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手術後,可能手舉不高、無法穿衣服、倒垃圾!徐紹剛醫師:做哪些運動,可加速回歸正常生活?

乳癌手術後,可能手舉不高、無法穿衣服、倒垃圾!徐紹剛醫師:做哪些運動,可加速回歸正常生活?
2024.06.28
26,222

2024.06.28

26,222

文章用聽的
00:00 10:12 1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內文圖片/顏理謙攝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首位,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發布的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5,000人。治療結束後,如何透過多元、規律的運動,讓自己重拾身心健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復健中心主任徐紹剛給出實用建議。(本文出自《50+週刊》「生病後如何保養身心?治療後的飲食、運動、心情指南」)  

在醫療快速發展之下,癌症已不是過往認為的不治之症。特別是乳癌,早期(0+1期)5年存活率約100%,第2、3期也分別達95.6%和80.5%。

不過,當手術結束後,癌友的身體有時會受到併發症影響,產生各種不適。這時該如何重拾身心健康,回歸原本的生活?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復健中心主任徐紹剛表示,如果能透過正確的運動方式好好復健,可以幫助自己更快恢復身體狀態,還有助於後續治療的接續或維持。而且,一般來說,術後隔天就可以開始練習做一些輕鬆的運動!(相關閱讀:外婆與姑姑都得乳癌的體悟!朱芯儀:別再當好好小姐了,忍耐、壓抑不是通往幸福的路

乳癌病友手術後連穿衣服都難!常見的術後併發症腋索症候群怎麼處理?

徐紹剛分享,類似以下故事的患者仍時有所見:

一位40多歲的乳癌患者在術後沒有盡早開始肩膀復健,後續一個月也有一搭沒一搭地做術後衛教的復健活動,後來遇到「腋索症候群」。因此,在即將接受放射線治療前,從外院掛號求診。

腋索症候群是乳癌手術後常見的一種併發症,由於摘除了腋下淋巴結,合併疤痕組織及纖維母細胞增生,有時是筋膜合併血管神經沾黏形成如鎖鏈一樣的組織。不但造成疼痛,甚至如放電般刺痛,也影響患者的生活能力,連穿衣服、整頓家務都很困難。

由於放射線治療時,患者必須把手臂向外、向上打開,呈現如同投降的手勢。如果病人無法將手抬起來,放射線照射角度受限,劑量很難分散,容易導致周圍其他正常組織的損傷。「而在放射線治療後,如果看到自己的皮膚焦黑甚至破皮,病人心裡怎麼可能沒有壓力?失眠問題當然不在話下。」

因此,他先以超音波導引注射低劑量抗發炎藥物,與少許麻醉藥劑解開沾黏,也讓肌肉放鬆,後續讓患者配合癌症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協助患者鬆開筋膜,練習正確的呼吸方法,並改造生活中各項活動的步驟。過程中,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模式,破解生活中耗能的事項。「癌症復健團隊會問:你覺得自己做完哪一件家事後,一定要休息?哪件事讓你壓力很大?」

隨著放射線治療進入尾聲,這位女性的身體狀態逐漸恢復,此時,徐紹剛也鼓勵她重新開始運動。「我們的目標是讓病人back to life(回歸生活),做自己原本想做或必須做的事情。這才叫復健成功。」(相關閱讀:癌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41年!人人都可能是癌症候選人,讓癌細胞消失的7大生活原則

乳癌術後運動原則:有動比沒動好、均勻比偏科好

手術後若能及早開始運動,對於後續的治療和康復速度影響很大。那麼,術後運動時,該掌握哪些原則?

1. 有動比沒動好

術前有運動習慣的人,復原效果會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得好。徐紹剛表示,台大癌醫復健團隊從乳癌手術前就會帶著病患練習運動,也會教導術後幾天,引流管或傷口仍在時,患者如何調整動作以完成日常生活。搭配術後復健,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2. 動得均勻比「偏科」好

運動大致可分為: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和伸展運動,癌後復健,盡量讓三種運動都有,不要偏廢。就如攝取營養素時,不能因為吃了肉,就不需要吃青菜。「這三者不太能互相取代,比方說,就算你的伸展做得再好,心肺功能也很難期待進步。」

(1) 有氧運動

進行有氧運動時,基本上若能做到會喘和流汗,大致上就達到原則性強度,可以期待有正向效果。每週建議頻率約35次,每次至少要累積10 15分鐘。最簡單的方式是快走或騎單車(非電動車)。運動進展模式不論是間歇性或連續性皆可,但建議要慢慢增加,才會持續進步。

(2) 阻力運動

訓練部位以近端大肌群為主,近端大肌群若練好,可以減少心血管負擔。可以試著練習「後跨步(Reverse Lunge)」,若擔心不穩,可先以單手扶牆壁,另一腳往後跨一步,呈現如同求婚的姿勢,但小心膝蓋不要撞到地板。此運動的重點在於膝蓋慢慢減速往下卻不落地的「煞車」過程,單側練完8~10下後再換一邊,左右交替3~5組。

建議每週2~3次,每次間隔約48小時。每次運動時間以不造成隔天生活因痠痛而嚴重受限為原則。

(3) 伸展運動

乳癌病患開刀後,容易變成含胸駝背的姿勢,除了影響儀態,也會導致肩膀夾擠使手臂無法順利往上舉。此時,可多練習伸展運動。運動方式包含靜態、動態伸展主要肌群,也可以局部加強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區域。例如,爬牆運動(又可分為正爬牆、側爬牆),或是身體與牆呈現90度,將右側前臂貼著牆,模仿時鐘方式從12點方向往9點、6點來回移動,做完再換左邊。

將右側前臂貼著牆,模仿時鐘方式從12點方向往9點、6點移動,做完再換左邊。將右側前臂貼著牆,模仿時鐘方式從12點方向往9點、6點移動,做完再換左邊。

伸展時,每次做2~4下,單一部位需要達60秒以上,才能維持穩定壓力。每週至少要做2~3次,若能每天練習更好。(相關閱讀:癌症治療結束,病人還是比一般人容易累!什麼是癌因性疲憊?哪些運動有助恢復精神?

運動前諮詢醫師建議  若醫師反對,可勇敢詢問原因

展開復健運動前,徐紹剛建議,患者可以主動向醫師諮詢。「假如醫生說不可以做某些運動或活動,也要記得多問一句:『現在不可以的原因是什麼?大約什麼時候可以恢復運動?』」

他表示,詢問原因,除了是讓醫師有機會解釋得更清楚,同時也是讓醫療團隊省思,病人是否真的不能做?醫師是否有對病患重要的居家注意事項尚未來得及告知?

另一方面,病人也可以透過此過程了解,自己要先做到那些事,才能進行這項運動。他舉例,曾有做完皮瓣手術的乳癌患者詢問,自己能否浮潛。「因為皮瓣還沒穩定,而且浮淺一般是在陽光相對強烈且細菌及雜質比較多的海水中。再加上游泳過程中,手部會反覆抬高過頭,因此建議2~3個月後再浮潛。但如果是在陸上,不會有這個動作,且建議她至少要穿防寒衣,避免皮膚曬傷造成淋巴水腫惡化或因礁石割傷而感染。」

癌後積極運動,可以幫助癌友盡快回歸正常生活。過程中,先詢問專業醫療建議、做好運動的身心準備,並且落實在生活中,才能讓復健之路安全又順利!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