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5條涼爽又好走的步道推薦!城市山人:爬郊山很愉快,但如何安全回家?

夏末秋初,5條涼爽又好走的步道推薦!城市山人:爬郊山很愉快,但如何安全回家?
2023.09.22
79,379

2023.09.22

79,379

文章用聽的
00:00 08:51 1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2023年7月,新北市一名50歲男子和朋友一起到被譽為「郊山之王」的劍龍稜爬山,由於天氣炎熱,男子途中出現腳抽筋和脫水狀況,因此單獨離隊下山,沒想到就此失蹤。隔日,警消尋獲男子,發現已不幸罹難。台灣夏季長,爬山前,最好先做哪些準備,才能開心出門、平安回家?

「夏天的劍龍稜聚集了各種不利條件。」登山作家城市山人分析,劍龍稜的路線長、曝曬程度高,中間雖然有可以撤退的路線,但是並不好走。「平時的劍龍稜是郊山的挑戰級路線,盛夏的劍龍稜是魔王級的自虐路線。」

城市山人表示,從新聞中推測,男子可能是因為中暑而決定下山,雖然並非完全不知道撤退路線,但是身體狀況已無法走更遠,最終還是不幸倒下。為了避免陷入這樣的困境,他建議讀者,出發登山前,一定要做足功課,並且有信任的隊友結伴同行。

出發前務必「知彼知己」  避免在山上發生憾事

台灣山巒美麗壯闊,但若沒做好準備就貿然出發,不論是經驗豐富的老手或是初嘗登山的新手,都會無可避免地領悟到大自然的殘酷。

「爬山其實就跟《孫子兵法》說的一樣,要知彼知己。『知彼』是了解登山路線,『知己』是了解自己在這種天氣底下的運動表現。」

城市山人建議,讀者前往登山之前,最好先做好以下4點評估:

1. 了解登山路線

出發前,先上網搜尋路線相關資訊。「現在資訊非常發達,幾乎每一個大家想去的地方都有人留下紀錄。紀錄要找越新的越好,有照片更好。」透過紀錄,可以了解步道爬升多少公尺、距離多長,也可從照片判斷步道的曝曬程度。

「夏天走高曝曬路線,如果中暑了,死亡率非常高。而且救你的人,還要付出額外的體力,才能把你拖到陰涼處。」他說:「不事先做好準備,不只害了自己,還會害到別人。

更進階的作法,則是查出這條路線有沒有撤退點。爬山途中,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無法走完全程,但是原路折返又太遠,因此查好周邊是否有路下山會更安心。

2. 水分準備

了解登山路線後,就可以知道自己要帶多少水。「比方說,夏天去劍龍稜,如果你只帶了1公升的水,可能爬不到1/4,水就喝完了。」

此外,城市山人提醒,水分補充應該要從出發前開始。例如,當天吃早餐時,可以額外多喝200~500cc的水。如果是搭公車去爬山,可以在坐公車或等公車時就開始喝一些水,讓身體儲備水分。

爬山過程中,記得三不五時要補充水分,而非走到休息處才喝。水壺和水袋都是常見的裝水工具,但用水壺裝水,比較容易看見水量,而水袋藏在背包裡,使用時要特別留意。

他分享,有些人會隨身攜帶小型濾水器,行經溪流處可以濾水飲用,不怕水不夠喝。「還有一個好習慣是準備『救命水』,放一罐約200~300cc的水在背包最底層,留到最緊急的時候喝。」

3. 提前適應戶外溫度

居住在都市,大多數人常習慣待在冷氣房。當天氣炎熱時做戶外運動,身體表現就會比較差。

城市山人建議,平常如果沒有運動習慣,又常待在冷氣房,夏季時就不要走距離長的步道。「每個人的體質和條件不一樣,在常爬山的朋友眼中很簡單的步道,你去了可能會受不了。」

因此,平時可以嘗試「熱適應」訓練,例如,走走1~2公里的步道,了解自己的身體在炎熱環境中的反應。「爬山時,越了解自己越安全。」另外,早上10點~下午2點日曬強烈,盡量避免戶外活動。

4. 隨身裝備和補給品

不論任何季節,爬山時務必準備好頭燈和手機離線地圖,並且學會使用方法。在夏季,帽子、頭巾、袖套或薄長袖等裝備可以協助防曬,記得避開棉質和深色衣物會比較涼爽。

「還有一個法寶是扇子。」城市山人說,台灣夏天常悶熱無風,扇子可以協助散熱,心情也會更輕盈。另外,鹽糖、鹽巴、運動飲料粉、發泡錠等都可以幫身體補充電解質,而且輕巧不佔重量。

天氣熱去哪?北台灣5條涼爽登山路線

城市山人表示,路線長、高曝曬又難撤退的路線,熱天盡量少去。例如:劍龍稜、桃源谷步道等,都不建議在夏季嘗試。

相對來說,以下5條路線都會是比較涼爽的選擇。特別是沿著水圳,地勢也平坦好走。

1. 陽明山國家公園二子坪步道

2. 半嶺水圳步道

3. 坪頂古圳步道

4. 貴子坑步道

5. 十八拐圳步道

(相關閱讀:每天走一萬步好處多!台灣北、中、南、東,4條可以日行萬步的步道

出門時要想著家人  別為了面子硬撐

「以登山來說,年紀不是絕對。」

城市山人鼓勵讀者,不需要因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就自我限制。他曾走過一條高難度、必須在山上5~6天的路線,同隊年紀最長的夥伴就是70+。「只是,中高齡的容錯率低,身體不像年輕時一樣有彈性,因此要更謹慎鍛鍊自己的步調。」(相關閱讀:退休5年爬32座百岳、獨自報名單車環島團!70歲符修蘭:退休後一人出門玩,自然會把朋友帶回來

他強調,從事登山活動時,除了自己,還要時刻想著山下的家人。「在山上很愉快,可是你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回家。」

有些山友礙於面子,儘管身體已經不舒服了,卻硬撐著不跟隊友說。還有些山友性格比較倔強,對自己很有信心,認為只要咬牙堅持下去,一定可以達成目標。「可是這麼做的同時,你很容易把自己推向懸崖邊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越過那條紅線。」登山活動樂趣多,唯有事先做好準備,才能充分享受樂趣,也不會造成自己跟家人的遺憾。

相關閱讀:董威言(城市山人)著,《登一座人文的山: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奇光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