起江淹的詩〈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不捨的心像春色的無窮,像無際的淥波,像我踩在腳下的綠茵,綿延不斷……我轉身,掩面,古往今來,捨如之何?
回台北一週後手機傳來:「我生病了」。我心疾如焚,傳了幾次簡訊問他症狀,都有讀不回……只能自我安慰,沒消息就是好消息吧!無從得知病情就只能叮嚀「記得早點睡,不要熬夜,多喝水,多休息。」「我已經連睡5天了,妳只會要我睡,但睡那麼多還是好不了啊!」近水遠火,幫不上忙,一整個虐心!乾脆狠心一點,讓他學習對自己負責,我試圖安撫自己。
但談何容易?每天半夜醒來,心就飛到西半球再也睡不著。捨不得,是因為心疼 ; 不捨得,只會心痛。「捨」字有一體兩面,不捨像是捨的背後靈,你以為捨了,其實只是打麻醉藥,藥效退了,心又痛了。經過幾番糾結,我默默接受六神無主的自己,「既然做不到捨得,那至少要學會相信。」相信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長大,相信他一定會沒事。我盡力了,不管心疼或心痛,都是我對他的愛。
故事的結局是,兒子不幸得了肺炎,幸運的是,他二度就醫診斷出肺炎,病情不致拖延,才得以對症下藥,這是他頭一次為自己的身體負責,不靠我,也不是為我。原來,一個人的捨得,可以換得另一個人的成長。
離:離開偽裝的自己,活得自在才有自由
「對不起,下週的品酒會我不參加了。」我對老公說。
以前不管任何場合,都盡可能的夫唱婦隨,但近幾年應酬變成一種心理負擔,尤其那種要嘶吼才能讓隔壁聽到自己在說什麼,或是不熟硬裝熟,頻頻互飲,杯觥交錯的場合,整晚下來,身倦心疲。
昔日的我,酒酣鬧熱時感到格格不入,就靠酒精來鬆綁矜持,為了掩飾內心不安,盡快融入人群,更藉酒裝瘋,一不小心便失足掉入醉鄉。一次次渴望周遭認同,一次次卻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還有被一個(自認為是的)好朋友在臉書上解除朋友關係,一度難以釋懷,然後就醒了,看清楚這段關係裡始終是拿熱臉貼冷屁股,一昧做爛好人,是為了填滿匱乏,渴望大家喜歡我,唯有得到大家喜歡,我才肯定自己。
愛上跑步,無疑是我此生最大的轉淚點,從體驗孤獨,漸漸愛上孤獨。
年初參加了一個很特別的活動,是我大學同學,近幾年致力推廣閱讀的自由工作者李惠貞女士所發起的「獨角獸行動閱讀日」,每個人帶一本或多本書坐在國家音樂廳,安靜閱讀,品味孤獨,每15分鐘,台上的管風琴響起悠然樂聲,「寂靜」與「音樂」交迭輪替,我和自己度過了一場神聖且感動的約會。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喧囂人群裡仍感到寂寞,可怕的是在朝夕共處的人身邊依然孤單。(相關閱讀:50後要像一杯沉澱的水,幸福不外求!京劇天后魏海敏:世間沒有圓滿,懂得獨處才能自我圓滿)
美國有位致力於傳道和宣講正面思維的牧師馬克斯‧馬侃(Marcus Mecumy)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你愈健康,愈不健康的人就會遠離你,為什麼?因為你自律,你有標準,有信念。不管別人參與或不參與,你都知道自己在幹嘛。所以當你變得健康時,你可能會變得很難親近,尤其是大家生活普遍都不健康。」
離開人群、離開社群,不需內耗裝熟,不用焦慮自己沒有光鮮亮麗的那面示人,離開眾人眼中的自己,離開偽裝的自己,去跑一圈公園,看一場電影,去喝一杯咖啡,或沉浸在閱讀文字裡,和自己開啟對話,貼近自己的心,愛自己沒有罪。
空巢的我,欣然來到人生中途,看似很多的留白,很多的自由,至此方知,唯「自在」才得「自由」。
扛霸子不是榮耀,「斷」生之,「捨」得之,「離」得空,自清明。實踐斷捨離空,人生不再是不堪負荷。唯有卸下,割捨,道別,淨空,才能坦然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