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你也被財務自由的想法綁架了嗎?很多財務自由的討論,會強調提早20~30年退休,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不僅有難度,也未必是真正嚮往的事。財經作家詹璇依剖析退休金3層金字塔,並強調,若好好累積第1層勞保與第2層勞退,個人準備的部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而當目標變得比較可行,即便是理財晚鳥,只要願意立刻開始,善用複利的力量,就有機會讓退休金更接近理想一些。
與其說退休,我覺得大家是想過「有選擇權」的生活。可以選擇在生病時不用擔心請病假造成同事困擾,或者被老闆扣績效分數;可以選擇不被強迫做不喜歡的工作;選擇自己得心應手的事情,發揮自我價值;對爸媽而言,可以在小孩因腸病毒停課必須要有人照顧時,選擇待在孩子身邊陪伴小孩。這些有所選擇的背後,就是要靠有一定的財務自由度來支撐。
你要的未必是提早退休 而是想辭職時對財務有信心
財務自由度是可以估算的,在理財規劃的標準是「生息資產╳年化報酬率/年支出」,也就是每年靠投資獲利的錢(被動收入)可以應付每年支出的比例,所以許多財務自由的討論強調「提早20~30年退休」,但這並非適合所有人的選擇。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建立完整的財務安全網,讓未來的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而不是被迫工作或提早退場,卻發現財務準備不足。
隨著社會變遷與醫療進步,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後的生活可能長達20~30年,甚至更久。然而,如果缺乏穩定的現金流,退休生活可能充滿財務壓力。因此,如何提早規劃,確保退休後擁有穩定收入,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課題。
我並不鼓吹輕易辭職,我們要做的是建立「如果真的想,可以直接辭職」的自信和保障,同時我認為,工作是可以建構個人價值以及給孩子良好示範的關鍵;我國退休金的3大支柱,如同下方的退休金金字塔所示,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第一層跟雇主的第二層占比,遠大於自己準備的部分,如果還在工作(勞工身分),要好好把握政府跟雇主幫你存的勞退金。
(圖片來源:《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
退休金來源1. 勞保 年資40年退休大約月領2萬
先從第一層勞保(又稱勞保年金)看起,有破產疑慮的是這一層,關鍵是少子化的影響,付保費的人越來越少,但需要提領保費的退休族越來越多。
當然政府在持續改革之下,目前的勞保年金改革制度跟提領方式都與時俱進,投保年資超過15年並且在民國98年後加保的,一律都是領勞保年金,也就是月給付制度,請領勞保年金的首要條件是保險年資滿15年。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滿60歲就可以請領勞保年金,目前請領年齡要根據出生年次。依照勞保局官網,民國114年(2025年)可以請領的條件,要年滿64歲,而到了民國115年則提高到65歲,也就是說,在民國52年之後出生的人,依照目前的法規都是年滿65歲之後才能申請勞保退休金。
(圖片來源:《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
那麼這筆由政府準備的退休金,可以領多少錢呢?我們都以最高投保級距45,800元計算,以年滿65歲、勞保年資40年來看,一個月可以領28,396元。想知道自己退休可以領到多少錢,可以在勞保局網站上查詢。雖然2萬多的金額看起來不多,但關鍵在於活越久便能領越久。
(圖片來源:《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
退休金來源2. 勞退 月薪6萬工作30年勞退金每月1萬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二層的職業退休金,這部分是勞工退休金(勞退),是政府強制雇主替勞工提撥的退休保障,這就沒有最高60個月平均投保薪資45,800的天花板限制,而根據每個月實際領到的薪水(原領薪資)的6%存入勞退帳戶。
