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鄉下也能寧靜愉悅!池上鳳珠:把池上的生活移到台北,學習「浪費」時間是件好事

活在當下,別把時間和金錢挪到老後才享受。
活在當下,別把時間和金錢挪到老後才享受。
2023.12.21
46,686
作者|林芳如

活在當下,別把時間和金錢挪到老後才享受。

作者|林芳如 2023.12.21

46,686

文章用聽的
00:00 11:29 1

文/林芳如 圖/池上鳳珠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王美珍

編按:曾旅居巴黎的藝術家池上鳳珠,疫情期間搬回台灣,住在陽明山上,過起燒柴生火、取暖煮茶的生活。平日,創作等待的空檔,她會從養酵母開始,自己做麵包,也會撿拾花草,採摘野菜,或者什麼也不做,就望著天空發呆。很多熟齡者會嚮往鄉居,她卻是把童年「池上的生活,移到台北來」。雖非鄉村,卻有同樣閒適的心情,如何做到?

藝術家池上鳳珠開著一輛軍綠色的吉普車,在故宮正門台階下的道路旁現身,再一路駛回內雙溪,沿途楓香夾道,素雅優美。起初,靠近城裡這端,楓葉還是綠的;幾分鐘後,當車子駛進山裡,楓葉轉瞬金黃,再往裡面一些,楓葉染紅山裡的至善路,暗示冬天快來了。

這幾年,台北的冬天經常遲到,往往到了11月,依然熱氣逼人,但對住在陽明山的池上鳳珠而言,11月初已經必須開電毯暖床。冬天住山上,雖然潮濕陰涼,卻不減損她的好心情,因為能看到季節的變化,與自然同在,就是最幸福的事。(相關閱讀:陽明山居生活的啟示,自己做飯、自染頭髮更快樂!鳳小岳媽媽孫麗翠:我們何不讓自己能幹一點?

車子開了10來分鐘,吉普車行經一座2米4的小橋,池上鳳珠停下來看風景,對著溪裡的大石頭說:「我回來了。」

把池上的生活搬到台北  隨自然韻律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前,池上鳳珠一年有1/3時間待在巴黎,1/3時間旅行,另外1/3則在台灣。疫情開始後,她搬到陽明山,開始燒柴生火、取暖煮茶的生活。

當時,她自己規劃老屋裝修,當成工作室兼住家。山上多雨,她索性將之命名為「三點水工作室」。室內大量留白,保留呼吸的空間,並廣泛採用玻璃材質,讓光可以穿透進屋內,臥室的木門,則以舊木頭打造而成,名為「破門而入」。她還在室外搭了帳篷,刻意睡在屋外,感受風的流動。

池上鳳珠家中,臥室的木門有裂縫,她因此將之命名為破門而入。池上鳳珠家中,臥室的木門有裂縫,她因此將之命名為破門而入。

夏天,池上鳳珠會到山上找竹子,回家做竹筒飯,冬天則升起小火爐,窩在毛茸茸的毯子上看書。

喜歡嘗試各種不同媒材創作的她,會使用玻璃、陶器、磁器,結合不同材質創作。比起美術社,她更喜歡到大自然、跳蚤市場尋找創作素材。例如,她擺在工作室的作品《家的味道還原存在》就是運用在巴黎跳蚤市場買的諸多木鏟子,畫上人影後,再利用非洲買的布料做成人偶。「每一把鏟子,都代表一個家的味道。」池上鳳珠說。

池上鳳珠的作品《家的味道還原存在》運用在巴黎跳蚤市場買的木鏟子和非洲買的布料做成人偶。池上鳳珠的作品《家的味道還原存在》運用在巴黎跳蚤市場買的木鏟子和非洲買的布料做成人偶。

在家裡,她喜歡在地板上創作,恣意揮灑,顏料沾到地板,就任憑它留下,如同歲月的痕跡。有一次,顏料打翻後灑在腳上,池上鳳珠還用那個顏色創作出一幅畫。

顏料打翻後,池上鳳珠刻意不擦拭,成為時光的印記。顏料打翻後,池上鳳珠刻意不擦拭,成為時光的印記。

「我把池上的生活移到台北來。」池上鳳珠說,自己是鄉下小孩,小時候在鄉野間的田埂「竄來竄去」,影響了她一生。

成年後赴法國求學、創作、生活,她也把童年的生活方式帶到巴黎。創作之餘,到了下午,她會提著一個野餐籃,裝進麵包、紅酒到塞納河畔,把麵包鋪在草地上,切一點起司,配一片火腿,悠閒地野餐。

學法國人「浪費又散漫」  時間金錢都要活在當下

「我本來就比較散漫,所以很喜歡法國人的生活方式。」電影中常以浪漫形容法國人,對此,池上鳳珠正面評價,法國人的浪漫,源於「浪費又散漫」。她解釋,浪費並非奢侈地消費,散漫亦非漫不經心地應付工作和生活,而是在當下做當下該做的事。

