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是改變人生的歷程!心理諮商師蘇琮祺:如何改善吃動睡、壓力和人際關係,讓體態和人生都變好?

瘦身是改變人生的歷程!心理諮商師蘇琮祺:如何改善吃動睡、壓力和人際關係,讓體態和人生都變好?
2022.12.20
54,155
作者|陳莞欣

作者|陳莞欣 2022.12.20

54,155

文章用聽的
00:00 11:25 1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如何減肥,才能真正有效且不復胖?諮商心理師、健康體重管理師蘇琮祺,長期推動「心理瘦身」──不只是改變飲食、運動,而是從根本調整自己的心態。利用心理學的技巧,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瘦身方法,達到健康變瘦的目標。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減肥始終是人們口中歷久不衰的話題。少吃多動、熱量赤字、蘋果減肥法、生酮飲食、168斷食……,減肥方法推陳出新,但為何難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永不復胖?

「減重是一趟改變的過程,你要重新認識自己。心態沒調整好,只是不斷找新方法,就不可能持續。」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健康體重管理師蘇琮祺說。從小看著家人用盡心思減肥,讓他對瘦身感到好奇,繼而投入「心理瘦身」的領域。

10幾年來,他曾協助許多不滿意自身體型的個案,也看遍近年各種奇特的減肥方式:只吃特定食物的「蘋果、香蕉減肥法」、在身上包保鮮膜、塗抹膏藥的「保鮮膜減肥法」、甚至有人寧願吃蟲、花上一、兩百萬上課、買產品,費盡苦心卻始終沒有得到理想中的體態。

其實,減重說難不難。成功且不復胖的減重,就是改變行為、養成健康的習慣。然而,對許多人而言,最困難的不是採取行動,而是回答核心問題,「為什麼要減重?」。心態對了,變瘦才會是自然而然達到的結果。

接納自己,才是改變的起點!減肥的核心3M階段

蘇琮祺指出,如同大多數的改變,減重的歷程會經歷3M的階段──調整心態(mindset)、找到適合的方法(method),最後才是持之以恆(maintain)。現代人的減重,大多從方法著手,卻忽略了第一步的心態才是關鍵。

每當有新個案走入諮商室時,蘇琮祺總會詢問他們的減重動機。有趣的是,有時談到最後,會發現當事人真正的煩惱不是「胖」,而是缺乏自信、想過得更開心、更順遂。

「大家都會假設,只要改變現況,就會對自己更滿意。但常常不是如此。」蘇琮祺舉例,就像月薪2萬的人,想像自己月薪4萬,生活會更美好。但領到月薪4萬時,卻又出現了其他煩惱,甚至希望可以月收6萬。狀態改變了,人卻沒有更快樂。

他指出,排除醫學定義的肥胖,許多人無法接受自己的體態,是出於心理上的原因。一是早期經驗的影響。例如,有人可能曾被父母取笑,「怎麼這麼會吃?好像豬!」童年曾因為體態被斥責、欺凌,即使日後體態改變,心中仍可能留下創傷。

再者,大眾文化中對「瘦」普遍存在迷思。曾有研究發現,體態較瘦、外表較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人,薪資較高。因為人們傾向認為,能維持纖細的身材,意味著自律能力更佳。最後,社群媒體、修圖濾鏡的出現,也讓人們更容易比較自己與他人體態的差異。

「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別人如何看到你的亮點?」蘇琮祺指出,比起自我厭惡,他更希望個案能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因為,能夠好好對待自己的正向心態,才是改變的起點。

勉強自己少吃多動,是最容易失敗的減肥法!如何把意志力放在對的地方?