如果保持穩定工作到退休年齡,勞退金累積的時間越長,退休時領取的金額就越多,同時勞工新制這個專戶是勞工本人自己的帳戶,每位勞工的勞退金都是獨立的,不需與他人分享,因此不會有破產的風險,只要年滿60歲就可以申請,差異在於累積年資小於15就是一次領,年資15以上才能選擇月領(實際上是按季發放)。
一樣來試算看看可以領多少錢,我們以工作30年,退休前月薪6萬,沒有自提,只有雇主提撥6%(設定預估狀況為個人退休金投資報酬率3%、選擇新制之後的工作年資30年、預估平均餘命23年),經過試算後,預估累計的退休金和收益,共為210多萬,每個月平均可領的退休金為1萬多元。
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看看自己的專戶有多少錢,搜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查詢及試算」,即可連結到勞保局網站,可用行動電話憑證、自然人憑證等方式,查詢自己目前的勞退專戶中有多少錢。(相關閱讀:退休金怎麼算?勞保老年年金、勞工退休金試算方式、查詢與注意事項)
退休金來源3. 被動收入 先以432萬為目標努力看看
我們已經知道第一層跟第二層的保障,可以在退休後大約給我們一個月近3萬的現金流(以60歲退休、年資35年計算,適用勞退新制),這是每個勞工都有的權利,因此我才建議,非必要不需提早辭職,否則就降低了退休後的保障。
而我們該做的事情是打造第三層的被動收入,這個就根據每個人退休後對生活的期待而定,學理上我們習慣用所得替代率計算,也就是假設退休前所得6萬,也許退休生活所需支出打8折、約4萬8,000元,扣除來自政府的3萬,自己需要準備的是一個月1萬8,000元,再假設用餘命20年計算,只需要432萬。
看到這邊,是不是大大的增加退休生活的信心了?要幫自己準備退休金其實並沒有那麼難,當然這只是粗估,我並沒有加入通膨因素,若硬是要加進去,可以把準備金額提升到650萬左右,這也並不是天方夜譚。
第三層的準備法就是建構被動收入,更白話來說是讓資產為你工作的關鍵,選擇優質的指數型ETF,或是優質的科技股票基金。選擇共同基金是因為個股風險高,難以預測,而市場整體成長機率較高,因此ETF或指數基金這些投資標的能夠隨著時間成長,更適合作為資產增值工具。(相關閱讀:前半生要繳房貸、養小孩,50歲才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嗎?林奇芬:15年存5百萬到1千萬的資產配置)
理財晚鳥如何存到第一桶金?先達成2個目標
那還沒存到百萬的人,可以先從哪個目標開始呢?也不需要貪心,首要目標是先有第一筆10萬元,這個就是真的要儲蓄下來,採取「先儲蓄、後花費」的策略,將每月收入的固定比例直接存入儲蓄帳戶,要先有錢才可以開始投資,選擇低風險的定存,但必須要一年內完成,才不會被通膨侵蝕購買力。
第二個目標,累積第一個50萬元。透過投資優質ETF、基金,設定年化報酬率目標為5∼7%,時間拉長就能看到資產成長。最後,把目標放在看到資產有第一個100萬元,到這個時間點,資產開始發揮複利效果,持續投入市場,讓錢為你工作。有了100萬之後,會更有把握和自信,甚至當本金足夠大,這個100萬翻倍成200萬、甚至300萬也不是難事。
投資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複利」,最後要提醒各位,一定要相信複利的奇蹟,稍微耐心等待,時間是讓資產增值的關鍵,透過盡早開始且長期持有,就會看到資產隨著時間成長,讓本金滾動產生更大的報酬。單純以每年穩定獲利5∼8%,10年、20年後的資產將大幅提升。(相關閱讀:嫺人專欄|台灣40世代平均月薪才5萬多,怎麼存到1千萬退休金? 給理財晚鳥的4個建議)
退休生活應該是輕鬆愉快的,而非充滿財務焦慮;先估算自己的勞保老年年金和勞退退休金,再衡量退休生活的每月金流缺口有多大,透過政府跟雇主幫我們準備的2筆退休金,以及自己開始儲蓄跟投資,建立多元被動收入滿足第3層的現金流缺口。現在開始行動,讓未來的自己擁有穩定現金流,安心享受退休時光!
(本文摘自詹璇依著,《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投資,是存給自己的安全感。用ETF搭配科技基金,打造3年獲利100%、資產翻倍的安心財務計畫》,幸福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