「他們通常不會把時間、金錢都挪到老了以後再使用,而是活在當下。」池上鳳珠說,法國人多半不會一味拚命工作,並在腦海中描繪「等我退休後,要……」的畫面,也不大會想著要把錢留給下一代,而是認真地過好當下。店鋪老闆不會因為生意好就多收客人,店員通常也不會等到下班再結算營業額,而是客人消費當下就算好,即使後面大排長龍也不著急。

下班後,雇主更不會打電話、傳訊息給員工,因為這被法國人認為是無禮的行為。許多巴黎人有度假小屋,到了假日,他們多半喜歡往南部跑,沐浴在陽光下。對法國人而言,旅行、休息是生活的必需品,哪怕只是在咖啡廳坐著,或者到塞納河畔曬太陽,都是過日子之必要

「巴黎很多單身男女常看到男人或女人牽著一條狗,一個人坐在路邊,邊喝咖啡,邊跟狗說話。」天性同樣浪漫的池上鳳珠,很快融入巴黎,但在台灣長大的她,即使旅居巴黎,仍然渴望與台灣有所連結。

所以,她不僅把握每個節慶,過元宵、渡七夕,自己搓湯圓,還自製豬血糕。同時,法國過天主教主顯節時,她也自製國王派。「法國的節日我也過,兩者不衝突,這樣生活才會豐富多彩。」

回到台灣後,想吃法國麵包時,池上鳳珠也從養酵母開始,自己動手做。「葡萄乾的表皮有酵母,泡水後,跟麵粉和在一起,養出酵母,再用來養麵包。」池上鳳珠做麵包,多半採用24小時低溫發酵,吃下肚比較不容易脹氣。

揉麵、發麵的過程,如同她的瓷器創作,從泥土、成形、畫畫到送進瓦斯燒,每一步都需要等待。「我喜歡自己動手,自己做的比較有味道,等待是美好的。」池上鳳珠說,三合一咖啡也許快速,但她更喜歡手沖咖啡,從磨豆子開始,享受蘊含其中的節奏。

內心感受愉悅  浪費時間又何妨?

等待與留白,讓生活更美好。飲食如此,旅行亦然。2023年4月,池上鳳珠到法國以單車騎行方式,平均每天騎40~50公里,共花費41天完成朝聖之路。比起徒步,單車騎行相對沒有趕路的壓力,只要查好地圖,確認下一個庇護所,中途即可恣意繞路。「走林道或鄉間彎彎曲曲的麥田小徑,繞路看到的風景反而更多。」

平日在台灣,池上鳳珠也喜歡向外探索,到戶外運動。「我寧可在外面受傷,也不要在家裡生病。」前陣子登大、小劍山,為了閃避地上的一攤水,她狠狠撞上松茂林道口的倒木,霎時間眼淚與鼻水齊流,她稱左眼瘀青像是上了煙燻妝,是山神給的禮物。不過,她仍強調平衡的重要。「爬山要找到平衡點,才不會從山谷墜落。」

池上鳳珠爬大小劍,在劍山上背倚大樹合影。池上鳳珠爬大小劍,在劍山上背倚大樹合影。

除了爬山,她也騎馬。有一次看電視,她得知騎馬可以矯正脊椎,於是開始學騎馬,想不到因創作時長時間久坐而造成的脊椎受傷竟不藥而癒,再也不用打類固醇和復健。池上鳳珠解釋,馬是左右前行,騎在馬背上,身體需要坐正,同時隨之律動,身體才不會遭受撞擊。「騎馬之後,覺得五臟六腑都被校正到正確的位置。」池上鳳珠還發現,當人的眼睛看向左邊,馬就知道該往左轉。「眼睛代表意識,很有意思。」

在巴黎生活時,池上鳳珠常逛美術館;回台灣後,因為家離故宮近,她常逛故宮。平均每個禮拜也會踏出家門2次,到台灣各地寫生,「假如住在海邊,卻只是待在屋裡,不走出家門看海,就太可惜了。」所以,她會到金瓜石畫陰陽海,也會到玉山腳下的羅娜部落寫生。藝術家的雙眼猶如鏡頭,可以隨時切換遠近,再將雙眼看到的畫面,轉換成腦海裡的畫面,最後以瀟灑俐落的光影、用色和筆觸,揮灑在畫紙上。

平時,她會到山林間散步,撿拾花草,或者向鄰居請益,到他們的菜園晃一晃,採摘山芹菜、山茼蒿、山蘇等野菜。有時候,甚至什麼都不做,就發呆看著天空。

「一般人可能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但是知道自己當下內心的感受是愉悅的,這樣就夠了。」

(相關閱讀:獨居鄉間農舍,山水和貓作伴!蔣勳的池上日常:與塵世隔離的時光,原來可以這麼美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