不少人認為,減肥會失敗,是意志力不堅定的結果。像是立志要吃少一點,卻還是忍不住垃圾食物的誘惑;決心天天運動,卻仍不敵惰性停滯……等。但蘇琮祺指出,「人類的本能就是多吃不動,才能生存。意志力要壓抑人類本能,註定會失敗。」

他比喻,意志力就像一瓶水,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會隨著人的精神狀態而有所起伏、在完成每件任務時被逐漸耗用。例如,前一晚沒睡飽、一天工作結束時,往往是意志力最薄弱的時刻。此時想用意志力壓抑慾望、驅動自己採取行動減重,註定會失敗。

若想要減重成功,關鍵在於「使用意志力的程度愈低愈好」。安排環境、重新規畫生活流程,將健康習慣融入既有生活。蘇琮祺舉例,他曾鼓勵個案在浴室放彈力帶,每天洗澡前先拉20下,讓「運動後洗澡」成為新的習慣。或者,有個案習慣刷牙後就不再吃東西,提早刷牙時間,就能改善吃宵夜的壞習慣。

想提升有限的意志力,該怎麼做?蘇琮祺指出,大家普遍認為,要養成健康的習慣,需要良好的意志力。其實,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正是提升意志力的根源。吃健康的食物、多運動,會讓身心狀況變好、意志力的「水位」也隨之上升。

做好5件事,意志力變強、活得更健康  吃、動、睡、壓力、人際關係

心態調整好以後,蘇琮祺分析,減重的方法不外乎5個原則:吃、動、睡、壓力、人際關係。改善這5個面向,不只體態會變得健康,意志力和生活品質都會提升。他提出這5大面向的基本原則:

1. 飲食

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食物,不僅熱量適中,也提供身體的足夠能量。進食時,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再吃澱粉類食物。除了穩定血糖,蛋白質食物如雞腿、排骨,也會給人較強的心理滿足感,進而減少後續進食的食量。

2. 運動

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先從避免久坐、多散步開始。先養成動起來的習慣,再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頻率,嘗試有氧、無氧、瑜珈等3大類型的運動。

3. 睡眠

質量要夠、環境要對。不少熟齡族群有失眠的困擾,睡前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記錄當天煩惱的事情。「把煩惱化為文字,而不是讓它在腦袋裡面跑、讓你心煩,心情會比較安定。」蘇琮祺說。

4. 壓力

壓力是致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慢性壓力會影響大腦的荷爾蒙分泌,使飢餓素濃度上升,使人更容易感覺飢餓、無意識地吃下更多食物。此外,壓力太大、心情不好,則可能導致衝動的情緒性進食,尋求食物的慰藉。

若察覺自己習慣用食物減緩壓力,第一步是先釐清壓力源:可以解決或不能解決?前者要盡快處理,以免因為拖延導致問題演變至難以解決的狀態。後者,則建議找一件吃以外的事情紓解情緒。

蘇琮祺指出,紓壓的方法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大類。動態紓壓就是運動,讓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靜態紓壓則可從視、聽、嗅、味、觸五感著手。他舉例,看實體書、實體照片,可讓感官專注當下;聽無歌詞的音樂、白噪音,有助放鬆;吃健康的食物,對身體好,長期而言會比垃圾食物更具療癒效果。

此外,嗅聞好聞的精油,心情會變得安定,因為嗅球的位置靠近大腦中主宰情緒的邊緣系統。按摩、擁抱,則會刺激大腦分泌催產素。壓力大時,不妨組合五感的紓壓方法,例如做精油按摩、看書聽音樂,讓自己從壓力中解放。

5. 人際關係

伴侶、親子、朋友、同事等人際關係,常常是日常生活中壓力的來源。壓力過大,就很難改變人的飲食、運動和睡眠品質。因此,顧好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的源頭。此外,亦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BMI會趨近他周遭最常相處的20個人,因為這些人和你的健康觀念、生活型態最為相近。蘇琮祺笑說,多結交健康的朋友,說不定自己也會愈活愈健康!

「改變有代價,它不是你什麼都沒做,就會出現的事。」蘇琮祺說。減重,就像人生中其他改變的歷程,剛開始或許不太習慣,需要付出許多額外的努力。但是,這些種種的「不習慣」,都是蛻變的必經之路。踏出第一步,才能得到想要的體態和人生!

相關閱讀:蘇琮祺著,《心態致瘦:諮商心理師的21堂身心減重課》,遠流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