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利・史達雷、茱麗葉・史達雷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你能盤坐在地板上,不靠任何支撐就直接起身嗎?這項能力不佳的人,死亡風險比較高,也反映了連接上下半身的髖部失去穩定度和活動度,更可能引發疼痛,且身體平衡協調度差。有趣的是,光是用這4種坐姿坐在地上30分鐘,就有助於建立身體的穩定性與敏捷度,也減輕肌肉與其他組織反覆承受的壓力。
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以推知你的壽命長短嗎?巴西與美國研究團隊認為兩者存在關聯,並以此做為研究題目。最終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年刊登的共同研究裡,研究人員針對2,002名年齡51~80歲的男性與女性進行坐下與起立測試。之後,這群科學家就去忙自己的研究事務,6年後才回來檢視這群人狀況。
不易從地板起立坐下 死亡風險較高
在這6年期間,共有179名(近8%)受試者去世。分析研究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需要支撐才能起立與坐下的人,死亡風險較高。相反地,受試者在這項測試的分數越高,存活機率就越大。
你可能會覺得,「嗯,這很正常吧。死者大概很老,而老人本來就沒那麼靈活,他們跌倒後可能無法起身,接著發生一連串不幸的事。我沒那麼老(或是我年紀雖然大,卻還很強壯),應該不用擔心類似的事發生在我身上。」但這等於錯失重點。巴西與美國研究人員的結論是:測試表現良好的人擁有更好的活動度,有更好的活動度就比較不會跌倒,整體健康狀況也比較好。
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否擔心跌倒,輕鬆坐下與起立的能力都反映你的健康狀況(而且老實說,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跌倒,因此別低估能夠起身的重要性)。如果你能以各種方式起立與坐下,不需輔助或僅需少許輔助,那就表示你的身體非常穩定、靈活、有效率。換言之,這些身體特質能幫助你遠離疼痛、感覺更有活力,而且能夠投入自己喜歡的所有活動。這是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標。
我們之所以喜歡坐下與起立測試,並將之納入10項練習,是因為它能夠揭露你看不見的問題。你每天都用習慣動作度過一整天,想都不想,以僵固的方式使用身體。但你的身體究竟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方面可以改進?除非你仔細觀察,否則根本不會知道。透過評估這個生命徵象,你將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為正面改變打下基礎。(相關閱讀:日行萬步,沒動到這部位幾乎無效!必學「擺腿10次」運動,防跌倒及老後臥床)
坐下與起立測試 評估髖關節活動度、肌力與平衡協調
此測試的首要目標,是判斷髖關節的動作範圍是否良好,同時也測量你的腿部與核心肌力,以及平衡與協調的能力,這些特質幫助你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無需輔助。這些元素加起來,你就能夠順暢地移動,且在必要時──在你必須快走或奔跑、迅速彎腰撿東西、直奔上樓、在姊姊婚禮上跳舞時,都能加快速度,你的身體將感覺更自由,比較不會有僵緊的關節與肌肉帶來的阻力。
在你展開測試前,請記住一些事情。如果不需輔助便能直接坐下並從盤腿坐姿起身,這代表你具備基本的髖部柔軟度。但藉助支撐也可以。將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地上,身體前傾碰到膝蓋以支撐自己,甚至也可以抓住沙發椅背。只要能起身就很厲害。
在這項測試表現不佳或失敗,不需要覺得丟臉。你一定可以逐漸進步。在測出分數後,我們將告訴你如何改善。因此請接受測試,看看自己表現如何。
事前準備
穿著寬鬆衣物,脫掉鞋子。在地板上找一塊沒有雜物的區域。
測試
如果你覺得需要輔助的話,可以站在牆壁或穩固的家具旁邊。一開始,站著的一條腿交叉放在另一條腿前面,往地板坐下,直到進入盤腿坐姿,過程不要抓任何東西(除非感到非常不穩)。
