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活動中交朋友,留下來的都是不為名利的知己!李偉文:人生這麼短,2件事一起做比較有效率
朋友,是人生快樂的來源。
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50後交朋友,如何在遊憩玩樂的同時,對社會有貢獻、自己也有所成長?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認為,透過公益活動結交朋友,是最棒的方法!
朋友相處,若只是喝咖啡、聊是非,那就太浪費大好光陰了。
30多年前,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組織了「民生健士會」,邀朋友們一起組成讀書會,定期在家中聚會。接著,他又推動荒野保護協會,號召有志之士出錢、出力,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
這群好朋友相識多年,後來,還決定老後要住在一起,共看日出日落。李偉文身體力行證明了,理念相同、願意一起為社會付出的朋友,更能久久長長。
幸福來自人際關係 選擇好朋友很重要
「對50後來說,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一環。」李偉文說。在過去,一般人會希望自己活得健康、活得長,如今,大家更在意自己能否「活得好」。
而所謂「活得好」,包含了2種層面。
「第一,你覺得自己活得有沒有意義,第二,人際關係是否讓你感覺幸福快樂?在我看來,這兩者可以同時解決。」李偉文分析,人際關係包含家人、工作場合中的同事和客戶,另外一種就是朋友。「家人不能自己選擇,想換同事需要換職場,成本很高,而朋友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他說:「所以理論上來說,朋友應該是我們真正快樂的來源。」
家人和朋友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相處時的做了哪些事。「跟家人在一起,不做任何事也有價值。但是跟朋友在一起,如果只是喝咖啡、聊是非,就變成酒肉朋友了。」
李偉文說,自己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不喜歡只是跟朋友吃吃喝喝。而且,維繫朋友關係需要碰面,人的時間有限,哪有辦法成天和朋友相約?
因此,他透過學習團體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結交好朋友,從中篩選跟自己理念相同的夥伴。由於社團夥伴是「網狀關係」,聯絡其中一個人,就可以串聯到其他人,關係也不容易斷掉。「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他笑說。(相關閱讀:與好友相聚的幸福感,媲美年收增加1100萬!李偉文:好的交友圈,要有10年以上和3年以下的新舊朋友)
從民生健士會到荒野保護協會 和朋友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1990年1月,當時住在民生社區的李偉文,利用自家空間,每個月挑一個晚上邀請朋友來家裡,一起吃飯、開讀書會,分享自己的專業和想法。
這個名為「民生健士會」的團體,一開始只有11人,5年後,變成200個家庭參與的龐大組織。這讓他的身邊不只有老朋友,也擁有新朋友,生活圈不狹隘。
「這是一個私人聚會,也不收錢,所以我會控管品質,讓聚會單純以學習成長為目的。對我來說很省事,不用到處應酬吃飯,可是可以認識很多朋友。」
為了增進大家的情感,沒有聚會的日子也要特別用心經營。李偉文會把聚會演講的內容、活動預告和成員的動態彙整出來,請助理打字、他親手影印和裝訂,每個月做成刊物寄給大家。
但是當讀書會進行了一定程度之後,他開始感到不足。「大家的工作越來越忙,如果來這裡只是認識新朋友、自我學習,優先順序好像不是那麼高。還是要有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大家才會更凝聚。」
這成為他推動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原因之一。大家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守護環境是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再怎麼忙碌都要來參與。「既然來參與,就可以見到面,大家就是朋友。」(相關閱讀:中年的行動,決定老年生活品質!研究:40歲起養成8種習慣,健康餘命增加24年)
認識朋友要認識對方的家人 了解不同面向
這一群認識多年的朋友,是李偉文經由多重面向篩選出來,理念相同、互相欣賞和認同的知己。
「我們習慣邀大家到家裡,也會去對方家玩,一定會全家一起認識。」他深知人性,在不同場合,每個人會顯現的樣貌可能不一樣。「如果你只認識這個人,不認識他的家人、好朋友和同事,有時候會有點危險。因為你只認識他其中一面。」
特別是在NGO團體,幹部的品德特別重要。「NGO只能給人頭銜,不能給錢,頭銜給出去就很難拿回來。」因此,李偉文說,荒野保護協會有一個潛規則,授予幹部頭銜前,必須要先認識對方的家人,看看對方是否始終如一。
此外,李偉文小時候受到哥哥影響加入童軍團。深受童軍精神薰陶,他認同,任何付出都應該憑自己的榮譽,不為名、不為利。到了荒野保護協會,他也堅持這一點,希望成員要出錢並出力。「願意接受這樣的條件,基本上已經過濾掉很多不對的人,剩下的人都值得當好朋友。」
在台南買地組「蝸居」 朋友相約70後一起同住
伴隨年齡增長,朋友聚會的方式也有所改變。2004年,李偉文開始舉辦「電影讀書會」。相較於年輕時期強調結構性學習的讀書會,電影讀書會的性質更輕鬆一些。
他們每月挑選一部電影,大家一起欣賞後,再由主持人帶領討論。每次活動都會在一位夥伴家中舉行,每2~3年輪替地點。「重點不見得是電影,而是創造機會讓大家互相碰面、吃喝聊天。」
後來,隨著李偉文卸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其他早期參加讀書會的夥伴慢慢淡出協會,大家的休閒時間變多,聚會開始轉往戶外。某次,一行人玩到台南,發現那裡環境宜人,便說好要買地、蓋房,老後一起同住。
只是當一切都規劃好時,卻碰上台南大地震,名為「蝸居」的計畫因此暫停。「大家也稍微冷靜了。我們才50來歲,等房子蓋好,我們都還在忙工作。」因此大夥協議,先蓋成民宿或旅館,60歲以後再搬進去。而蝸居的構想也在這段時間內宣揚開來,許多人開始仿效。
李偉文說,看了其他案例後,大家開始重新思考。「我們的心更大了,不想要只是蓋房自住,而是想蓋一棟自然建築,成為地方亮點。」因此,他們邀請半畝塘江文淵建築師加入,並整併約100多坪土地,預計今(2023)年底到明年初動工。
這棟建築一樣會先以旅館形式對外開放,完工後,每個夥伴一年內會有80天住在那裡,還會從24節氣中挑出一半時間,包下旅館,大家同時入住。「現在大家都還不想退休,先忙自己的事業,等70歲再搬進去。」
人際交往,不只是虛耗光陰,可以發揮更大的意義。從公益活動中找尋好朋友,不僅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開心,還能對環境社會有幫助。李偉文笑說:「人生這麼短,2件事一起做比較有效率!」
2023/09/12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