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瑞克‧喬根森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吳丹華
編按:矽谷傳奇創投家暨連續創業家納瓦爾,意見往往獨樹一格,對創造財富和學習讓自己快樂的智慧洞察,影響了新世代的年輕創業家和知識工作者。本文摘自《納瓦爾寶典》一書,關於快樂,納瓦爾是這麼想的。
如果你在10年前問我有多快樂,我不會理會這個問題。如果最高是10分,我大概是2或3分,頂多到4分。當時我並不覺得快樂有多重要。
今天,我的答案是9分。有錢當然有幫助,但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靠這些年來,我體認到追求快樂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而且我學到了不少培養快樂的技巧。
就跟保持健康和營養均衡一樣,
快樂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能力,
可以靠學習獲得。
就跟其他的人生大問一樣,隨著年齡增長,快樂的定義也會不斷變化。小時候,你問媽媽:「人死了會怎麼樣?」「世界上有耶誕老人嗎?」「上帝存在嗎?」長大後,你問自己︰「應該跟誰結婚?」「怎樣做才會有幸福人生?」你往往無法得到直截了當的回答,儘管最終會有個答案,但每個人都不同,無法一體適用。
對我有意義的答案,對你可能是胡說八道。無論快樂對我意味著什麼,對你可能有不同的意義。探索自己對快樂的定義,是人生很重要的事。
對於有些人來說,快樂是一種完全投入的心流(flowstate)狀態,也有人認為,快樂就是知足,一種心滿意足的感受。我對於快樂的定義也一直在改變,現在的答案跟一年前已經不同。對我來說,快樂其實是回到一種「預設狀態」(default state)。當你不再總覺得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快樂就在那裡。
1. 快樂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
人類非常擅長靠主觀判斷來存活,而且會一再重複某些行為。我們會不自覺的四處打探,腦袋裡總是想著「我需要這個」或是「我想要那個」。我們無時無刻不把自己困在欲望的大網裡。
快樂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的狀態。當你什麼都不缺,你的心智也跟著放空,不會一下子跑到過去後悔沒做的事,一下子又跑向未來,計畫還沒發生的事。
當你的心智放空,你的內在就能得到平靜。當內在平靜,你就會覺得滿足,感到快樂。如果你不同意也無妨,畢竟快樂的定義因人而異。
一般人都誤以為,快樂跟正向想法和行為有關。然而,當我讀得愈多,學得愈多,體驗得愈多,我發現每個正向想法中基本上都藏有一個負面想法,那跟負面事物本身大不相同,所有事物都有兩面或兩極。
如果我說現在很快樂,那表示我曾經很悲傷;如果我說他很吸引人,那就表示有另一個人並不吸引我。每一個正向想法裡,都有一顆負面想法的種子。當然,反之亦然。許多崇高偉大的生命都來自痛苦煎熬。一個人往往必須先歷經過負面情境,才會去渴求和欣賞正向的事物。
對我來說,快樂跟正向想法或負面想法無關,而是跟欲望的消失有關,尤其是對外在事物的欲望。欲望愈少,我愈能接受事物的現況,心智波動就會減少。愈能專注於當下,就愈快樂滿足。但如果我抓著一種感覺不放,例如執著於「我現在很快樂,而且想繼續快樂下去」,我就會失去快樂。因為我的心智開始波動,試圖攀附一樣東西,想把暫時情況變成永久狀態。
對我而言,快樂就是不去想太多關於過去或未來,真正擁抱當下這一刻,面對現實,接受事實就是如此。無欲求,也就不受苦。
2. 不以二分法看世界
想在人生中獲得平靜,
你就不能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來看周遭一切。
大自然本身沒有快樂或不快樂的概念。從宇宙大爆炸至今,大自然都遵循著數學法則和因果關係運轉,從未間斷。世界萬物就是它所呈現的樣子,無所欠缺。唯有個別的心靈才會覺得快樂或不快樂,而一切事物也因為人的欲望而變得完美或不完美。
