嫺人專欄|廠長遺產只剩30萬,工人卻默默攢下逾千萬資產!3個理財重點,看見存股複利的力量

嫺人專欄|廠長遺產只剩30萬,工人卻默默攢下逾千萬資產!3個理財重點,看見存股複利的力量
2023.07.11
57,314
作者|嫺人

作者|嫺人 2023.07.11

57,314

文章用聽的
00:00 13:21 1

文/嫺人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老後有多少退休金,和薪水多寡不一定成正比。理財作家嫺人分享工廠工人公公與曾為廠長的娘家爸爸的故事。尤其公公不需要跟兒女拿孝親費,報稅時也不能讓子女申報扶養,過世後遺產竟超過免稅額1,333萬元,因而要繳遺產稅。存股與複利力量的奇蹟,在一位工廠工人身上見證了。

我公公90幾歲走得非常高壽,發現淋巴癌後一個月就走了,我不能矯情說像自己的父母離世時那樣的傷心,不過在告別式上卻忍不住跟坐在旁邊的兒子說:「我們應該感謝阿公,阿公是理財的好榜樣」。

他是一般巷子裡不起眼的老人家,平時靜靜在客廳看報紙、電視,最大的享受不過是騎腳踏車去市場買炸雞,還有每年過年會在市場奢華一次買大明蝦,還會備料做豪華版的佛跳牆。

只知道老人家有股利收入,不需要跟我先生他們拿孝親費,報稅時也不能讓子女申報扶養。沒想到公公過世之後,竟然需要繳納遺產稅(註:2022年起遺產稅免稅額為1,333萬元),連我先生也大吃一驚。

相對於公公只是工廠工人,我娘家的爸爸以前是一個工廠的廠長,走的時候戶頭卻只剩下30萬元,剛好辦後事,而這些剩下的錢,相當大成分是來自子女的孝親費。我老爸是那種會問人家薪水多少、因此常讓我們三條線的老人家,還好親友都知道他的個性不見怪,但我突然想到要是我那在天上的老爸知道比他不稱頭的公公走時竟然要繳遺產稅,應該會忍不住跳起來吧。真是蓋棺論定啊!

對比起來,公公在存股理財上做了關鍵的3件事,扭轉了低薪工人的人生:

1. 退休儲蓄優先於存教育基金

現在太多東西吸引人消費,薪水不高的人要儲蓄顯得很困難,所以當我分享這個例子,可能有人會說,時代已經不一樣了。

不過如果比較同時代的我的老爸和公公兩人採取的家庭財務安排,還是可以參考。

・子女教育費優先於退休金準備的我家老爸

我家老爸以前需要經常去日本出差,見過大世面,雖然那個年代的老人家基調上是節省的,但是尺度的確不同,退休後他會帶上我老媽和朋友一起出國旅行。我們家經濟只是小康,但5個小孩都能讀大學,我壓根沒聽過學貸,同時間有幾個孩子需要繳學費、補習費,到了我這一輩敢這樣生養小孩的人已經是稀有動物了。

但這樣的結果,是我們開始工作之後就要上繳孝親費,父母親住院的時候,就要討論額外的分攤,到後來父親開始臥床需要請外籍看護時,兄弟姊妹已經有幾個人退休,這時候的考驗是要從退休金來支出父母的安養費用。

用孩子的教育費來比較不是很好的項目,教育算是一種投資,不過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賺多的人不一定能存得了錢

・存退休金優先於教育基金的公公

而我老公家,除了他和小叔可以上大學,當年沒有學貸,因此排行前面的幾位兄姊都國中、高中畢業就得去上班。

這樣辛苦的家庭,其實公公默默有在做著存股的事。上一輩的人沒有具體退休金準備這個觀念,我先生猜測當時可能是老闆要求認股,聽話的小工人就配合了。

因為公公存股有成,我先生他們平常不需要給孝親費,而等到他們這些孩子頭髮也已經花白的時候,不但不需要擔心父母的安養費用,還來了意外的遺產。嗯,清個喉嚨,題外話,別找他們借錢,手足多,均分下來變成沒多少。

能夠退休金和教育費準備兩者兼顧是最好,但如果必須取捨的時候,該如何抉擇呢?如果選擇和我公公一樣刻苦孩子,就要負責好自己的退休金準備,避免還是成為孩子未來的負擔。

2. 從年輕開始有錢就存股

我是媳婦不好意思問夫家的財務狀況,不過作為出了本退休規劃書的作者,對於公公創造的複利奇蹟,還是很好奇,光憑工廠工人的薪水,怎麼努力儲蓄也不可能存到需要繳遺產稅。

雖然老人家很低調,我先生也不清楚他老爸的財務狀況,不過他說聽過公公講,他那些股票,大部分是老闆給員工認購時,作為聽話的員工認購的。公公從10幾歲就在那間工廠上班,所以這趟複利之旅,是從他很年輕時就開始了。

來做個試算:

・假設20歲開始認購股票

・低薪,所以每個月只能提存3千元,

・總報酬應該包括配息和股價的增值,因為薪水不多,所以配息全部作為家用,因此只計算股價增值的報酬率,假設是5%,

這樣持續執行到60歲退休時,小小的每月3千元就能累積出股票價值460萬元!

