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瑞.史瓦茲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蔣德誼、王美珍
編按:多數人喜歡陪伴、害怕寂寞,但《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主角墨瑞教授認為,獨處無法避免,到了老後更是必經過程。獨處不必然等於寂寞,若懂得與之相處,其實更是一種全然的寧靜與自由。
想要獨處,還是建立人際關係,我們許多人都迫切想要尋找最佳的平衡。當其中一方占優勢而讓人不開心時,可以試著去調整,直到找到「剛剛好」的平衡位置。
老後難免伴隨孤獨 需要學習與之共處
在某種程度上,獨處和感到孤單可說是身為人類的本質之一,在現代社會更是幾乎無法避免。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多曾是我們生命一部分的人與情境不復存在,孤獨的問題也愈加明顯。
有些人可能會把孤獨的原因歸咎於自身,或許是我們太難相處或太過強勢,導致朋友和家人疏遠、迴避或離棄我們。原本親近的人搬到較遠的地方,無法常常見面也會導致我們孤單。親密的朋友或家人去世後,過去的關係難以被取代,以致他們在我們的生命留下的空白無法填補。有些人則是刻意選擇孤獨。
獨處的時間可以是豐富、有收穫、令人感到愉悅,也可以充滿痛苦、不受歡迎、令人感到空虛。如果我們的情況是後者,就該試著接受這份孤獨,學著積極正面地面對。(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國際孤獨等級表,你可以一個人做哪些事?人生中途之後,收穫「不需要人陪」的自由)
也許是想辦法讓原本不受歡迎的孤獨感變成寧靜的獨處時光,又或是減少獨處的機會,多與他人聯繫。不管是哪一種方法,學習善用獨處時間可以為我們帶來力量,覺得生命在自己的掌控中。
一個人的儀式:給自己恬靜的一天,把時間延長
獨處和感到寂寞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下面描述的兩個例子,反映出兩者的對比:
我打算用這一天來沉思、閱讀、思考我正在寫的書和聽音樂。我期待晚上跟一個朋友碰面。我回憶與家人間的舊事,並在腦中記下我想在教授的課程強調的重點。
這是珍貴、愉快、祥和而恬靜的一天,悠閒中帶著喜悅與歡娛。我感到輕鬆愜意、心情開闊。這一天像是沒有盡頭似地展開,時間彷彿恆久而不受限制。這一天感覺起來像是一個星期,我手上的時間恍若增長了好幾倍。
這是令人難受的一天。我昨天晚上沒睡好,所以一早就帶著一股不悅的疲憊感。我沒辦法好好做規定的功課,也沒有體力完成原本打算進行的任務。我試著靜下來冥想,卻睡著了。醒來之後,感覺精神好一點,於是開始寫我的書,但是思緒卡住了。
我試著找其他事來做,讀一些輕鬆的讀物—一本週刊,但是很快就覺得無聊。我想去散步或是踩踩健身腳踏車,又覺得不論做什麼都太累了。一天很快就這麼過去,而我也只能屈服於又這樣過了一天的事實。出乎意料的是,到了晚上要跟朋友碰面時,我的精力又恢復了。關於獨處,有一件事是永恆不變的,就是擁有期待有人作伴的機會。
獨處讓我們擁有不受他人控制的機會 輕鬆做自己
和教人痛苦的寂寞相反,獨處可以帶來令人滿足、愉快且具啟發性的特有體驗。(相關閱讀:50後要像一杯沉澱的水,幸福不外求!京劇天后魏海敏:世間沒有圓滿,懂得獨處才能自我圓滿)
獨處提供我們成長茁壯的機會,因為它讓我們有時間和空暇來體驗自我,琢磨生命,尋思與我們往來的人,並回顧我們的夢想。
獨處讓我們在一個安穩、平和、寧靜的環境做我們想做的事,思考關心的事物,欣賞大自然和藝術,做心靈方面的功課。它讓我們擁有不受他人控制、審視或評論的機會,可以輕鬆地做自己。
我們不必擔心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或要怎麼帶給人深刻的印象。獨處時,我們可以按自己想要的時間起床、睡覺,也不必忍受他人的缺點和怪癖。簡單地說,獨處讓我們可以跟自己,以及我們的宇宙深度結合。
獨處也提供我們在寂靜中探索的機會。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斥聲響,因此出現在聲音與聲音之間的寂靜,可能會令人覺得詭異而不自在。但光是認識寂靜這個體驗本身可能就極具啟發性。
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寂靜其實有它的聲音、感覺,以及對我們的獨特影響。我們可以在寂靜之中,發掘內心真正的狀態、感受身體、檢視情感的微妙之處,並看看自己如何融入那寂靜的空間。
寂靜的種類很多。「子宮的寂靜」孕育著可能性,預示著新生命即將到來。「墓園的寂靜」則是沉重的,勾勒出死亡,喚醒悲傷。寂靜是冥想的必要條件,是進到平常不得進入的領域必需的助力。
(本文摘自墨瑞.史瓦茲著,《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大塊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