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嫺人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無論是屆齡退休或提早退休,盤點退休金時,發現財務狀況不如預期,怎麼辦?嫺人從一次旅行經驗中學習到,停止哀嘆,將手邊的材料重組一下,有可能創造不同的結果。在她49歲提早被退休後,做了哪7件事重整財務,重新將退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有次去英國旅行,Check in的時候櫃檯的妹妹問我要不要加早餐,妹妹態度非常好,非常努力在幫旅館做生意,一時間被說動了,購入4天的早餐。
第一天就覺得沒吃過這麼難吃的早餐,麵包乾乾的,有一種看起來是主打的餅包火腿和起司也很乾,最不會出錯的水果切丁竟然也不吸引人。吃著難吃的食物還是繼續勉為其難吃著,邊吃便納悶我怎麼會衝動做錯了決定。
到了第4天,也就是最後一天,才想到我真逆來順受,又或說是懶到不作為,怎麼沒有想動手做點變化。把麵包拿去烤過、自己組合火腿和起司的三明治,其實沒有那麼糟,再把不吸引人的水果丁加入牛奶、再放入脫水香蕉片和乾果,竟然還不賴。
難吃的材料做點變化,雖然沒有變高級,但還是可以變可口。我怎麼到第4天才想到。
做錯決定之後可能卡住了,可能花了時間怨嘆,卻沒有想到即便做錯決定,走錯一段路,但用手邊的材料重組一下,或許翻不了身、到達不了和別人一樣炫目的功成名就,但人生的滋味還是可以變可口和容易下嚥的。
我「被退休」這道難吃的餐
有人說我這樣去旅行很令人羨慕,但6年前我剛提早「被退休」時,就像一桌難吃的菜。(相關閱讀:49歲意外退休、大哭2週後再振作!嫺人:提早退休的生活與財務衝擊,如何調適?)
退休後我徹底放棄重返職場之前還是有去面試過2次,有次獵頭跟我說她準備了幾個人讓企業選,另一名勁敵剛從大陸回來比我年輕個10歲左右,聽到這裡就知道自己雖然曾經是主打菜,但和年輕10歲的人並排起來,就像是在英國旅館的早餐中那道貌似豐富、卻也有點乾乾的餅包火腿和起司。
不過那時候被年輕人比下去我沒有太唏噓,其實還有點高興,這樣我可以正式宣告不上班了,來進行我的退休後人生大實驗,重新翻炒當時看起來難吃的人生的這道菜,看看老天爺覺得味道如何、請祂告訴我,我會往哪裡去。
我為財務重整做的7件事
1. 貴婦排場的我也能節流
雖然有人說找收入比節省重要,但是突然沒工作時,當年常被誤認為貴婦的我,其實務實向現實低頭、開始節流並沒有困難。
記帳的習慣是退休前5年開始有危機感時養成的,以前聽到每天一杯某牌咖啡是在漏財,內心會嗤之以鼻,但記帳之後就開始有節省的意識,我開始不搭計程車改搭公車、捷運,也改買開架式保養品等等。
退休後節省手段更激烈,燙頭髮從每次5千元降級為一半價錢就可以的工作室,有一年還一整年沒有燙頭髮。我也不怕朋友笑,直接表明「聚餐不要吃太貴的」。日文課也直接坦白跟日本人老師說,「我現在上不了一小時700多元的一對一了。」有朋友推薦一晚2萬元的飯店,我會坦白說「喔,這個我現在住不起」,其實我在以前薪水還不錯的時候就不會住這種等級了。
2. 建立穩定可靠的額外現金流
退休前我是基金停利停損派,但退休後發現行不通了,2017年退休那年還有利可停,2018年因為前一年可以停利的都停光了,加上中美貿易戰,這一年完全無利可停。那時候我看到我公公每年都領股利,從不向小孩拿孝親費,在不安當中,我也從比較熟悉的官股金融股開始投資。(相關閱讀:嫺人專欄|廠長遺產只剩30萬,工人卻默默攢下逾千萬資產!3個理財重點,看見存股複利的力量)
每年股利入帳,的確帶來一種安心感,雖然股利比薪水少很多,但是,我又開始有年薪了。
3. 計算需要的退休金,確認退休金能否撐到老,是否需要重返職場
匆匆離開職場時我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退休金,念商科、讀了研究所、還在金融業混跡近30年,也一樣沒概念。
但是過去的知識還是讓我上手比較容易,在閱讀美國的財經媒體報導時,發現講到退休金的計算幾乎都會提到4%法則。也就是需要的退休金等於「退休後每年需要的費用」除以4%(也就是乘以倒數25倍),這樣可以對抗通貨膨脹,也可以讓退休金支應退休生活30年。(相關閱讀:美國FIRE風潮,不為工作而活!首席外資分析師楊應超:算出你的自由數字,實現它)
而因為我是提早退休,退休生活合理來講不止30年,所以我保守用3%(也就是生活費乘以倒數33倍)來評估我的退休金。
經過計算,我應該可以不用重返職場,但我的退休金也沒有多到我可以和退休前一樣的開銷,我得謹慎控制開銷。
4. 控制好消費預算、降低焦慮感
除了知道退休金應該問題不是太大之外,我也有了「退休後每年可以花多少錢」的概念。
