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人到中年才發現投資績效不理想,該怎麼辦?台大財金系教授張森林50歲時,決定砍掉重練,重新建立正確理財觀。他以「懶人投資法」為核心,運用被動投資與資產配置,打造穩健又省力的退休金計畫,讓投資成為人生下半場的安全後盾。
正確的投資觀念,永不嫌晚。
台大財金系教授張森林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財務博士,雖是專業背景出身,他卻坦言,自己直到50歲,才將過去的投資理財觀念砍掉重練。
「其實有一點慚愧,我雖然是學財務的,過去也忽略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只想追逐比較高的獲利機會。」他反思:「如果沒有核心理念,投資就容易漫無章法。」
重新來過後,張森林不僅為自己建立起一套投資方法,還幫妹妹規劃退休理財。他在妹妹45歲時,以區域分散、產業投資為原則,為她挑選了10檔基金,每月定期定額扣5,000元。7年後的現在,在全球股市成長趨勢的帶動之下,年化報酬率超過15%!
「妹妹的投資績效比我預期得更好,但這是幸運。運氣不會一直都在,所以持續投資還是重點。」他說。(相關閱讀:巴菲特的資產9成是50後才賺到!如何讓財富像雪球,活愈久滾愈多?)
台灣散戶平均年賠2千億 想「打敗市場」其實很危險
張森林的改變,源自於7年多前,他赴美國進修時的觀察。
當時,他發現,美國盛行機器人理財,經由數位工具提供投資建議並管理投資組合,以降低人為判斷影響。因此,投資人的觀念和行為都和台灣民眾不太一樣,這深深吸引了他的好奇。
「根據標準普爾研究,觀察美國市場15年長期數據會發現,只有約10%主動型基金能持續打敗大盤指數。」他說:「你的失敗率比成功率還高。」而前政大財管系教授劉玉珍也曾運用證交所數據研究指出,台灣散戶因為交易過度,每年共損失台幣約2,300億元。
張森林回想,自己過去也是為了賺取超額報酬而投資基金。但其實,當初若以同樣的資金投入市值型指數ETF,績效更好、賺更多。這些觀察讓他意識到,與其追求超額報酬,不如依靠更穩健的方式。因此,他徹底改變投資理念,反而讓累積資產的過程更順利,也更省力。
那麼,面對市場變化,該如何實踐這樣的理財理念?具體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