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薙龍瞬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人際關係常是煩惱的根源,該如何減少這方面的煩惱?有「東大名僧」美名的草薙龍瞬,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他認為可向「不反應達人」佛陀學習,當清楚明白要以「無痛無苦之心」為人生目的時,懂得看守自己的心,就可讓煩惱減少大半。
經常聽到有人說:「人際關係是煩惱的原因。」但如果依據佛陀的思想,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因情感而煩惱」與「應該如何跟對方相處」是2件不同的事。「情感」是自己這方的問題,不妨與「如何跟對方相處」分開來思考。首先來學學佛陀解決「情感」的方法。
別丟失自己的心 不作反應是最大的勝利
防止「無謂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即站在「不要反應」的前提上。
「不反應達人」佛陀有這樣一段故事。佛陀是一位「覺醒人」,在古印度聲望不斷攀高,當時連擁有數百名弟子的著名婆羅門(祭司)之中,也有人成為佛陀的弟子。不論古今,種姓制度在印度都具有絕對的地位。佛陀的身分其實是比婆羅門低的「剎帝利」階級(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軍人貴族)。最高階級的婆羅門成為佛陀的弟子,在當時是相當重大的事件。
有一次,一位德高望重的婆羅門,聽說一名與他同姓氏的婆羅門成為佛陀的弟子,怒氣沖沖來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在眾多弟子和來訪者面前,以極盡誹謗中傷的話羞辱佛陀,場面非常緊張。
但是佛陀平靜地回答:「婆羅門啊,你在家中設宴,如果客人沒吃,那麼這些食物屬於誰的呢?」婆羅門被佛陀質問,不得不回答:「當然是我的。」「那你怎麼處理這些食物呢?」「我自己吃啊。」婆羅門回答。
於是佛陀這樣說:
如果向責罵的人回以責罵,向發怒的人回以憤怒,向爭執的人回以爭執,
等於是接受對方的食物,吃了同樣的東西。
我不接受你給我的東西。你說的話屬於你自己。請拿回去吧。
~與責罵佛陀的婆羅門對峙,《經藏》《相應部》
這裡所說的「食物」,正是婆羅門怒罵佛陀的言詞。如果佛陀對婆羅門的話作出反應而回罵,等於自己也作了相同的反應—吃了食物。因此佛陀絕不「接受」,也就是「不作反應」。
佛陀被普通人一定會發怒的言詞怒罵,以「不反應」來對付。因為他清楚知道要以「無痛無苦之心」為人生目的,「作出反應使內心混亂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他貫徹不論任何時候絕不反應,只觀察和理解對方的立場。
從佛陀這種「合理」的態度,可以學習到:「不反應才是最大的勝利」。 佛教中所謂的「勝利」,並不是擊敗對手,而是「不要向對手反應而丟失自己的心」。 (相關閱讀:練習「不控制」人生更自在!李小龍:活著要像水一樣,保持柔軟流動反而更強大)
最有用的一個方法:將一半的心放前面,另一半放後面
把對方的反應推讓給對方,煩惱就能減半。接著再盡力練習「不反應」,或許就不會再因為情感而煩惱。不過即使如此,「禁不住作出反應」的人還是不少。結果不知不覺怒氣上升,而反嗆回去。難道沒有「不反應」的秘訣嗎?
在此建議一個方法,就是「將心的一半放在前面,另外一半放在後面」。
首先,請將心分成「前後兩半」。再閉上眼睛,想像眼前有:朝前方注視的心,以及朝內側(心的內部和後方)注視的心。
朝前方(朝外)的心只用來「觀看著對方」,而不作反應。僅僅站在「理解」的立場,純粹觀看對方,只需問能否理解對方的話。如果能夠理解,就說:「了解。」如果不明白,就說:「現在不了解。」以這樣來理解。
「我完全不了解那個人說的話!」或許有人這樣想。不過,若說的同樣是國語,彼此應該能夠聽得懂。假設有人不了解,那麼有可能是他自己「拒絕理解」。也或許是「自己是對的」的想法、「希望別人這樣做」的期待或要求、「他以前也說過同樣的事情」這類對過去的妄想,使頭腦混亂,而無法平靜觀看對方。
「我不想了解!」相信也有這樣的人(例如父母與小孩、關係不好的上司與部屬等)。不過對於這樣的人,更應以冷靜的「不反應」為前提,試試站在「我懂你的意思。」「你打算怎麼樣(你有什麼要求)?」的客觀立場。
保留一半心思自我觀照 盡可能「不動心」
這時,位於後半側(朝內)的心,則「觀察自己的反應」。是否感到憤怒?有沒有回想起過去?是否感到緊張,或對對方產生懷疑和妄想?有這些反應是很平常的。總之,對於內心的態度和想法,「心的後半是用來觀察自己內心的」。
禪的世界有稱為「不動心」的內心狀態,這是必須努力觀察、看守著自己的內心才能達成的。人的心本來就是會持續運作到最後一刻—死亡,或到達修行的終點「涅槃」。心的運作是理所當然的。好好看守持續作用著的心、時時留意,阻止多餘的反應,這才是「不動心」的狀態。(相關閱讀:訓練自己不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是不焦慮的秘訣!矽谷創投家納瓦爾:快樂往往來自於接受,而不是改變環境)
但是後半部的心如果出現些微的疏忽,衝著對方的反應就會一股腦地發洩出去。接著,憤怒、緊張、懼怕、恐怖、懷疑、回憶、妄想、悲傷等煩惱一波波接踵而至。屆時,整個人將捲入哭泣、怨恨、「過分!」「開什麼玩笑!」「不甘心!」等熟悉的「反應風暴」中。 因此,一開始就應盡可能不要反應,以防產生不愉快的情感。只要多注意,漸漸就能培養出「不動心」——「不反應的心」。
(本文摘自草薙龍瞬著,《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究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