在保守的3%法則下,我在退休第一年可以花退休金的3%,之後每年按通貨膨脹率2%提高,像是我到了退休後的第7年,可以消費的預算就會是第一年初始退休金的3.4%。
退休前幾年我超級節省,消費遠在3%以下,但是這2、3年理財上軌道,比較敢放心在預算內消費了
5. 再次檢視投資方式,避免要再次重新炒菜
4%法則是背後假設的是退休金必須理財,因為是美國人的計算,所以假設的是投資「追蹤美國大盤的指數」,搭配「股債資產配置」。雖然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但這已經是目前有的研究當中經過驗證最多的方式了。
在台灣,要堅持指數化投資很難不受像是2023年高股息投資變飆股的熱潮影響定力,但是,如同美國研究「退休後現金流(retirement income)」前幾把交椅的Wade Pfau博士在《退休規劃指南:駕馭退休成功的重要決定(Retirement Planning Guidebook: Navigating the Important Decisions for Retirement Success)》這本書中提到,「退休族很容易認為高配息商品代表高報酬,但這樣的投資邏輯,在學術上得到的驗證不足。」配息不是保證,而高股息股票也不能被誤認為是更安全的投資,股票還是股票。
為了確定我的投資理財不會倒帶重來,我做了一次退休金理財新的轉彎,我開始投資全球股票ETF VT,和追蹤能相當程度代表台灣大盤指數的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50(006208),也投入美國政府公債相關的ETF,在這同時我也正逐步降低股息投資的比例。
6. 延續行業知識和興趣,找副業收入
雖然評估過退休金只要好好理財,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剛退休時並不確定投資是不是真的靠譜,所以那時候我有去考取英日語導遊、領隊的執照,也同時經營部落格。
我「被退休」時是2017年的10月,雖然比不上年輕人的數位力,但運用以前行銷企劃工作的基礎知識,在網路上瘋狂尋找、吸收關於如何架網站的經驗,到了12月的時候,我架好部落格網站來分享我提早退休的經驗,邊做邊修正。
都說職場對中高齡不友善,我要是去謀職帶領數位行銷的團隊,99.999%會嫌我太老不想用我,但現在卻也被認為自媒體經營得有點特色。
網站本身沒有為我帶來大收入,不過延伸到後來的出書、演講、寫專欄,讓我可以作為出國旅行的經費來源。我剛退休時第一次的旅行是到澳門,那次小旅行還由我先生出資,但是後來我決定自己財務獨立不靠先生,現在我用自己的錢也敢去到歐洲了。(相關閱讀:嫺人專欄|退休後可做什麼工作,有錢賺又讓日子不無聊?7種工作真的有退休族在做)
7. 在「金錢帳戶」之外,也為「心靈帳戶」加值
我現在對理財不會輕易動搖,是因為我已經用經過驗證的方式最大化退休成功的機率,那就不要再過多的擔心了。而除了「理財」之外,也要「理心」,能在退休後改變難堪的處境,是因為無論感到怎樣挫折,我一直在自修,包括讀美國和日本關於退休規劃的書,而為了要讀日本的資訊,我去考了日文檢定考到最高級。學習的過程讓我感到很充實。
退休初期苦過的事,現在想起來莞爾。記得那時候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又飛哪一國去的時候感覺微微淒涼,有人會說「妳會這樣想就是因為妳愛比較」,不過退休以前喜歡旅行,那當下的確會感到自己落難的反差,不過,進入極度節省的模式後來卻也讓我找到意外的樂趣,社區大學的文史走讀課程、兩三百元就可以進行的爬山活動,讓我那幾年樂此不疲。
雖然我現在已經退休6年多,對財務比較安心,又開始出遠門,但是我現在最期待的聚會形式還是和朋友一起爬山、看古蹟,而不是吃大餐聊天。
心靈的滿足會讓人忘記財務面的不足,因為那已經不是同樣的層次了。(相關閱讀:49歲提早退休,卻遇到股災、通膨!嫺人:兼顧安心成長的投資法,以及5個股災時的好生活提案)
也許當時舊識多少有人在笑我看我這落水狗的好戲也很難說,現在我桌上這幾盤菜是沒有變高級,但已經可以入口。
我沒有仍在職場的同事有的成就和更多的收入,但是我活出了自己的生活的滋味。
時間不等人,與其哀嘆資源不如人,不如趕緊重新看手中有哪些可用的材料,太難吃的就別再吃了,留下還可以用的部分,重新組合,也許也能重組成你的獨特的可口味道。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投資見解與心得,不得作爲任何交易之依據及獲利之保證,是否合用請自行評估。
*50+及專欄作者皆無成立報明牌、存股、飆股等投資Line群組和社團,請小心遠離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