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影后王琄的大齡宣言:人生如四季,一直停留在青春會熱死啦
一直停留在青春,會熱死啦。
採訪/王美珍、陳莞欣 文/陳莞欣 攝影/日日寫真工作室 圖片來源/《只要心中還有溫柔就好:你的認同與我無關,王琄最勇敢的大齡宣言》,麥田出版。
「明明成長才是自然的現象,為什麼大家都想往後退?前面是有鬼嗎?」54歲的金鐘影后王琄一席話,惹得在場所有人哈哈大笑。幽默的話語,也犀利指出人們迷戀青春、恐懼老年的症狀。
希望自己青春永駐、外表凍齡,本是人之常情。但當大齡已成事實,我們該如何擁抱當下的自己?
面對大齡生活的種種負面印象,,王琄的態度是正面反擊。她常笑說自己的中年座右銘,是「你怎麼想,干我啥事?」看似叛逆的宣言,其實是種 對自己的溫柔:不再要求完美,學著放自己一馬。
我就是我,不需要變成張曼玉或關之琳
王琄是三度的金鐘影后,更是國內資深的舞台劇演員,並曾參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多部電影與偶像劇的演出。去年金鐘獎得獎時,她仍在舞台劇公演。她當時說:「「作為一個演員,如果在頒獎典禮沒有在現場,而是在舞台上,是多麼大的榮耀!」一席話讓人印象深刻。
在專業成就的背後,王琄曾經是個活得很ㄍㄧㄣ的人,總是努力讓自己成為他人認可的樣子。工作上,她嚴以律己,「死」命必達。不管演出再怎麼困難,一定勉強自己做到。教書前一天,她會瘋狂備課,焦慮到夜不成眠。
對身為女人的自己也是如此。王琄回想,45歲那年,第一次有菜市場的阿桑喊她「大姊」。她當下的反應,竟是馬上反省:「我是不是哪裡不對勁?」是否穿著太老氣?或者因為素顏,氣色不好?「女人,總是習慣自責。」她感嘆的說。
和多數人一樣,當歲月帶來的生理變化愈來明顯時,王琄也曾勤奮的拔掉白髮、用手推平皺紋。真正接受自己,反而就是演員這份工作。
因為要演媽媽,就是要有媽媽的樣子。任何表情,都是真正的感情。「我常看到一些打了肉毒桿菌的人,臉不會動了,沒有任何表情。我想,這還是我認識的那人嗎?我的表演要變成這樣嗎?」
王琄42歲時,為幼獅文藝出版的《一日性,你敢不敢》拍攝照片。她笑稱當時仍有小蠻腰,是難得的性感照。
她常常自嘲,以前腰和A4紙一樣薄,現在則是和A4紙一樣寬。不過,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她笑說,「我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不會想變成張曼玉或關之琳。因為我就是我!」
王琄飾演偶像劇《王子變青蛙》裡的金枝媽媽,丟開外貌包袱,完全優遊自在。
誠實面對自我,離婚無子又何妨?
