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成癮、不做事就焦慮,導致慢性疲勞?胡展誥心理師:每個人都該練習的3種刻意放鬆法

忙碌成癮、不做事就焦慮,導致慢性疲勞?胡展誥心理師:每個人都該練習的3種刻意放鬆法
2023.06.24
20,212

2023.06.24

20,212

文章用聽的
00:00 10:45 1

文/王毓茹 圖/胡展誥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不管是生活壓力、照顧疲累或是中年危機,若你有強烈的疲憊、厭世、缺乏成就感與希望感、容易情緒化的狀況,很可能是已經過勞,早已成了累壞了的大人。諮商心理師胡展誥指出,放鬆與經營生活需要刻意為之,不該順其自然。本文提出3種紓壓方法,幫助放鬆身心,安定內在。

你也是累壞了的中年人嗎?生活中各種任務總是一直來,有時,當新挑戰蜂擁而至,忍不住感到很厭世?

你並不孤單。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就曾遇過不少這樣的人。

「我聽這些要幹嘛?學這種東西一點用都沒有!」在教師研習講座現場,一名坐在最前排的資深老師直接表達質疑,話說完沒多久,他就閉上眼睛呼呼大睡。

對於當時台上的講者胡展誥來說,無疑是震撼教育。明明講座主題是「教師們的自我照顧」,希望能幫助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在忙碌高壓的教學之外,學習調節情緒。但令他訝異的是,許多人對學習新東西相當抗拒,氣急敗壞的弦外之音是,「要我聽2個小時的講座學放鬆,不如讓我回到辦公室把工作做完。」

連花時間照顧自己都覺得累?小心陷入過勞的負面循環

「人累到一個極致的時候,他會覺得連花時間照顧自己都很累。」胡展誥慢慢發現,這些看起來「很難教」的大人們,其實是一群累壞了的大孩子。

有餘裕的人,才有好奇心。人在過勞時容易對周遭的事情做負面解讀,到底又要學多少新東西?難道我過去做得不夠好嗎?許多中年人因此對學習新事物感到負擔,甚至懷有敵意。

胡展誥表示,「人對自己、周圍環境和未來都做負向解讀,就很容易進到憂鬱的情緒,這是職場上很多資深員工常見的狀況。」

如今在講座上,他會直接對學員說:「如果有帶作業來改的人,就專心改你的作業沒關係;若有帶咖啡來,就慢慢享用吧。」說完這番話,立刻能感受到現場氣氛稍微輕鬆一點,再開始帶著大家進行呼吸放鬆練習。透過簡單的靜心、深呼吸、吐氣,大部分的人就願意先放下手邊的工作聽講。

胡展誥表示,一心多用時,人會處在比較亢奮且焦慮的狀態。其實只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大腦會比較輕鬆。而這些疲憊的學員們願意放下緊繃的情緒,試著聽聽看講座內容,主要的原因是這個空間允許他們放鬆。

不自覺把工作角色帶回家中?有可能已忙碌成癮

類似的場景發生在家中,青春期的兒子和父親相處起來有些彆扭,父親在說話時總是不自覺的擺起長官架子,面對諮商師,兒子才吐露心聲:「我要的是一個爸爸,不是一個警官!」

胡展誥分析,人到中年,在職場上多位在管理階層,思考和表達方式幾乎以工作為主,追求職涯上的成就,久而久之,就容易把工作上的角色帶入下班後的生活。「很多人在公司的時間比在家還長,回到家就是吃飯、洗澡、睡覺,已經習慣用主管的口氣跟人互動,回家後也會這樣對待家人,都是不自覺的。」

其實身為健康的人,應該具有多面向和彈性,知道哪些情境該如何展現不同的自己。然而,疲憊會使這樣的彈性消失,忙碌也可能成癮。人會開始習慣用同一套方式表達及解決問題,逐漸形成一種慣性。此時若要他學習新的東西、接受新的挑戰,無疑是一個負擔,這也是過勞的人通常會封閉、倦怠的原因。

好不容易退休,卻比工作時還不快樂?

