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要繳房貸、養小孩,50歲才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嗎?林奇芬:15年存5百萬到1千萬的資產配置
千金難買早知道,理財要趁早。
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50歲才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嗎?理財專家林奇芬建議,在65歲退休前,前10年可以透過股票型基金累積資產,每月最少投入2萬元。退休後,加上勞保年金,每月至少會有4~5萬可供使用!
多數中年人的前半生都忙著工作,努力賺錢繳房貸、養育子女,生活盈餘不多。50後,才終於有餘裕為自己存養老金,思考人生下半場想要怎麼過。距離65歲退休只剩15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存妥養老金?
「一定要為自己存退休金,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立刻行動。」理財專家林奇芬說。
她試算,如果《50+》讀者計畫從50歲持續工作到65歲,代表未來還有15年、總共180個月有薪資收入。
假設每個月投資2萬元,投資報酬率5%,180個月總共可以存到536萬元。雖然金額不是特別高,但是假設年化報酬率5%,一年至少還有25萬現金流,相當於每月有2萬元。若再加上每月約2萬元的勞保年金,每個月還是有4萬元可供使用。
如果願意更積極投資,讓年化報酬率達到10%,總共可以存到835萬元。一樣用5%計算,等於一年會有41萬元現金流,平均每個月會有3萬元。加上每月約2萬元勞保年金,等於每月會有5萬元收入。
假如每月投入金額再拉高到2萬5千元,投資報酬率也提高到10%,就可以存到1,00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可運用的時間短,不是增加投入金額,就是提高投資報酬率。「至少每個月要有2萬~2萬5千元的水準,投資報酬率至少要5%,最好是10%。這樣比較來得及。」
不過,如果投資報酬率要達到5%,就不能選擇像銀行定存或儲蓄險這類平均報酬率約2~3%、偏保守的理財工具,需要找更積極的投資工具。
「因為還有15年的時間,我認為剛開始盡量以股票型基金為主。」林奇芬表示,如果採定期定額投資10年以上,投資報酬率會超過5%,甚至可以到10%。「如果從你想要的投資報酬率來衡量,前面的8~10年,要以股票型基金為主。最後的5年再調整投資組合,配置一些債券,讓資產比較穩健。」
為什麼美股可以買?選擇長線會成長的市場
如何挑選適合的股票型基金?林奇芬建議,以長線會成長的市場為優先。「第一首選是美股,第二是全球股票型基金,第三才是台股。」雖然大家熟悉台股,目前各方面表現也很好,但是仍需考慮地緣政治風險。
基金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主動型基金是由基金經理人決定標的和操盤,被動型基金則包含指數型基金和讀者熟悉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林奇芬表示,如果讀者對主動型基金有興趣,可以自行搜尋表現較好的基金。但假如以ETF為目標,美股可以看S&P500、費城半導體指數、那斯達克綜合指數等美國三大指數,道瓊表現比較穩健,成長性稍弱。因此,元大S&P500(00646)、國泰費城半導體(00830)、富邦NASDAQ(00662)等都可以考慮。
而全球股票型基金方面,國泰全球品牌50(00916)、凱基全球菁英55(00926)等都是不錯標的。
至於台股,林奇芬建議,不用只鎖定0050,也可考慮富邦公司治理(00692)、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等ETF。此外,若是想找比較積極、偏科技型的標的,目前也有一些以台灣半導體為主的ETF。
她建議讀者,盡量以追蹤指數為主,這樣就不用隨著趨勢換來換去,一下買電動車,一下買AI。「這些東西可能會隨著時代改變有不同波動,但是如果你買權值股,會因應環境去換股,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比較簡單。」
「投資心態最重要的就是持續力。」林奇芬說,找到長線會成長的市場,就不用怕它下跌。「大部分的投資人沒有能力判斷高點和低點,既然如此,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持續投資、累積資產。」
為了現金流買高股息標的?專家建議:退休後再考慮
許多人會為了現金流而選擇高股息的投資標的,但是林奇芬建議,如果還在工作階段,可以先不考慮。
林奇芬解釋,所謂的高股息是代表股價波動小、成長性比較低,股息才會穩定。「我們來想想看,台積電的股息殖利率好不好?不好嘛。但是台積電是不是好公司?好公司的股價長線會成長,但是殖利率不高。」
她表示,如果還在存退休金的階段,不需要特別找高股息的標的,因為這也許會讓存資產的速度變慢。「除非你拿到息之後會再投資。如果你都花掉了,那你存退休金的效率就非常低。」成長型的股票,報酬率反而可能會超越股息。因此,建議可以等到真的退休、需要穩定現金流作為日常生活使用時,再考慮高股息的標的。
老後自己或父母生病怎麼辦?透過醫療保險預備額外開銷
每月若有4~5萬現金流,基本上,生活已經可以保有一定水準。但假如遇上自己身體出狀況,或是父母生病需要請外籍看護、甚至入住機構,又是一筆額外的開銷。
「我還是鼓勵大家,趁年輕的時候提早投資,並且買一些醫療險,以後可以減輕一些負擔。」林奇芬說,自己有一位朋友為了請外籍看護照顧父母,每月費用至少2~3萬。外籍看護休假時,需要另外請幫手,光是一個月的費用加起來就超過6萬元。「照我們剛剛的算法,現金流只有4~5萬,如果需要照顧父母,你就入不敷出了。」
因此,她建議,如果已經預見照護風險,每個月的投資金額一定要增加,2萬元如果不夠,要拉高到2萬5千元或3萬元。當然,更好的做法是提早開始累積投資,每月投入資金就不用那麼高。另一方面,趁年輕時,為自己和家人買好醫療險和意外險,費用也會比較便宜。「任何事都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越早開始越好!」
相關閱讀:48歲就靠投資財務自由、漸進式退休!林奇芬:女人要有錢,日子才有底氣
2023/08/1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