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攝影/葉琳喬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在巴黎經營服裝品牌Sophie HONG已15年的台灣設計師洪麗芬,身處時尚圈卻不崇尚精品,愛美卻很少化妝。時尚界講究換季,她卻不追逐每季流行,一件衣服甚至可以穿幾十年。她如何定義「美」?
在競爭激烈的時尚之都巴黎,洪麗芬是非常少數有自己品牌的亞洲設計師之一。68歲(2024年)的她,出身台灣、留學法國,曾在知名品牌Christine Dior、Channel學習服裝立體剪裁製作。她被媒體形容為「征服法國人的台灣設計師」,也因為推動台法交流,獲頒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
台灣早期外銷成衣出口經常以打計價,但洪麗芬設計的服裝,一件單價往往數百歐元,因此曾有人誤以為標錯價格。「台灣可以做出很高級的東西,我就是一個例子。」洪麗芬說。
時下快時尚追求生產速度,她卻可以為一塊布料,耗費半年時間曬莨(一種植物)、過泥,打磨出理想的模樣。為了做出想要的圍巾質感,她曾到三義親手做藍染,3條圍巾由淺到深掛在架上,像是天空中的一片雲。「布料什麼時候要放進染缸裡,我自己才知道,我想做出有陽光走過的感覺。」
洪麗芬到三義以藍染製作的作品,圍巾色澤由淺到深,猶如天空中的雲。
美就是讓自己看得舒服 不化妝、不染髮,但細節處要「修邊幅」
深入細節,可以看出洪麗芬對於「美」,有自己的哲學。
時尚產業向來崇尚精品,精緻的妝容與光鮮貴氣的裝扮,往往是這一行的必需品。然而,作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服裝設計師,68歲的洪麗芬忠於自我品牌,幾乎不上妝,更長年留著近乎齊耳的學生頭,且任憑白髮生長。
「外在的美,很快就過去了。我不化妝,臉上有皺紋也不怕。」
不過,可別以為洪麗芬很隨興,她強調「要修邊幅,不是不修邊幅。」她經常維持俐落短髮,平日步態有力,坐姿挺拔。
身為服裝設計師,洪麗芬以閩南語說出選擇服裝的標準:「走路要有風。」洪麗芬解釋,走路有風,指衣服穿在身上要氣派有格調、有韻味,布料不會貼在身上顯肚子。「美就是看得很舒服。」她喜愛棉、麻、絲這些天然材料,絲質布料的細碎摩擦聲,聽在她耳裡很是愉悅。
對人的儀態,也是美。洪麗芬引用已故作家林清玄的話:「心美,一切皆美。」即使對待初次見面的人,她也親切誠懇。
洪麗芬有件跟隨她10來年的黑色「洪絲」鋪棉大衣,平面布料車幾道線,衣服立刻變得立體,穿上不再臃腫。袖口以胭脂紅絲絨布滾邊,襯在黑色布料上,看著顯豪華。大衣穿久了,布料破了,她拿起胭脂紅絲線,一針一線縫了起來,看著像是幫衣服刺繡。於是,舊衣服煥發出新生命。
縫補黑色鋪棉大衣時,洪麗芬使用布料上原有的胭脂紅絲線。
「這就是我的collage(拼貼),下回你看到我的衣服,可能不一定完全一樣。」洪麗芬說,她常常在修補當中,產生新的靈感,創作出新的作品。有時,為了符合美學,她甚至會刻意在完整無損的布料多補幾點,把衣服當畫布,翻出新花樣。
不怕別人看見時間的痕跡 有文化的美讓人愈看愈有味道
不只善待衣服,洪麗芬珍視生活的一切。椅墊的皮破了,她拿一塊毛皮來貼補。連家裡養的貓和金雞掉毛,她都悉數收集,想著哪天這些「有生命的東西」能派上用場。「我很少丟東西,也不隨意買東西。」時下流行斷捨離,但洪麗芬認為,與其為了騰出空間而丟掉舊物,不如在購買前,再三思量。
椅墊的皮破了,洪麗芬以創作剩餘的毛皮來貼補,盡量不浪費材料。
洪麗芬很少逛街,但她鍾情舊物。在法國,她常逛跳蚤市場,回到台灣,她則愛到廈門街的二手家具店挖寶。一個台幣500元、1,000元的老件,到了她手中,經她巧妙一放,立刻有了高級感。
洪麗芬工作室進門右手邊,牆上有副掛衣桿,是別人拆房子時,從水泥塊上面拆下來的。「彎彎曲曲的鐵條,除了好玩,還有生命,你知道它從哪裡來的。」工作室盡頭左面牆邊,靠著一個收納櫃,昔日是澡堂裡的置物櫃。洪麗芬相中櫃子上一把又一把美麗的鎖,將櫃子從直立改成橫放,重新打磨上漆,成了厚實穩重的收納櫃。
牆上的掛衣桿,是別人拆房子時,從水泥塊中取下的鐵件。
凡人眼中的廢棄物,到了洪麗芬手中,經常變得美麗又實用。她從不怕別人看出這是舊物,因為從中可以看到歷史和文化。「時間的痕跡,就是文化的累積。」
除了服裝設計師,她還有另一個身分──信鴿法國書店負責人。
自已故台大外文系教授施蘭芳手中接下信鴿法國書店後,她延續施老師的精神,不計成本經營書店,推廣法國文化。
如果說,洪麗芬在巴黎的店面是台灣文化的一面櫥窗,那麼信鴿法國書店就是台灣人親近法國文化的橋樑。而有文化的美,才能讓人一看再看,愈看愈有味道。
信鴿法國書店藏書達1萬5,000冊,經常舉辦中法雙語文化講座。
美,從來都不僅僅只是造型、色彩,有文化打底的美,才最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