這個世界只是把你內心的感受反射回去給你。現實是中立的,不帶任何評判,對於一棵樹來說,沒有對錯或好壞的概念。人出生之後,開始接收一整套的感官經驗和刺激(包括光線、顏色和聲音),然後死去。如何詮釋這些事物,完全取決於個人。所以,我說快樂是一種選擇。當你相信它是一種選擇,你就可以開始鍛鍊自己,學會快樂了。
3. 以最好的方式詮釋一切
情緒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但事實並非如此,
無論你對外在事件的感受有多強烈。
我也漸漸相信所謂的「自我」,真的完全微不足道,這個領悟對我幫助很大。假如你自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你會希望全世界都臣服在你的意志之下。如果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世界卻不順服於你,一定是哪裡有問題。
然而,如果你知道對宇宙萬物來說,人極為渺小,就像細菌對人類來說,極為渺小一樣,那麼你對生命「實際上」應該是怎麼樣就不會有錯誤期待。生命就是它呈現出來的樣子,一旦你接受了這點,就沒有理由因為結果不盡如人意而感到不快樂了。
快樂就是你不再覺得生命中缺少什麼。
這種中立狀態,並不是令人疑惑或費解的徹底超然。我猜想一般人都覺得中立是種淡而無味的存在。不是的,這其實就是小孩的存在狀態。當你觀察小孩時,你會發現,整體來說他們都滿快樂的,因為他們真正沉浸在周圍環境和當下時刻,完全不去想若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渴望,情況應該要怎麼樣才對。
我認為,中立狀態就是一種完美狀態。一個人只要不要太執著於腦中的想法,就可以很快樂。(相關閱讀:為何有些人總是很順遂?關鍵在清空「心理雜訊」,4練習不被他人干擾)
生命就像夜晚裡一閃即逝的螢火蟲,轉眼就到盡頭。你必須充分把握每分每秒,不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追逐一些愚蠢的欲望。慎選少數對自己真正重要的目標,而不是通往無底洞的欲望。
你在這顆星球上的每分每秒都很珍貴,你有責任活得快樂,並盡可能以最好的方式詮釋一切。
我們認為自己是不變的,而世界是可塑的,
實際上可塑的是我們,而世界多半是固定不變的。
4. 接受事實,找回平靜
練習冥想有助於接受現實嗎?可以,但很有限。你可能已經練習冥想很長一段時間,但只要有人用了錯誤的方式說了錯誤的話,你可能又被打回原形,變成被自我牽著鼻子走。這就像你好不容易舉起一磅的重量,但有人卻把一個大槓鈴連同一疊盤子砸在你頭上。
儘管如此,還是比什麼都不做好。只不過,每當你心裡或情緒開始覺得痛苦的時候,要恢復平靜還是很不容易。其實,真正的快樂,不過就是伴隨心靈平靜而來的感受。多數時候,快樂來自於接受而不是改變外在環境。
一個理性的人可以藉由訓練自己不對所有都有反應,
學會漠視不能掌控的事情來獲得平靜。
我降低了自己的身分認同,減低腦中喋喋不休的雜音,學會看淡那些其實無關緊要的事。我也不涉入政治,不跟不快樂的人為伍。我真心珍惜我在這世上的時間,閱讀哲學,練習冥想,跟快樂的人在一起。這些都是我的選擇,而且這麼做對我的人生很有幫助。就像鍛鍊身體,你也可以穩定提升你的快樂水平。(相關閱讀:如何維持長期精神平靜?李小龍女兒分享父親秘訣:散步跑步時練習像「水」)
5. 快樂是種選擇
快樂、愛、熱情,
都不是你從外在找到的東西,
而是你內心做的選擇。
快樂是你做的選擇,也是你可以培養的能力。
你的心智和身體一樣具有可塑性。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和心力去改變外在世界、影響其他人,還有鍛鍊你的身體,卻不願意改變內在的聲音,甚至認命的接受從小就跟著你的自我設定。
記憶和身分認同是過去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包袱,會阻止我們自由自在的活在當下。我們把腦海的聲音是為所有真理的來源,但其實我們內在的一切都是可塑的。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就是你餘生的第一天。
(本文摘自艾瑞克‧喬根森著,《納瓦爾寶典: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