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保存不當,恐傷腎、增腫瘤風險!顏宗海醫師:2個方法幫身體排毒,加速體內代謝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2025.10.01
1,125
作者|蔣德誼
責任編輯|王美珍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作者|蔣德誼 2025.10.01

責任編輯|王美珍1,125

編按:許多人最擔憂老後的健康,不外乎失智、癌症、慢性病三大風險。然而,常見的鋁鍋、不沾鍋,花生製品與咖啡,如果保存使用不當,可能讓身體慢性中毒!毒物權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50+》讀者,以下事情你該注意!

打開手機,網路或群組上總是流傳著各種與「吃」相關的食安疑慮與飲食迷思,訊息真真假假,有人說吃隔夜菜會致癌,這個要多吃、那個最好別吃,到底什麼才是對的?

其實,食物放冰箱還是會壞,有些東西吃了可能真的對人體有害、甚至食材的處理、烹調保存方式都是關鍵。

被稱為「食安醫師」的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經常針對食安議題提供專業見解。究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容易被輕忽的毒物資訊?

鋁鍋不會導致失智,但不沾鍋可能會致癌!如何正確安全使用鍋具?

首先,針對許多人擔憂的「鋁鍋可能導致失智」,顏宗海醫師澄清,鋁會引發阿茲海默症目前並沒有醫學證據證實,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一般人而言,攝入的鋁會很快透過腎臟排出。

然而,由於腎功能不佳的洗腎患者無法有效代謝鋁,可能導致鋁在腦部累積,因此,若家中有敏感族群,仍建議盡量避免使用鋁鍋。

其次,許多家庭愛用的不沾鍋,塗層中含有的PFOA(全氟辛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級致癌物和環境荷爾蒙。因此,使用不沾鍋的關鍵在於:要留意保護塗層不被破壞。

因此,顏宗海提醒,使用或清洗不沾鍋時,要避免使用鋼刷或容易造成刮痕的金屬鍋鏟,烹飪時也要小心硬殼海鮮刮傷表面。更重要的是,不沾鍋不能空燒或熱鍋,因為高溫會破壞塗層,釋出有害物質。正確做法是將食材與油一同放入鍋中加熱。

顏宗海也推薦使用上相對安全穩定的不鏽鋼鍋。選購時一定要認明300系列(如304或316)。市面上有些低價的200系列,可能以錳取代鎳,雖然微量錳不一定會直接引發神經退化疾病,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金屬風險,最好選擇化學結構更穩定的300系列。

怎麼洗菜才能去除農藥?烤肉、烹調的食材處理與保存法

毒素不僅來自鍋具,更常隱藏在食物的處理和保存細節中。中秋節將近,在燒烤食材時常用的鋁箔紙,會有食安疑慮嗎?

對此顏宗海提醒,鋁箔紙的主要風險在於,其含鋁成分可能因酸性物質而加速釋出。因此,無論是烤肉或在家烤箱烘烤,最好先烤熟後再加醬料。這是因為許多烤肉醬、調味料都是酸性,若直接用鋁箔紙包裹塗抹醬料的食材再加熱,可能會導致鋁溶出。

也有許多人擔心的蔬果農藥殘留問題,顏宗海強調,台灣多數農藥是水溶性的,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最簡單:用流動的清水沖洗10到15分鐘。他不建議用蔬果清潔劑,因為如果沒有徹底清洗、反而會有殘留問題。此外,盡量購買當地當季的蔬果,並透過煮熟的方式,也能去除部分不耐熱的農藥。(相關閱讀:不明原因的不適竟是慢性中毒!鼻塞、頭暈甚至癌症,都與生活5大毒源有關,如何預防?

咖啡豆和花生一樣放久有毒素!如何保存才不變質?

除了烹調料理時要留意防毒,食材保存不當也要留心。大多數人都知道花生、堅果或五穀雜糧若變質容易產生黃麴毒素,但其實很多人天天喝的咖啡,也可能在咖啡豆中產生赭麴毒素。

黃麴毒素屬於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告一級致癌物,長期攝取可能影響肝功能,甚至導致罹患肝癌風險增加;赭麴毒素則容易傷腎,並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增加泌尿道腫瘤的風險。

顏宗海指出,這些黴菌毒素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台灣氣候高溫多濕,正好是它們生長的溫床。

許多人習慣將花生、堅果、咖啡豆或花生粉等產品,直接放在廚房的櫃子裡或開放式陳列,認為只要沒有發霉異味就沒有問題,但其實黴菌毒素的產生,肉眼不一定能容易看出。特別是咖啡豆,因為外觀是深色,就算受到污染發霉,外觀上也不易發現,甚至聞起來仍帶有咖啡香氣。

因此,預防花生或咖啡變質之道在於「買少、密封、冷藏」。避免一次購買大量,選擇小包裝、真空包裝的產品,開封後未用完的咖啡豆、花生粉等,都應密封後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更要避免在廚房等溫暖潮濕處開放式存放。

外帶餐盒含PFAS致癌物!如何自保?

除了食材的烹調與保存要多留意,現代人外食比率高,許多外帶容器或是漢堡、炸雞、披薩包裝等使用的防油紙袋和紙盒,其塗層同樣含有PFAS,這是一種環境荷爾蒙。

由於外送過程無法避免使用,顏宗海建議,最好一回到家就立即將食物從防油紙袋或紙盒中取出,換到一般使用的瓷器或碗盤中,避免食物長時間與塗層接觸。(相關閱讀:紙盒裝的食物別直接放冰箱,會釋出有害成分!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防範環境荷爾蒙的10招生活防毒法

2個排毒關鍵加速體內代謝  多喝水、多吃蔬果

最後,如果日常生活中難免接觸攝取到有害物質,如何將已經進入體內的毒物有效排出?

顏宗海指出,人體有兩個天然的排毒器官:腎臟(處理水溶性毒物)和肝臟、腸胃道(處理脂溶性毒物)。最好的排毒方法其實最天然簡單:多喝水、多吃蔬果。

首先,針對重金屬等水溶性毒物,關鍵是多喝白開水,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幫助腎臟從尿液排出。

其次,針對PFAS、戴奧辛等多數脂溶性毒物,則需靠腸胃系統代謝。因此,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高纖維食物,膳食纖維能吸附腸胃道中的脂溶性毒物,並幫助其從糞便中排出。

從鍋具挑選到食物保存、外食容器的處理,日常生活中許多細節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面對食安問題無須過於恐慌,只要從最簡單、最天然的原則做起,就能有效為自己築起一道無毒生活的防護牆。

相關閱讀:顏宗海、張靜慧著,《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破解飲食迷思╳遠離毒物陷阱,專家帶你安心選、健康吃》,天下文化出版

加入50+ LINE,每天獲新知!
https://fiftyplus.pse.im/5zvc58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