大齡的另一項智慧,是不再盲從,能勇敢面對自己真實的心情。15年前,王琄結束了一段為期僅4年的婚姻。個性坦率的她自承,過去自己和多數同齡女子一樣,把結婚看成女人必需完成的任務。就算為此咬牙流血,在婚姻裡受了委屈也在所不惜。
「我覺得婚姻像是一所學校。我知道自己不適合,所以選擇退學。」王琄形容,當初自己和前夫在生活上有許多摩擦,時常吵的不可開交。吵到後來,連婆婆都出來勸架:「你們這麼大聲,鄰居會聽到。」最後,她拎著行李出走,冷靜思考婚姻的意義。
王琄認為,能夠長久的婚姻,是雙方都為彼此展現最美好的一面。但她很清楚,這段婚姻無法讓她成為更好的人。留下,只會讓對方看見自身最醜陋的樣貌。既然在這所學校當中學不到想要的學問,離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就像所有的五年級生一樣,成長於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交接點,仍難免受到老派的規矩束縛。王琄在考慮離婚之際,也經歷過情感的拉扯、擔心家人的看法、社會的眼光。但若問現在的王琄,還會想進入婚姻的學校,再次拿到文憑嗎?她馬上拍桌大笑道:「我還要這個文憑幹嘛啦?」當年難以啟齒的往事,如今早已雲淡風輕。
剛離婚時的王琄,眼神當中仍有憂鬱。但她理解,婚姻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都事一段學習的過程。
大齡的她,對於親密關係有更自由的想像。理想的陪伴關係,未必要是一對一的婚姻。可以是一群好朋友,大家一起吃飯、運動、玩耍。如果有機會,她也不排斥再談戀愛,找個人好好說話、牽手散步。只是若有這麼一日,那人必定是和自己能量相等的人,而非為了排解寂寞隨意湊數──「如果他只想找人幫忙推輪椅就別來了,老娘可是還貌美如花呢!」,王琄自信說道。
一個人生活,有些事兒你要知道
一個人過生活,有一個人的樂子,當然,也有一個人的苦。有些事,自己要「叮真」(台語:謹慎認真)點。
例如,有次王琄在家中泡澡,正當沉浸於香氛精油的舒緩氣氛時,手機突然響了。她立刻起身,全身濕漉漉的準備接手機。沒想到一時腳滑,整個人跌坐在地板上。她回想當時,腦中閃過一些恐怖畫面,「報紙會不會寫:『老藝人王琄在家死亡多天,無人發現……』」「我萬一骨折了,是要裸體爬到門邊求救嗎?」她哈哈大笑。
自此之後,王琄有了一套務實的「單人生活自救辦法」。
在家中,她一定放慢腳步、減少家中的門檻、地墊、不穿垂墜的衣服以避免絆倒。瓦斯爐開著的時候,絕不離開現場。一切可能起火的事物,例如蠟燭、燃香,都要完全熄滅才能離開現場。說來瑣碎,卻是很重要的老後生活安全環節。
有次王琄掉了鑰匙,臨時又找不到鎖匠。讓她自此準備5把備用鑰匙,分別放在台中、桃園、台北的幾個朋友和樓上鄰居家裡。狡兔多窟,有備無患。
除了原本的人脈以外,王琄也和社區裡的水電工、菜販、咖啡廳的老闆保持著友善的關係。不只是為了有朝一日出事時有人可以通報,也讓生活有了溫度:「我喜歡跟人互動。朋友一定得經營,不然有需要的時候誰會理你?」
電影掛的影友、一起吃飯的飯友、愛運動的拉筋友、……王琄細數自己的朋友圈,離開2個人的家庭,卻有了更多家人。她幽默的說,中年人一定要找年輕人當朋友,「將來老了,才有帥哥美女推我去曬太陽!」
王琄熱愛旅行,圖為近日在平溪茶館喝茶。她說,近年來日子過得更加閒適恬然,提起放下都是生活。無需牽掛,也無需害怕。
認清恐懼,更能坦然面對
今年6月,王琄遠赴美國的雪士達山,在冰冷、沒有任何光源的冥王洞裡靜坐。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迫使靜坐者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同一趟旅程裡,她還挑戰攻上雪士達山系的黑尖山頂峰,山路艱險,一路上落石不斷。
為什麼一再挑戰高難度的任務?王琄說,她想看看自己的恐懼與侷限在哪。因為真正的勇敢不是無畏,而是認清自己的恐懼後,變得更坦然、更自由。
對於「大齡」也是如此。人生如四季,本應順著自然的節奏行進。「總是駐足在青春,就像永遠想停留在夏天,不是會熱死嗎?」
王琄說,生命的時序入秋,多數人只注意到衰敗的事物,卻沒有看見其豐收的時刻。熟齡的我們,累積了人生閱歷、友誼、愛人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都遠勝於年輕時的自己。所以,「我們有責任變成一個好好的大人。讓後來的人知道,人生每個階段都可以活得很好。」
採訪接近尾聲,一隻小蟲駐足杯緣,王琄輕輕揮開,笑說「它也喜歡我呢!」。只要心中還有溫柔長流,世界也就充滿了愛。現在的她,真的好喜歡成熟的自己。
延伸閱讀:王琄著,《只要心中還有溫柔就好:你的認同與我無關,王琄最勇敢的大齡宣言》,麥田出版。
2017/08/3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