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鄉間農舍,山水和貓作伴!蔣勳的池上日常:與塵世隔離的時光,原來可以這麼美

不急著做什麼,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不急著做什麼,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023.01.06
85,462
作者|蔣德誼
責任編輯|陳莞欣

不急著做什麼,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作者|蔣德誼 2023.01.06

責任編輯|陳莞欣85,462

文章用聽的
00:00 08:29 1

文/蔣德誼 圖/林煜幃攝,有鹿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作家蔣勳近年常待在台東池上駐村創作,在2021年疫情最嚴重的三級警戒期間,他避居池上一個小小的農村-萬安龍仔尾,這裡感受不到疫病帶來的焦慮,反而像是遺世獨立的桃花源。在這裡他體會到,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有貓、有山,有稻浪,人生便已足矣。

一場席捲全世界的疫情,不只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也因此開始了漫長的封鎖與隔離。

在人人自危的時刻,蔣勳選擇留在台東池上一處名為「龍仔尾」的小村落,遠離人群,過著「被自然隔離」的生活。龍仔尾的居民約莫不到50人,多以務農維生,在駐村期間,他經常打開門就會看到幾把菜放在門口,「這裡的人習慣分享來自天地的餽贈,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我自己也沒想到會因為疫情,在這裡一待就是3個月,擁有一段沒有野心、沒有目的,和土地和諧共處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其實很感謝這場疫情。」

大疫之年  在萬安龍仔尾發現隔絕於世的美好

龍仔尾位在池上萬安鄉,海岸山脈的尾端、花東縱谷的邊緣。他每天在庭院看山脈起伏如龍的山巒稜線、門前一排開花然後結實纍纍的果樹,千變萬化的晨光和晚霞,還有稻米從收割到插秧時的不同風景。

在台灣疫情最嚴重的2021年5月,當時人在池上,原本都已買好機票、準備要回台北的蔣勳,決定改變行程,在龍仔尾找到一間獨立於大片農田間的農舍,繼續一邊駐村一邊創作的生活。

蔣勳在龍仔尾駐村的農舍,門外就是廣闊的縱谷風景。蔣勳在龍仔尾駐村的農舍,門外就是廣闊的縱谷風景。

「感謝這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聚落,讓我覺得『隔離』也可以這麼美好。」在幾乎遇不太到人的鄉下散步,有時可以不戴口罩,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也享受完完全全和自己在一起的孤獨。

蔣勳說,相較於熱鬧的東海岸沿線,像長濱、都蘭這些地方,聚集的是來自北部、甚至是國外各地的年輕人。「縱谷地區雖然看不到海,但左邊是海岸山脈、右邊是中央山脈,山的稜線跌宕起伏,就像海浪的延伸,前後則是溪流沖積而成的平原,是一個更安靜、相對保有原始生活樣貌的地方。」

相較於東部海岸線的壯闊,縱谷有另一種內斂優美的風光。(蔣勳攝)相較於東部海岸線的壯闊,縱谷有另一種內斂優美的風光。(蔣勳攝)

這裡的農家把田地照顧得極好,插秧的動作像是刺繡一樣精細。「很多朋友問我說這裡什麼季節最美,我很難回答。因為在不同的農耕階段,會有不同的風景,相同的是,看到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維持著緊密的關係。」

貓咪若有似無的陪伴  是最理想的距離

在人與人之間必須有所隔絕、防護的疫情期間,不受影響的另一群生物則是這裡的浪貓們。每當蔣勳在田間散步時,總會有貓自願陪著他走路,有時一走便是2個小時。「這對我來說是很奇妙的感覺,以前我覺得狗才會這樣親人,但貓的陪伴有另一種難以言說的靈性。」

蔣勳在田間散步時,總有不知何處而來的貓咪伴行。(影像由《稻浪上的夢想家》紀錄片團隊提供)蔣勳在田間散步時,總有不知何處而來的貓咪伴行。(影像由《稻浪上的夢想家》紀錄片團隊提供)

除了「陪散步貓」,平常蔣勳在家抄經、讀書或作畫時,也有另一隻貓兒作陪。他說,貓的陪伴和狗很不一樣:狗的陪伴很親密、很黏,會討賴著要人陪玩;貓雖也親人,但牠大多時候只是靜靜在一旁坐臥、隨意走動,享受彼此作伴卻不打擾,恰到好處的距離和關係。

「就像那隻陪我散步的貓,到家以後,牠就會自己離開、消失在田野的某處,有時都覺得好像某種玄幻故事裡的情節。」

蔣勳把貓的照片貼上臉書,臉友紛紛建議「收編」這些迷人又可愛的動物,但他沒有採納這個提議,就連名字也沒取。「因為我知道,一旦取了名字,就會離不開牠,有名字就是有感情、有愛了。」

在龍仔尾,多了幾隻貓咪的陪伴,讓生活也多了一點美好與樂趣,讓蔣勳忍不住提筆畫下牠們可愛的模樣。在龍仔尾,多了幾隻貓咪的陪伴,讓生活也多了一點美好與樂趣,讓蔣勳忍不住提筆畫下牠們可愛的模樣。

後來蔣勳才知道,那隻貓陪伴過很多來池上駐村創作的藝術家,也有過不同的名字。他也曾思考過,要把牠帶回台北嗎?但後來又想:若是在城市裡,雖然能遮風避雨、溫飽無虞,但必定不會有像現在這麼寬闊的天地可以自由來去。「這對牠來說,或許不見得是好事。最大的愛不是自己佔有,而是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生命和生命之間有很多很難解釋的互動,總是有告別的時刻,也是給對方祝福的時刻。」

疫情下的轉念思考  學習慢下來、重新看見重要的事物

「2014年住到池上,我最感謝的就是,它重新讓我做一個『緩慢』的功課。」他不疾不徐地講著自家門前的蓮霧、芒果和龍眼樹是如何輪流開花、結果,果實掉落滿地時會有鳥來啄食;有時他會帶一本書坐在樹下閱讀、有時候靜靜看著開了一樹的花。

他說自己剛受台灣好基金會邀請來到池上駐村的時候,「心態上根本就像是觀光客,急著想創作,想把空白的畫布填滿。」後來他看到這裡的農民,按照節氣,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有規律,不疾不緩,「我就想,我這麼急著畫畫要幹嘛?」

金剛經裡有句話叫做「還至本處」,蔣勳說,這兩三年的疫情帶給他很多思考,包括人類是否過度濫用地球的資源,乃至於個人是否擁有了太多、想要的太多。「還至本處有一個意思,就是回到原點。像是疫情這兩三年,人們幾乎沒有旅行,但其實是不是以前我們想要去的地方太多、貪看的風景太多?」愈是想要得多,心沒有回到原點,往往讓人感到疲乏。

走過巴黎、紐約和東京這些絢爛的大城市,蔣勳思索,如果是年輕時候的自己,大概不會選擇在龍仔尾這樣的小村落待上3個多月。「我們可能覺得疫情是一個劫難、災禍,好像被它困住了;但反過來說,我很感謝這段在龍仔尾的時光,如果不是這個機緣,我可能就錯過這些美好的片刻和相遇。

再放大一點來說,人生一世,大概總有時要被「困」住,這個「困」可能是外在的天災、疫情或戰爭,也可能是個人的職場不順、情感坎坷或人際糾葛。但在困境之中,卻也有可能是最好的功課。

相關閱讀:蔣勳著,《龍仔尾‧貓》,有鹿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