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很多卻變胖?甘思元教練:壓力胖的自我覺察法,3招啟動瘦體質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2025.11.12
1,303
作者|蔣德誼
責任編輯|王美珍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作者|蔣德誼 2025.11.12

責任編輯|王美珍1,303

文章用聽的
00:00 08:19 1

編按:談到減重,很多人往往在乎體重計上的數字,卻忽略了「體脂率」這項真正的健康隱憂。外表看起來不胖、甚至是覺得瘦的人,體脂卻超標(俗稱「泡芙人」),更可能對心血管、內分泌系統造成威脅。這種「隱形肥胖」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該如何從根本上調整生活模式,真正瘦得健康?

你知道自己的體脂率多少嗎?有些人乍看之下身形標準,但體脂率卻高得驚人。究竟多少體脂率才算健康?

國家級健護教練甘思元指出,以成年女性為例,健康的體脂率建議維持在20%~26%之間,最好能降到25%以下;至於男性的健康標準則落在15~18%之間,若以追求「型男」體態為目標,或許可以考慮維持在10%,但也不宜過低,因為人體需要適當的油脂來維持基本運作與健康。

他也強調,體脂率過高反映的不只是體態問題,更與膽固醇、三高甚至內分泌等健康問題息息相關,是身體的重要指標,不可輕忽。

減脂自我覺察第一步是戒「糖癮」!如何調整飲食習慣?

然而,很多人自認「吃得不多」,也注意每日都有足夠的蛋白質與蔬菜,卻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還是瘦不下來?甘思元一語道破關鍵指出:問題可能就出在「有吃甜點」。

例如,很多人有吃「點心」、「下午茶」,的習慣,舉凡可頌、麵包、蛋糕等高碳水、高油脂的食物,其實都很容易導致發胖以及增加慢性病風險。甘思元說,糖其實像是毒品一樣,久而久之會讓人上癮,高糖高油的甜點除了熱量驚人,更會造成「糖上癮」現象,讓人吃了還想再吃,最終變成一種難以割捨的習慣。

要打破這個習慣,甘思元建議,最好能養成「見好就收,滿足就停」的原則。他解釋,甜點並不是完全不能吃,但重點在於「量」與「意識」。

要預防體脂不知不覺中累積,首先要養成的第一個習慣是:要有意識地察覺「自己吃了什麼」,避免在無意識或放縱的狀態下愈吃愈多。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第二個習慣則是可以嘗試「減量」:餐後可以吃一個甜點,但最好能減少分量,例如蛋糕只吃1/3、可頌只吃一半。這種量化的自我控制,是改變的第一步。

甘思元也認為,不需要斤斤計算每天計算熱量,重點是養成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大於消耗熱量的「熱量盈餘」,習慣形成,自然會覺得甜點沒有那麼誘人。

蛋白質不是吃愈多愈好!維持低體脂的三餐怎麼吃?

那麼,究竟怎麼吃才能健康瘦?甘思元分享自己常年維持低體脂的純素飲食模式,他不吃奶、蛋、肉、魚類,卻能維持充足的肌肉量,證明了植物性蛋白質同樣有效。(相關閱讀:增肌減脂要多吃蛋白質,但哪些蛋白質是人體好吸收的高品質來源?早上吃還是晚上吃好?

早餐: 黑豆、紅豆煮成粥狀,半碗搭配半杯豆漿,加入半包豌豆高蛋白粉。配上蘋果、芭樂、香蕉等水果,最後以一顆高純度巧克力作為甜點收尾。

午餐(外食): 2大碗五穀飯,搭配6樣菜。其中3樣是多色蔬菜,另外3樣則是豆類製品(豆腐、麵腸、豆干等)組成的蛋白質。

晚餐:水煮麵食搭配豆腐、青菜,佐以少量油和調味料。

中間餐: 堅果、水果、高蛋白飲。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菜單中碳水化合物(澱粉)佔了相當高的比例。甘思元提醒,因為他的運動量非常大,而碳水化合物是提供基礎能量的關鍵,若供應不足,身體會焦慮、燃燒肌肉而非脂肪,千萬不能過度減少碳水攝取。

而關於蛋白質攝取量,甘思元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每公斤體重,建議攝取1公克的蛋白質,若運動強度較高者,則可提高至2克以上。他特別提醒,蛋白質攝取過量,多出來的熱量同樣會轉化成脂肪儲存,這是許多人增肌不成反增肥的原因。

如何知道自己最近是否吃太多?甘思元說,可以觀察自己其最容易堆積脂肪的部位,當發現這些部位變胖時,就應有意識地降低總熱量。每個人的部位都不太一樣,可以自己平日就多觀察。

壓力會導致變胖!如何養成快樂心態,增加「瘦體素」?

除了飲食調整,最後一個健康減脂瘦身是否成功關鍵,甘思元則認為在於「心態」: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ne)是導致體脂儲存的隱形元兇。

當人處於工作壓力、憂鬱、焦慮或任何負面情緒中時,大腦會將其解讀為「生命受到威脅」的警訊。這時,人類的生物機制會啟動「儲存脂肪」的模式,以準備度過難關、維持存活。

因此,任何一點煩惱、生氣或無助感,會導致身體機制讓脂肪更容易被身體儲存起來。(相關閱讀:年減重,不只靠少吃多動!蕭捷健醫師:做到3件事重整胰島素,轉換成易瘦體質

而要對抗壓力荷爾蒙,就要練習轉念,啟動「瘦體素」,這些由愉快、開心、幸福感覺所分泌的荷爾蒙,與肌肉的生成息息相關。甘思元更指出,分享正向概念給他人,也是一種「利己利他」的行為,當看到別人的心情因你而好轉,自身的「瘦體素」也會跟著增加。

甘思元也建議,哪怕只是穿上跑步鞋出去散步,都比待在家中憂鬱或逃避問題來得好。運動不僅消耗熱量,更有助於改善內分泌、腦神經,進而達到瘦下來的目的,甚至能改善憂鬱症、失智等問題。「很多醫師開給憂鬱症病患的第一個處方箋,就是運動。」

他總結:「快樂、幸福或健康,它不會天上掉下來,我們必須要練習。」透過有意識的飲食、樂觀的轉念練習以及規律的運動,每個人都能掌控自己,瘦得快樂又健康!

加入50+ LINE,每天獲新知!
https://fiftyplus.pse.im/5zvc58

Info

【50+學院╳力格】熟齡日常健護訓練工作坊:https://www.fiftyplus.com.tw/activity/1465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