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膽科醫師也會胃食道逆流、有脂肪肝!張振榕:全家三餐怎麼吃,讓健檢報告紅字全消失?

胃腸肝膽科醫師也會胃食道逆流、有脂肪肝!張振榕:全家三餐怎麼吃,讓健檢報告紅字全消失?
2023.02.22
52,618
作者|蔣德誼

作者|蔣德誼 2023.02.22

52,618

文章用聽的
00:00 08:56 1

文/蔣德誼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內文圖片/趨勢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知名胃腸肝膽科醫師張振榕過去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也曾因為胖到近78公斤而有中度脂肪肝,幸而在醫師娘林莘妮的細心調養下逐漸恢復,也發現除了藥物手術治療,從飲食和調整生活習慣著手真的有效!怎麼吃才顧胃、護肝?不妨來看看名醫家的餐桌。

胃脹氣、胃食道逆流…等腸胃不適症狀,是許多人常見的切身困擾。而根據統計調查,台灣人的腸胃健康指數,其實真的不怎麼好。

除了台灣大腸癌罹患率高居世界第一,約25%的台灣人都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消化道潰瘍的盛行率更高達總人口數的10%。

近年臨床研究也證實,腸胃健康與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都有關聯,可以說不僅影響飲食與生活品質,更與整體健康息息相關。

經常在媒體社群分享健康資訊的胃腸肝膽科醫師張振榕,被病患稱為「胃神」。他認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加上飲食愈趨於精緻化,這些都是容易導致腸胃不適的危險因子。

腸胃不適主要成因為何?壓力與精緻高熱量飲食都是病源

依據長期在診間的觀察,張振榕歸納出求診腸胃相關疾病的患者,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原因:

1. 心理因素:如生活壓力大,有焦慮、憂鬱傾向者,除了自律神經失調之外,也經常反映在腸胃問題上。

2. 飲食、生活習慣:經過精製的澱粉、高油高糖等精緻飲食,除了容易因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也因為往往缺乏纖維質、油脂糖分過多,而影響腸道環境。

3. 疾病因素:因細菌感染或是癌細胞而導致的病變。

張振榕也提到,不少人有經常吃止痛藥的習慣,頭痛吃、生理痛吃、胃痛也吃,但如果太頻繁服用,除了容易愈來愈沒有效果,也可能傷肝、傷胃。

而很多病人來求診時,總是會問「為什麼我會生這個病?」「生病了,該怎麼吃比較好?」這也讓他開始思考,如何從醫學角度解析,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改善健康。

「在日本有一個觀念是『醫食同源』,腸胃、膽囊屬於消化系統器官,肝臟則負責身體的解毒代謝,因此吃什麼食物,對腸胃肝膽的健康絕對有影響。」張振榕說。

曾有胃食道逆流、中度脂肪肝  靠調整飲食改善瘦身

在獨立開業之前,張振榕和從事護理師工作的太太林莘妮都在大醫院服務,因為工作忙碌,除了大多吃院內訂的便當,三餐不定時不定量也是常有的事。

累了一天下來,張振榕唯一的療癒時刻,就是在下班後好好吃一頓消夜。久而久之,除了不時要犯胃食道逆流的老毛病,身材也慢慢「橫向發展」,最高曾經胖到78公斤,更被檢查出有中度脂肪肝。

本來就喜歡料理的林莘妮,開始力行「管控」張振榕的飲食菜單。除了三餐減量少糖少油、戒掉吃宵夜和熬夜的習慣,也每天喝一杯由蔬菜搭配水果和少許堅果打成的綠拿鐵,補充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一年下來,逐漸瘦回70公斤的標準體重、健檢報告的紅字沒了,整個人也感覺更有精神。

為了用飲食照顧家人健康,醫師娘莘妮也特別留意食材與料理方式。為了用飲食照顧家人健康,醫師娘莘妮也特別留意食材與料理方式。

張振榕認為,要改善腸胃健康,不妨可在日常飲食中多補充具護胃作用的食材。許多根莖類蔬菜如山藥、秋葵、蓮藕和蘿蔔,都有保護胃黏膜的效果;而木瓜、奇異果、鳳梨等含有天然酵素的食材,飯後食用,則有助消化、減少胃脹氣

然而,吃得健康不代表要犧牲口福,也不必任何食物都不調味水煮。林莘妮為了讓一家人兼顧營養與美味,在烹調上下了不少功夫。孩子不喜歡咬起來黏黏稠稠的秋葵,就切段和肉片快炒,保有爽脆口感,花椰菜簡單撒些鹽、胡椒再淋上橄欖油進烤箱,比清蒸或是清炒風味更好。

不少人不喜歡秋葵的黏稠感,切成小段快炒不僅有可愛的星星造型,口感也更好。不少人不喜歡秋葵的黏稠感,切成小段快炒不僅有可愛的星星造型,口感也更好。

腸胃肝臟保養常見迷思  腸胃不好吃太補反而有礙健康

在診間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張振榕提醒,很多人直覺生病或是身體虛弱,就要吃得營養、吃得補一點,也有很多人有冬令進補的習慣。但有肝臟方面疾病或是肝硬化患者,其實不建議吃太滋補的食物。

「以前我覺得先生太累,常用雞骨、豬骨熬一些濃的煲湯給他喝,結果沒補到什麼身體,倒是補了一堆熱量。」林莘妮補充。

因為肝臟機能已經偏弱,這時若再吃像是羊肉爐、藥燉排骨這類含有中藥或加了酒的食物,會讓蛋白質與酒精攝取過量,反而可能有引發肝昏迷、猛爆性肝炎的危險;而若是猛爆性肝炎患者,由於肝功能受損,已經失去對蛋白質的代謝功能,這時反而要採取低蛋白飲食,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這道《南瓜山藥瘦肉粥》特別選用相較於牛肉、雞肉蛋白質含量較少的豬肉,很適合肝炎患者養病期間食用。這道《南瓜山藥瘦肉粥》特別選用相較於牛肉、雞肉蛋白質含量較少的豬肉,很適合肝炎患者養病期間食用。

另外,很多人在腸胃不適或是脹氣時,會擦薄荷精油來緩解;但如果直接食用或是喝薄荷茶,卻可能適得其反。因為薄荷會使括約肌、食道等消化道肌肉鬆弛,反而容易導致胃酸或殘留食物回流,加重胃食道逆流現象,腸胃不好的人,應該要盡量避免食用。

至於近來流行吃益生菌作為保健補充品,張振榕認為,現在市面上販售的益生菌種類眾多,有的標榜增強免疫系統、改善過敏,或是可以緩解失眠、焦慮等,功能不同。食用前不妨先行諮詢醫師自己的體質適合那類菌種,如果吃錯種類,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曾經有一個腸躁症的患者,原本就經常拉肚子,結果卻吃了有『消化順暢』效果的益生菌,以為可以解決腹瀉問題,結果症狀反而更嚴重。」

中醫養生觀點中說「三分治,七分養」,腸胃健康和飲食、生活習慣和身心健康都息息相關,「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過度精緻與高熱量飲食、作息規律和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快適時紓解壓力,這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的養生之道,對於保養腸胃健康卻特別有效!」

相關閱讀:張振榕、林莘妮著,《食萬個不一樣:名醫家吃什麼之一開始就該知道的「防病飲食」!》,趨勢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