雖然有些人不相信愛因斯坦說的「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不過這不知複利是什麼的公公倒是做到了,而且奇蹟還沒有結束。

3. 長抱股票,工廠工人見證複利的奇蹟

早些年定存利率高的時候,公婆靠幾百萬定存的利息就夠過日子,當年我老爸老媽也是可以靠定存生活。30年前他們都還60幾歲的時候,一年期定存利率可以到將近8%,300萬放在定存就能有20幾萬,對簡樸的老一輩來說很夠了。

但是後來進入低利率時代,幾百萬元存款產出的利息已經不夠家用,我爸爸於是有退休金水位下降的問題,而同時間,我公公的資產持續增加。

公公退休到他離世,又經過了30年,股票都沒有賣掉,股票股利早期是一年領幾十萬,近年因為公司營運成長,曾經發到上百萬,兩個老夫妻一年怎麼可能花到上百萬,因為股息入帳戶讓存款水位增加,而股票也持續增值,所以到最後還需要繳遺產稅。

繼續前面的假設,那60歲時的460萬元,股價每年假設增值5%,到了90歲時,已經滾成將近2千萬。

別仔細挑這個試算的毛病,因為我不好意思問細問夫家財務,只能大略這樣示意。

跟那一代的父母討論錢很尷尬,老人家還以為你想挖他的財產,而且公公不多話,連子女都不會清楚原來他的股票已經增值到有遺產稅的問題。推測老人家本人也不知道他是小戶的好野人。

公公的存股方式其實風險頗高  建議分散投資且做好股債配置

存股常常被說成是存骨,說股息是左手進、右手出,根本就是領自己的錢,有年輕人還開玩笑說領高額股息的投資會去睡公園。

雖然我離開金融業後頭腦清空重來一遍會比較傾向買下全市場、充分分散風險的指數化投資,但我也並不完全反對存股。以我公公的狀況來說,領了股息之後,股價還有相當的成長,並不能說成是存骨。

只是,公公的故事能複製嗎?除了上面幾個關鍵做對的地方,進一步分析其實是高風險的。有什麼風險呢?

・集中於工作公司的股票,連同薪水都是同一個來源,萬一公司倒了呢?

・那是間未上市公司,有相當運氣的成分在。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在「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一書中提出防禦型投資人應該以大型、卓越而財務穩健的公司為宜。

・雖然有人主張重壓個股,但是以退休準備來說,光是挑選績優龍頭股也還不夠保守,葛拉漢進一步主張,防禦型投資人需要分散投資在10~30檔股票

・我公公幸運的是公司股息有增加,並且股價也上漲,但事前根本無法預料,以前很熱門的手機Nokia股價在2000年時曾經每股60歐元以上,2023年的現在不到5歐元。

用存股的角度容易想說例如有5萬元的配息就可以退休了,但是all in股票對於退休族來說,實在是高風險的事,連股神的老師都不建議all in股市,葛拉漢特別強調要資產配置,他認為防禦型投資者股票和債券等安全的投資,最好的比例是50%比50%,比一般講退休資產配置時用的股60%債40%還要保守

善用指數化投資  耐心儲蓄與長抱分散組合

我被問過幾次,為什麼常講的是「不必選擇個股、盡量買下全市場」的指數化投資,而不是我的20檔個股領股息?為什麼我不是出一本存股的書,不是更容易熱賣?公公的例子是我在退休後先以存股開始的原因,不過我不敢推薦連葛拉漢都說很難的個股投資。選好股票上天堂,選錯股票雖不會下地獄,但可能讓理財進度倒退好幾年

隨著我閱讀更多美國那邊關於退休規劃的書,發現壓倒性地以指數化投資為主,也讓我想起以前讀的投資學,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接力對於「分散投資」和「市場投資組合」的研究,只是我念書時還沒有這些真正可以投資的工具,而現在像是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的元大台灣50、富邦台50,甚至分散到全球股票的VT或是投資美國市場的VTI,都可以輕易定期定額投入,讓分散投資、打造自己的世界第八大奇蹟變容易

即便薪水不高也別妄自菲薄,薪水高低並不是未來會有多少退休金的絕對因素,有一個無憂的晚年只是需要儲蓄的耐心和長抱分散投資組合的勇氣,但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奇蹟。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投資見解與心得,不得作爲任何交易之依據及獲利之保證,是否合用請自行評估。

50+及專欄作者皆無成立報明牌、存股、飆股等投資Line群組和社團,請小心遠離詐騙!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