那麼,等到退休了,總該可以不再過勞了吧?但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我好不容易捱到退休了,卻覺得更沮喪無力,甚至比工作時還不快樂?」

胡展誥說,這在65+世代特別明顯,他們習慣的生活就是工作和睡覺,少能學會經營生活,退休後當然只能看電視,人也會開始萎靡,感到焦慮和空虛。若加上伴侶過世,會造成更強烈的挫折和壓力感。「放鬆跟經營生活,不該順其自然,必須當成認真的事情去做。」

他建議退休族可以盤點自己的行動,從既有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做哪些事情能感受到滋養、有意義且放鬆。

「很多退休的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用,透過盤點行動可以讓他感覺到,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還是有許多事對自己與別人有幫助,也許只是像遛狗這種小事。」透過回頭檢視自己的生活,找出有利的行動並刻意重複。相反地,對於負面的行動練習降低頻率,都有助於幫助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面對快節奏的高壓環境,以及長久以來形成的慣性,胡展誥提出3種紓壓方法,幫助放鬆身心,安定內在。

方法一、專注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

對於總是忙得停不下來的人來說,要他少做事很困難,畢竟忙碌已是一種習慣。然而一心多用和多工處理模式,正是人的壓力主要來源。大腦在許多事情中不停切換,會讓人感覺更緊張,不僅容易增加出錯的機率,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和心力來完成任務。

胡展誥鼓勵大家,「在一天的生活中,找一個比較無傷大雅的時段,讓自己慢下腳步,一次只做一件事。」

舉例來說,洗澡的時候不要想工作、不要想待會要做什麼,看到衛生紙沒了,不要去想怎麼沒人補。

「你好好的感受『洗澡』這件事,去感覺蓮蓬頭的水流、搓揉沐浴乳起泡的蓬鬆感、慢慢用手去按摩身體的部位,用感官去取代一心多用的模式,讓大腦稍微休息一下。」

慢慢地,會發現,專注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會讓內在變得比較平靜。

方法二、給自己「走路」的時間

現在愈來愈多人提倡走路紓壓,就連胡展誥都說自己的6本著作是「走」出來的。對於上班族而言,久坐是日常。近來有研究指出許多疾病是久坐而來,因此讓自己改變狀態,動一動身體,能夠平衡自律神經。

對於工作上需要不斷發想、思考的人來說,走路能夠接觸到陽光、空氣,透過感官的轉換,有助於大腦進行發散思考。

另一方面,平常需要兼顧工作和家庭的人,每天撥出一小段時間出去走路,可以替自己營造獨處空間,擁有Me Time喘口氣。

他建議,「除了手錶什麼都不要帶。帶了手機你會忍不住一直看訊息,耳機也會干擾注意力。給自己一點時間,純粹為了走路。」透過一邊走路,一邊與自己對話,情緒很容易回歸平靜和穩定。

方法三、練習減法生活

以為人生好像有追求不完的東西,但如果只想滿足所有慾望,不問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歡,那麼內在就容易處在匱乏狀態,便離放鬆和幸福感愈來愈遠。

人的成長過程中,從0歲到中年追求學習更多知識、獲得更多成就。胡展誥認為,但是中年以後,生命走向倒數,應該開始學著減法生活。

探索真正的需求,有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排出去,就像身體的新陳代謝,讓生活維持在流動順暢的狀態,有助於紓壓和打造放鬆自在的環境

一直以來,人們不斷學習精進、學習達標,卻很少學習放鬆。胡展誥表示,用心學習和努力工作當然很重要,可是也應該把「放鬆」當成和「學習」、「成長」、「工作」同樣重要的事來看待,「用心生活,刻意放鬆。這8個字很重要。」

相關閱讀:胡展誥著,《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遠流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