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葉琳喬 內文圖片/余宜芳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場地協力/瑪德蓮小酒館
編按:中熟年是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一開始要適應,卻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資深編輯人余宜芳最近出版《煙火中年》,談「中年以上,老年未滿」的各種心情,有尷尬、也有開懷,也聊家族飲食記憶、旅行點滴。她對待各類興趣如閱讀、做菜、園藝、健行......,就像自願走入迷宮,不知道會看到什麼,不是更有趣嗎?先進去,就對了!
談到「中年以上,老年未滿」,難免讓人心情複雜,無論是身心的變化、人生階段和角色的轉變,或許都讓人有些「不上不下」的尷尬感。
曾是資深編輯出版人的余宜芳,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尷尬,是一次她跟朋友爬山健行時,向一位頭髮半白的男子問路。回憶當時,她客氣開口稱呼對方:「這位大哥......」沒想到談話到了最後,對方卻補上一句:「兩位大姊,其實我應該比妳們年輕吧?」
當時她雖然機智回應:「大哥只是尊稱嘛」,但內心也有些無奈:這個年紀的人,無論男女,對於外表和年齡實在是敏感得很。
無需勉強自己 養成不追求逆齡的勇氣
即將步入60大關的余宜芳,觀察身邊和自己同輩的50+世代:相較於上一代,在各方面的條件可能都更好了,或許可能還處在職場的巔峰階段,舉凡健身、做醫美微整,都是很普遍的事。
但相對地,似乎也有一種隱性的壓力,讓中年世代必須努力保持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態。
「我覺得保養或運動維持外表或體態當然都不是壞事,但我不喜歡媒體或社會風氣,總是要追求所謂『逆齡』或『凍齡』。當每個人都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希望可以有不做的選擇和勇氣。」近日決定不染髮,開始留一頭銀白短髮的余宜芳如此說。(相關閱讀:不染髮、不化妝,68歲的氣質美!設計師洪麗芬:時間的痕跡,就是文化的累積)
當然,看到健檢報告上慢慢出現幾處紅字,醫生提醒你該控制飲食、規律運動一類的事在所難免,但余宜芳認為,人到中年,實在該活得更自由一點。
而她自己則是很早就實踐了這樣的精神:婚後曾一度因為照顧生病的家人,轉為在家接案的自由工作者、又有幾年陪著孩子出國念書,因而在重回職場之後,她就常在工作之餘,請個1、2天假連著周末,飛到香港、日本。
「小時候媽媽因為缺乏安全感,不放心我自己出門,從小到大我連畢業旅行都沒去過,可能是出於對童年遺憾的反撲,所以我很早就是熱愛旅行的人。」余宜芳說。
對於當時還在身處忙碌職場的余宜芳來說,旅行是一種出走,讓她可以稍微放飛自我、暫時得以休息的一種方式,但隨著接近退休階段,旅行則有著更純粹的探索式樂趣。「有人說旅行是一扇看世界的窗,但對我來講,旅行更像是一個開啟迷宮的門。」余宜芳說。
旅行、生活像好玩的迷宮 俯拾皆是樂趣
或許因為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凡是對於感興趣的事物,余宜芳總有著喜歡深入研究的習性,即使在旅行途中也不例外。例如,在日本九州的鹿兒島,她便特別探訪了2位出身此地的名人:「維新三傑」中的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的歷史景點巡禮。
「我常常是白天參觀景點,晚上回到飯店之後就開始找書來看,對這些歷史的了解又更有臨場感。」余宜芳說。
在遊覽黃山時,她看著眼前真的和中國傳統山水畫一模一樣的層疊山巒和蒼松、雲海,開啟了對書畫藝術的興趣,更因為查閱相關史料,而成了中國知名藝術史學者徐小虎的粉絲。余宜芳笑說:「她50歲之後才去牛津念藝術史、還參加划船隊,然後老了移居尼泊爾,是一個很酷的老太太!」
黃山的秀麗風景,讓余宜芳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開啟對中國水墨畫的興趣。
不只如此,在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出門,她養成了喜歡在陽台種花弄草的興趣,又因為種了香草植物,而開始對如何入菜的料理有了興趣,然後繼續延伸到如何讓料理上桌更精緻美麗,而又迷上了骨董瓷器……,如此環環相扣,讓余宜芳總是有探索不完的樂趣。
談起烹飪,余宜芳自謙沒有繼承母系長輩們的絕佳手藝,但同樣發揮了認真不馬虎的考究精神,除了鑽研各路名家菜譜,也憑著記憶復刻了7、8分,且傳授了幾道實用又美味的家常料理給旅居海外工作的女兒。
因為喜歡烹飪料理、連帶開始收集各種美麗的器皿,也是余宜芳的生活樂趣之一,《煙火中年》中寫了許多私家食譜。
余宜芳說,鑽研一個興趣的領域,就像是進入一座迷宮,「我不見得要達到什麼成就,找不到出口也沒關係。這裡走走那裡看看,這個過程本身就很有意思。」
中年後學會放下 讓人生更愉快的3個原則
余宜芳也體認到,中年以後,目的往往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以前工作時,她除了帶領團隊,還常常要整天緊盯銷售數字,得失心比較重。「但後來我自己開出版社之後,我幾乎不看排行榜了,變得比較任性,做自己想出的書就好,因為我知道它的價值在哪。」余宜芳說。
退休之後,她則有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在編輯和母親角色之外的「B面人生」。這幾年,除了比較不容易覺得生氣或沮喪,也更容易覺得開心、自在。她並總結了幾個可以讓人生更愉快的法則:
1. 適時放下,不要期待每個人都喜歡你
凡事別太過勉強自己、更不要想著去討好別人;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糾結,到了這個年紀,記性不好其實也不錯。「要認清不是每個人都得肯定你,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放下這件事,其實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余宜芳說。
2. 要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自得其樂的能力非常重要。像是在旅行中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從不運動的她也是在50歲之後才在朋友的邀請下,就此愛上爬郊山、走步道,都是她在中年之後才發掘的樂趣。(相關閱讀:50歲後爬山,練習孤獨但內心平靜強大!米力:在山上覺得平地的煩惱好渺小,約定從此只做喜歡的事)
原本完全沒有運動興趣的余宜芳,在朋友的邀請下一試成主顧,也愛上步道健行的揮汗暢快感。
而若是另一半還沒退休,也別每到周末就催著對方要出門,也許人家放假只想在家裡休息。想做什麼就自己去做,自己找樂子很重要。
3. 享受陪伴,但也要有能力獨處
余宜芳說,獨處這件事對自己來說一直都很重要,但於此同時,她也很享受跟朋友相聚在一起、彼此陪伴的感覺,這兩種快樂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最後余宜芳講起《煙火中年》命名的意涵,或許也可做為她對「中年」這個階段的總結: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必定曾有過一些燦爛如花的片刻:它會在心中留下美好的記憶,但也像煙火,總有隨風消散的時候。但在尋常生活之中,那些隨著時光陳釀入味的酸甘苦辣、或是在廚灶間飄香,這樣踏實的人間煙火氣,或許更是迷人。
相關閱讀:余宜芳著,《煙火中年》,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