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靠著騎單車,台大醫院麻醉部疼痛治療科主任林至芃減重18公斤,不僅消除三高,體力也變得更好。和台大EMBA同學一起外出騎單車時,他還能幫忙調整同學的姿勢,成為有餘力照顧別人的人。「成為一個健康的中年人很享受!」但他也坦言,時間對他而言最為珍貴。工作、生活忙碌,如何找出時間有效率地騎車,且找到持續的動力?
大學時期,林至芃是台大醫學院網球隊一員。即使到了30幾歲,他仍保持運動習慣。但2012年從美國進修回台灣之後,他成了「忙於工作的人」,因此疏於運動,10年之間胖到82公斤,三高也伴隨而來。
2021年5月,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為了保持社交距離,居家上班成為常態,林至芃的生活也有了轉變。一方面,許多會議改成線上;另一方面,麻醉科的手術量和疼痛治療科的門診也隨之減少。不過,由於任務編制,林至芃仍需輪班幫重症病人插管。
「我經常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擔心搭大眾運輸工具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因此,家住北投的林至芃,每天都花40分鐘至1小時,從北投騎YouBike到台大醫院上班,到了醫院再換工作服。下班時,他也騎YouBike回家。3個多月後,他就瘦到70幾公斤。
台灣許多縣市都設有YouBike,林至芃認為有利於培養騎車習慣。圖為嘉義市蘭潭風景區。
2021年9月,林至芃被送到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隔離2個禮拜。隔離期間,除了遠端視訊門診,他從原本熟悉的工作、家庭生活中被抽離,有了一段空白時間。他想:「快50歲了,是不是該做一些改變?」
台灣民間流傳歲數逢9不吉利。那年,林至芃虛歲49歲,他身邊也正好有些人在49歲時離開。認為生活該有些改變的他,更積極運動,希望能變健康。
當時,騎YouBike已經無法滿足林至芃。於是,他先是騎了親戚的舊登山車,只要一有空檔,他就出門騎山路。同年11月,他更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公路車,騎上陽明山、陽金公路等經典路線。
「騎腳踏車真的超級有趣,可以舒適地讓心跳維持在140、150,我滿著迷於這樣的感覺。」林至芃指出,台灣有山有海,風景優美,加上騎單車不像跑步這麼熱,就算是夏天,通常還是可以感受到風,同時享受和自己對話的過程。
騎腳踏車上陽明山賞櫻花,斜坡踩起來吃力又過癮。
不過,每天光是工作就忙碌不已,他如何找到時間運動,並且持續下去不放棄?
沒時間運動怎麼辦?把握零碎時間,開會也可以做訓練
對林至芃而言,時間是最貴的成本。所以,他希望能夠更有效率地訓練自己,以爬升為主要考量。
「從台北騎到大溪老街,來回100公里,不會很累。我更喜歡在1~2個小時內,以爬升500~1,000公尺為目標。」2022年一整年,他共爬升8萬8,000公尺,換算後是10座聖母峰的高度。
有時間的時候,林至芃就外出騎車;沒時間的話,他就踩訓練台,甚至經常一邊開會一邊騎,邊運動邊工作。「開會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發言,氣喘吁吁沒有關係。那個強度是一下訓練台,會發現全身都濕了。」
沒時間外出騎車,林至芃就邊踩訓練台邊開線上會議。
也因為騎腳踏車,到了2022年6月,約一年左右,他的體重從82公斤下降至64公斤,減少18公斤,糖化血色素、高密度膽固醇等數值也回歸正常。後來,因為體重持續下降,變得太瘦,出門騎車耐力不足,林至芃有計畫地增重,目前體重穩定維持在65~67公斤之間。
有人認為,騎腳踏車傷膝蓋。林至芃指出,當肌力足夠,騎程姿勢也正確,再加上適合自己的腳踏車,騎車對於膝關節、踝關節的損傷其實很小。所以,重要的是請專業教練指導。
不過,他也強調騎腳踏車很難增加骨質,所以除了騎單車,林至芃從醫院下班後,也會跑步3圈,約6公里,藉此增加骨密度。此外,他也說明:「騎車和跑步用到的肌群不太一樣,對心肺能力的訓練也有差距。」
找到運動的正向循環 就有動力持續下去
規律騎單車,幫助林至芃減掉多餘的體重,身體也變好,運動更愉快。持續運動,又能幫他維持身體健康,形成正向循環。
目前就讀台大EMBA的他,也加入單車隊,幫同學看騎車姿勢是否正確,騎到前面時,還可以停下來幫同學拍照。
林至芃參加台大EMBA單車隊,在富貴角公園前舉起單車拍照。
「成為一個健康的中年人很享受,當大家呼朋引伴要外出騎車時,良好的體力,使自己成為那個照顧別人的人!」(相關閱讀:工作高薪卻高壓,同行猝逝讓他決定提早退休轉行!曾煥昌:55歲當單車領隊,服務他人兼運動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