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綱信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顏理謙
編按:長輩缺牙,如何選擇適合長輩的口腔裝置?尤其是長照家庭,照顧者該如何評估自己的長輩是該植牙、做固定式牙橋還是活動式假牙?各有什麼優缺點?另外,也有許多照顧者會疑惑,上次醫師評估長輩可做假牙,為何下定決心要做了,醫師又說「不建議」?到宅牙醫范綱信一次說清楚。
根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國人全口無牙比率已經超過10%,以目前的人口推估,相當於50.16萬名65歲以上國人全口無牙。而長照資源需求者更普遍存在著缺牙問題。
80+仍可植牙 長照長輩需綜合評估療程時間與風險
雖然站在專業臨床角度,牙醫師會說,植牙並沒有年齡限制,就算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者,只要在身體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靠著植牙修復缺牙時期的咬合功能。也有不少成功植牙的高齡者現身說法,表示植牙不但讓他們可以暢快用餐,更因為有了牙齒,更願意出門與人交流。
然而,多數長照家庭裡的高齡者,即便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也可能已經開始出現行動不便、失能的情形,我認為在選擇療程上面可以權衡,雖然「植牙」術後可以恢復85〜90%的健康咬合力,但還要綜合考量植牙的療程時長、手術的風險等,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若是改以「活動式假牙」或「固定式牙橋」口腔裝置,也可以恢復約50〜70%的健康咬合力。(相關閱讀:植牙、活動式假牙、固定式假牙:費用、功能、治療方式差異為何?)
固定式牙橋:缺牙不多、牙周健康者適用
「固定式牙橋」指的是不能由患者自行拆卸的假牙。如果只是牙冠(張開口可以看到的牙齒部分)因蛀牙或外力造成破壞,牙醫師一般會先模擬出牙齒的模型,再以全瓷或金屬燒附瓷材質,修復已經損壞或部分蛀光的真牙。
而當醫師從X光片、斷層掃描中確認患者的牙齒組織已經無法保留,會先拔除真牙牙根,然後再修磨鄰近2顆牙為支撐點,製作出3顆牙齒為一排的牙橋。
若患者只有單顆或少數缺牙、牙周組織尚在理想的健康條件下,且較重視外觀,建議選擇以固定式牙橋作為咬合修復的口腔裝置,配戴較為舒適、自然,咬合的感受也更貼近真牙。
若採固定式牙橋 照顧者須協助徹底清潔牙齒
裝戴固定式牙橋後,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以及日常照顧的重點有以下2個:
1. 齒槽骨快速萎縮
齒槽骨是位於牙齦下方的牙周骨頭,用來固定和支撐牙齒的根部,通常會因細菌侵蝕開始出現發炎狀態。當發炎控制不下來變成牙周病,齒槽骨的萎縮速度就會非常快,此時不但原本缺牙處的牙齦線會持續後縮,口腔內其餘真牙也有鬆動的風險。
牙橋靠的是牙冠連結的結構在支撐,原本缺牙區依舊不會有牙根,這會導致牙周組織缺少咀嚼的刺激,齒槽骨可能加速萎縮,牙床若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就會出現牙橋橋體和底部牙肉不貼合,導致更容易卡食物殘渣。
2. 要徹底清潔牙齒
由於牙橋結構較為特殊,清潔上必須使用特殊的超級牙線(尖端像針一樣較硬,能夠穿過牙橋底部)和牙間刷,才有機會徹底清潔牙齒。
許多長照家庭的被照顧者可能已經失去行為能力,無法自主刷牙,需要照顧者善用工具,協助患者在飯後清潔牙齒,才能避免所剩牙齒承受蛀牙的風險。
活動式假牙:大範圍缺牙、牙齦萎縮、已無行為能力者適用
「活動式假牙」指的是患者可以自行拆卸的假牙,利用金屬鉤、安全固定卡扣和磁鐵,將活動假牙靠在牙床上。無論是局部的假牙或全口假牙,活動式假牙都可以依據患者需要進行設計,解決無牙的問題。
當患者出現大範圍的缺牙問題、甚至全口無牙,且牙肉、牙齦已出現萎縮的狀況,較適合選擇活動式假牙。活動式假牙更適合無法進行手術、臥病在床者使用,雖然整體咀嚼效能較不足,但以目前的臨床技術,已經可以維持基本的日常進食咀嚼力。
