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躁不安時,是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度!史丹佛大學身心鍛鍊術:3個習慣,常保心情平靜
喪失「當下的自己」,等於被困在過去。
文/山田知生 圖/Shutterstock
編按:50後更明白,身心平靜是最大福氣。焦躁不安時,如何讓自己保持平靜?史丹佛運動醫學中心首席運動防護師山田知生,分享運動員的不受對手影響再次專注,讓自己常保「回歸原本的自己」的技巧。
焦躁不安時什麼事都無法做。但只要理解腦的機制,知道哪種機制會產生讓自己失去冷靜的情緒,應該就找得出因應之道。只要知道原因,就容易擬定對策。
就像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控制人體機能一樣,情緒起伏也都由腦內化學物質反應引起。所以要理解乍看之下沒有實體的情緒,學會因應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腦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情緒的起伏。
焦躁不安 是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多
腦結構十分複雜,所以無法在此詳盡說明。但只要知道讓情緒失去平靜的主要機制,一定就有很大的改變。簡單來說,焦躁不安等情緒波動,都是正腎上腺素的作用。
正腎上腺素是讓思考持續的荷爾蒙。特定並專注在「應思考的事」上,是乙醯膽鹼的任務,而朝著「努力想,用力想」的方向作用的正腎上腺素,則負擔起提高腦覺醒層級的任務。
被交付莫名其妙的業務,或是不知道目的卻被強迫要加油時,鬥志幾乎為零吧。
這是因為在這種狀況下,相較於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分泌量更多。「不做不行,卻又不知從哪裡開始才好」「必須努力去想,卻完全提不勁來」。所以拿不出鬥志,只會覺得焦躁不安而已。
有了這樣的科學知識,應該可以不再被情緒耍得團團轉,可以較客觀地掌握自己的狀態吧。
「現在我覺得焦躁不安,應該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正腎上腺素異常地多吧」──此時,利用冥想、睡眠瑜伽來鎮靜情緒就是有效的方法。
再者當超出一個極限時,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會停止分泌。連一根手指都不想動了。這麼一來就會進入燃燒殆盡(Burn out)的狀態,想思考也提不起勁來,也就是思考停止狀態。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位上班族正苦於職場的職權騷擾和霸凌。雖然提不起任何勁,他還是勉強自己邁出沉重的腳步,到公司上班。可是有一天他真的連出家門的力氣都沒有了。這就已經不是沒有分泌腎上腺素,而是連正腎上腺素都停止分泌的狀態了。
3個習慣,行動不再被情緒左右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狀態,日常有3種方法可以做為預防,避免正腎上腺素過剩。以下就來說明我推薦的方法。
1. 和不用想太多的人或值得尊敬的人交談
接觸可以讓你敞開心胸暢談自己想法的人,以及值得尊敬的聰明人,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可以放心說出一切,讓自己體認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這一點十分重要。
此外壓力會讓一個人視野狹隘,忘記感謝、關懷周遭的人。但習慣和其他人交談,提升溝通力,應該可以讓自己升起感謝的心。
如果自己處於無法這麼做的環境--例如沒有值得尊敬的上司存在、周遭沒有可以放心交談的人時,我想,去追求新天地也是一個選擇。
不安和恐懼會影響大腦的表現。不安與恐懼的感受,是自古以來人類為了保護自己而內建的系統,所以消除這些感受並不是好的對策。
不安與恐懼的最佳因應之道,就是拿出勇氣面對它並向前邁進。或許大家會覺得這不容易做到,但為了自己的成長,為了過更好的人生,離開現在所處的環境,絕對不是莽撞的選擇。
2. 記下每天的發現與新的學習、別人的金句
第二種方法就是拿著小筆記本,寫下每天的發現與新的學習。不用像是日記那麼正式的東西,單純就是寫下自己的感受與發現、別人的金句,以免忘記。
沉浸在某件事當中看不到四周,這種狀態有助於做出好成果,但持續好幾天這種因為壓力讓自己視野狹隘的日子,真的非常不健康。
「記筆記」的行為就是要讓自己的眼光放在四周,並客觀看待自己。只要養成這種習慣,就可以經常回歸「有別人才有自己」的原點,應該有助於預防壓力造成自己眼中只有自己的狀態。
3. 透過冥想等面對自己的內心
第三種方法則是要清楚了解自己。為什麼這一點很重要呢?因為自己可以選擇要不要「專注」,但要「再次專注」就必須有技巧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用運動為例來說明。
體育的世界要求選手「活在當下」,因為這會大幅影響後續表現。比賽前提升專注力的行動,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去控制。但是競爭對手會拿出各式各樣的作戰方式,例如給你壓迫感等心理戰,或靠近你等生理戰,試圖引誘你犯錯。此時要不受對手影響再次專注,就必須有「回歸原本的自己」的技巧。
現代社會是競爭社會,前面的例子不只是運動選手的例子,應該也可以套用在一般人身上。
一直在意對方說的話,被對方的步調拉著走,就會喪失「當下的自己」,困在過去的時間變多。無法冷靜、過度興奮而自取滅亡,指的就是這種狀態。
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不管幾秒鐘前的自己發生什麼事,都要立刻回到當下的自己,並把眼光放在唾手可及的未來(下一場比賽)。而這項技巧的基礎就是「確實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在資訊爆炸的速度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迷失自己。所以更需要讓自己的意識暫時跳脫眼前的現實,正視自己的內心,再慢慢回到現實。大家也可以養成冥想的習慣。
(本文摘自山田知生著,《史丹佛大學 最強身心鍛鍊術:連結大腦與刻意練習,長時間工作也能快速消除疲勞、不累積壓力,強化成長心態,持續最佳表現》,天下雜誌出版)
2022/09/1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