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每個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一個忘不了的味道。作家張曼娟說,人到50後,其實許多飲食的滋味,和生命中的回憶經常緊密相連。曾經有某個人做了料理等著你回家,或是一起共享一份食物,在餐桌上度過的美好片刻,各式各樣的款待,讓人生更加豐富。
在我們的人生記憶中,大概都會有些令人難忘的滋味,也可能有一個經常站在冒著香氣的廚房裡,手拿鍋鏟忙進忙出的人。
張曼娟睽違20年的飲食散文《多謝款待》,寫的是酸甜苦辣的滋味,也伴隨種種往事點滴。「年輕的時候,吃這件事很單純:肚子餓了就吃、東西好吃就吃;但到了50後,很多東西的味道是會連結到生命中某些時刻,或是那個和你一起吃飯的人。」
例如,那個在失戀時陪你一起吃飯的朋友,或是朋友的媽媽在這時從廚房裡端出一碗牛肉湯,你會感覺自己雖然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但還是擁有很多愛、然後又找到了可以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
此後你再喝牛肉湯,這個牛肉湯就不只是牛肉湯了,而是包含了人生中的珍貴回憶。當然,還有因為年紀漸長,喜歡的口味改變了,不能吃、不愛吃的東西也可能變多了。「飲食這件事,是會隨著年齡的變化,有各種不同的樣貌。」
再也無法復刻的張家餃子 只能留在回憶裡
對張曼娟來說,記憶中最懷念的食物,是需要全家動員才吃得到的餃子,分工慣例是爸爸準備餡料、媽媽負責和麵擀皮。「後來和別人聊天,我才發現,只要家裡有包水餃習慣的人,都會覺得自家做的水餃是最好吃的,因為那就是從小養成的口味。」
家中經濟不算寬裕,很難得才上一次館子。「那時候得是重要日子或是有客人來訪,才有去外面吃飯的機會。」餐館裡的喧鬧人聲、湯匙碗碟互相碰撞的清脆聲音,至今依然讓張曼娟印象深刻。
張家的餃子有個堅持,一定要用小韭菜,再加燙過擰乾切碎的高麗菜、蛋碎、蝦米,最後再和豬後腿絞肉混合,然後加一點花椒油,光是拌好餡料就已經香氣四溢。張曼娟說,雖然每次總要忙個大半天才能上桌,但一咬下去在嘴裡,真的是讓人幸福得不得了。
「以前爸媽做餃子的時候,我總是想,如果有一天我再也吃不到爸媽包的餃子,我一定會覺得很感傷,但我終究沒有真的學會。」張曼娟說。
張曼娟回憶,父親在生病之後胃口改變了,變得吃不出食物的味道、吃飯要配大量的鹽,或是總嫌菜做得不好。「難過一定會有,但後來我學到,照顧這件事情不是努力就會有回報,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然後放下期待和那些無法掌控的事。」
如今父親已離世、母親也因失智無法再下廚房,但那些難以複製的滋味,還能永遠保存在回憶裡。
能做菜給別人吃 是一種踏實的幸福
年輕時「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張曼娟,現在也成了會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會做飯的人這個稱號,聽起來還蠻不錯的。」張曼娟笑說。
張曼娟說,做菜可以帶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例如到了某個季節,你就知道那些蔬菜正當令、新鮮又美味;像是切開來菜芯嫩黃的大白菜,或是一鍋滷肉裡丟進蘿蔔、竹筍,吸飽湯汁之後,甚至比肉更美味。
「好吃的料理不會辜負你,談戀愛可能會被背叛,照顧兒女、長輩更是困難,但料理只要投入心力,就會有成果。即使再怎麼失落、沮喪,不知道該相信什麼的時候,還有料理。」張曼娟笑說。(相關閱讀:再忙,也要給自己一段吃飯獨處的時光!《50+》讀者簡碧慧示範:如何10分鐘搞定一鍋到底的料理?)
她也建議料理新手,一開始不妨從難度較低的蒸煮料理著手,像是絞肉蒸蛋、或是魚片淋一點醬油、酒,再用豆豉、味醂調味後放進電鍋,幾乎不會失敗,再講究一點的,準備切細的蔥絲然後淋上熱油,美味程度立刻升級。
除了在廚房裡做菜,張曼娟也趕上近期流行的精緻露營風潮。她說,野炊的樂趣就在於「不方便」:如何在有限的設備、克難的環境下,依然可以做出美味料理。「露營最簡單又好吃的料理就是煎牛排和煮火鍋,晚上如果山上天氣冷,有一鍋熱呼呼的湯、有肉有菜,那個感覺真的很享受。」張曼娟說。
「我對於飲食這件事的看法是,其實你吃進去的每樣東西,都是滋養身體靈魂的來源,衣服少買一件沒有關係,但要吃就得吃好的。」張曼娟說,所謂的好不一定是多麼頂級名貴的食材,而是新鮮、品質好。(相關閱讀:如何每月省下6成食材費,又可以餐餐吃到新鮮的原型食物?楊賢英:善用3法寶15分鐘上菜)
珍惜每次款待的心意 也做個能給予的人
最後談到新書《多謝款待》,張曼娟說:這句話很能體現她在中年之後看待飲食的心情。一般人認為的「款待」,意思可能是用豐盛、豪華的食物招待別人,但其實比起吃了什麼,料理中蘊含的心意更為珍貴。
例如,加班後疲憊地回到家,有人端出一碗辣泡麵,加個蛋、火腿腸,雖然泡麵值不了多少錢,也不是多精緻的料理,「但對方等到深夜,然後為你煮了碗麵,我覺得這就是款待。」張曼娟說。
在今(2024)年送走了因病離世的父親,張曼娟說,她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躺在床上的人是自己,如果還能開口說話,會想要對這個世界、或是在身邊的人說些什麼?而「多謝款待」4個字就浮現在腦海當中。
若是把「款待」的意義再放大,其實說的也不僅是和飲食有關。人生路上當然少不了磕磕絆絆,但因為身邊的親友、工作夥伴甚至是學生,都曾給過張曼娟力量,因此,就算如何沮喪,但也還不至於萬念俱灰。
走過一回人生,回憶與滋味皆有失有得,除了接受別人的款待與善意,若行有餘力,也不妨更慷慨地對待周遭的人們:「若我們可以從接受的人變成給予的人,那就是更好的境界。」張曼娟說。
相關閱讀:張曼娟著,《多謝款待:那些愛與被愛的煙火氣》,皇冠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