已經沒有行為能力的患者,無法頻繁出門進行植牙手術和回診,全口或局部的活動式假牙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活動式假牙適應期較長 事先觀察長輩張口度
唯一較大的考驗是,許多長輩在初期會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適應這種口腔裝置,少數患者也會出現異物感,而有嘔吐、吞嚥困難的反應。
建議家屬決定製作活動式假牙前,可先了解日常刷牙時,長輩是否會畏懼牙刷放入口中,或者有張口度不足的情形。
一旦有類似狀況,但還是想要修復咬合功能,則建議可先尋求贋復假牙科醫師評估,看看是否需要進行口腔肌群的復健,在避免誘發「顳顎關節症候群」之下完成假牙裝戴,同時可能也需要耐心陪著長輩走過適應期。
此外,相較於牙橋,雖然活動式假牙更容易清潔,但要留意在患者晚上睡覺前,能適時提醒他們將假牙拆卸下來,並使用軟毛牙刷搭配清水清潔(不要使用一般的牙膏)。
我在到宅牙醫服務過程中,偶爾會遇到患者長期配戴活動式假牙未拆卸,導致假牙變形刮嘴或殘存牙蛀空的情況,嚴重者可能還需要重新製作一副新的活動式假牙。
即時與專業牙醫師溝通,謹慎選擇適合長輩的口腔假牙裝置,不但可以延遲患者老化的速度,更能讓他們在長照過程中依舊得以享受美食。(相關閱讀: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醫師上次說可做假牙,這次卻說不行 為什麼?
我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高齡長輩,因身體條件逐年下降,可能有全身系統性疾病,不適合施作植牙手術。此時若患者還有活動能力、願意吃東西,我們會鼓勵家屬考慮安排時間進行「活動式假牙」裝戴,讓長輩保有基本的咀嚼功能,持續感受享受美食的快樂,也不至於因缺牙變得越來越孱弱。
但是,很多家屬會花很多時間評估長輩是否真的需要活動式假牙,隨著時間推移,等到終於下定決心了,往往又得重新評估患者的口腔條件適不適合裝戴活動式假牙,有時候會讓長輩「空歡喜」一場,相當可惜!
之所以會發生一開始牙醫師認為可以配戴活動式假牙,經過一陣子後又不適合配戴,主要原因在於每個人牙齦「生理性萎縮」的速度不盡相同。
一般來說,每年大概會有0.05〜0.1 mm的生理性萎縮,10年後牙齦萎縮程度最多會達0.5〜1 mm。然而,如果已經有缺牙,更容易罹患牙周病,這時候牙齦萎縮的情況可能會呈倍速惡化,意味著活動假牙的配戴,會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
活動假牙製作前,需要拍攝環口X光片,由牙醫師進行印模程序,並確認患者上下顎咬合垂直高度,進行牙齒排列,最後從患者專屬的牙齒模型中製作出金屬架底座,讓患者可以確認整體咬合的狀態,建立新的咬合高度,也開始學習活動式假牙的拆卸與清潔方式。待一切都如常後,才會裝戴正式活動式假牙。
通常從初診到完成正式假牙的配戴,至少要經過5次的回診製作,如果患者在假牙試戴過程有所不適,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調整活動假牙。
照顧者猶豫別超過半年 以免又要重新評估
也因此,即便長輩當下適合進行活動式假牙裝戴,若超過半年沒有下定決心,未來決定還是想要考慮活動式假牙,需要再走一遍上述全部的流程,才能確定當下口腔條件是否符合活動式假牙配戴的需求。
長輩的缺牙情況拖得越久,伴隨生理性與病理性牙齦萎縮,活動假牙的支撐會變得越來越困難,適應期可能也會因為年紀越長而延長。
有少數患者最後即使有一副活動式假牙,也會變得不願意配戴,除了牙齦持續萎縮,口腔肌群也會逐漸萎縮,影響整體的口腔機能。
到宅牙醫的服務並不包含活動假牙的設計與裝戴,然而只要家屬有共識,甚至患者仍有主動進食的意願,建議盡可能不要拖延。支援社區醫療的醫院通常會有接駁車,可協助接送長輩前往醫院開始進行療程。
(本文摘自范綱信著,《陪你扛起生命的重量:到宅牙醫先行者范綱信醫師守護長照家庭的暖心紀實》,方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