然後,從這個兩腿交叉的姿勢起身,如果可以的話,不要用手或膝蓋撐地板,也不要使用其他支撐物。告訴你一個秘訣:向前傾時,雙手向前伸直可以幫助平衡。
解讀結果
從10分開始,出現以下任一問題或情況就扣1 分。
.一隻手撐在牆壁或其他堅固表面
.一隻手放在地板上
.膝蓋碰到地板
.用腿的側面支撐自己
.失去平衡
無論分數是好是壞,都請當成基準點:你可以藉此評估你的能力,如果需要改進(幾乎所有人都需要),也用這個分數來評估進展。無論你的年齡或體形為何,努力朝10分邁進。你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不用任何支撐物就能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就這麼簡單。
每天坐地板30分鐘 輪換4種姿勢優化髖關節、後側肌群
無論是坐在椅子或地板上,只要時間長達數小時,對活動度都會有負面影響。但每個人一天中總會有一些時間坐著,你可以將部分時間分配給地板,從而避免久坐椅子可能會引發的諸多問題。此外,這也是鍛鍊身體的機會,有助於在坐下與起立測試得滿分。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訓練你成為盤腿冥想4小時的佛教僧侶。再次強調,我們並不鼓勵長時間維持任何坐姿。
在你開始做以下練習之前,請記住:它們不僅有助於改善你坐下與起立的能力,也能讓你的身體處於各種姿勢。這些姿勢有助於建立穩定性與敏捷度,也減輕肌肉與其他組織反覆承受的壓力。每天做這些身體練習,你將變得更靈活、更少感到疼痛,各方面感覺更好。
你可以輕輕倚靠沙發、椅子背面或牆壁作為支撐(理想狀況是逐漸不依賴支撐),而且不必一直維持某一個地板坐姿。盤腿坐姿可以讓你更好地轉動髖關節,程度遠非坐椅子可比擬。但其他坐姿也有助於改善動作範圍,從而提升活動度。舉例來說,90/90坐姿能以2種不同方式轉動髖關節。長坐姿則有助於你啟動「後側鏈」,也就是大腿後側肌群、臀肌與小腿後側肌群,這些肌肉是身體動作的引擎。
在地板上可以轉換各種姿勢,這也令你得以動來動去,這是好事。因為這是大腦在告訴你的身體「不要固定在這個姿勢上」。坐在椅子上不方便動來動去,因為它大大地限制你的活動。
我們希望你坐地板時可以多動並轉換姿勢,因為這可以讓髖關節旋轉到不同的動作範圍末端、減輕組織承受的壓力,並避免僵緊與疼痛。坐地板時,大腦會告訴你要多活動,而這正是我們認為你應該做的事。
你的最終目標是加總起來每天坐地板至少30分鐘,每天都要達標。從你現在的起點開始,慢慢增加到30分鐘。再強調一次,必要的話可以倚著沙發、椅背或牆壁作為支撐。如果5分鐘對你來說是極限,這就是你的起點。
從姿勢 1 維持5分鐘開始,當你能夠再增加5分鐘時,就可以加入姿勢2。目標是下面4 種坐姿都能做到,且每個姿勢(在舒服情況下)維持夠久,感覺做夠了就換到下一個姿勢。
你可以在看電視時花30分鐘坐地板,或是將坐地板時間打散。比方說,10分鐘坐在地板上使用筆電工作(市面上可買到各式升降桌、茶几與矮桌,能讓你以盤腿坐姿工作),然後10分鐘坐在地板上打電話聊天,最後10分鐘喝杯茶。我們的作法是將必看節目的半小時分配給地板坐姿,也要求小孩這麼做。
1. 盤腿坐姿
坐在地上並彎曲雙腿,一隻腿跨過另一隻, 腳跟壓在腿下方。盡量挺直背部或軀幹稍微前傾。偶爾換腿,讓兩隻腿輪流在上方。
盤腿坐姿有助於維持與恢復髖部與下背功能。
2. 90/90 坐姿
坐在地上,一隻腿以90 度角放在身前(大腿從髖部直直朝前伸)。重心稍微放在前腿那一側的屁股,另一隻腿放在身體後方,彎曲90 度。維持此姿勢5分鐘(或你覺得舒服的時間),然後換邊。
90/90坐姿是維持動作能力與動作多樣性的簡單方法。
3. 長坐姿
坐在地上,雙腿伸直於前方。盡量挺直背部,或軀幹稍微前傾。
將長坐姿加入地板坐姿清單,有助於維持大腿後側肌群與小腿組織的彈性。
4. 單腿抬高坐姿
坐在地上,雙腿伸直於前方。彎曲一隻腿,讓腳平放在地板上。雙手放在彎曲的那隻腿上作為支撐。維持此姿勢5分鐘(或你感覺舒服的時間),然後換邊。
請發揮創意,並讓自己舒服一點。坐地板的方式沒有對或錯,盡量追求變化。
(本文摘自凱利・史達雷、茱麗葉・史達雷著,《身體要你動:十項自我檢測和提升訓練,找回你該有的靈活與健康》,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