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45歲,對多數人而言,是人生與職場最意氣風發的黃金時期。但資深媒體人池熙羣,卻在這個年紀選擇提前退休,為的是全心照顧罹患失智症的父母,陪伴他們走過長達10年的長照之路。在失去穩定收入的情況下,全職照顧者如何評估自身經濟狀況,應對日益沉重的照護開銷?在漫長照護過程中,錯過人生最精華的歲月,又該如何重新與社會接軌、找回人生重心?
即便歷經許多生命波折,池熙羣至今仍相信:「很多事情的發生,冥冥之中自有奇妙的安排。」
時間回到15年前,他剛過完45歲生日,當時服務的公司—中視,正在進行優退制度改革,但他因年資不足,未被列入名單。正當他還在思索未來方向時,偶然翻出一本早已泛黃、甚至有蟲蛀痕跡的公司內部規定,赫然在其中發現一條幾乎被遺忘的條文:「服務滿10年、並年滿45歲者,可申請提前退休。」於是,他成為公司內唯一一位引用此條規定、並以個案申請並成功獲准提前退休的員工。
他回憶,如果不是那本老舊的內規突然出現、如果沒有那條「命定」的條文,他或許無法順利離職。
巧的是,就在正式離職後的第2個星期,他的外公因跌倒住進加護病房,而此時正值失智初期的父母,也已無力照顧外公。於是,他開始了照顧3位老人的長照人生。
「從離開職場到投入侍親伴老的生活,我幾乎是『無縫接軌』。」池熙羣回想,早在他申請退休之前,父母就已出現失智的徵兆。例如,過去擅長下廚的父親,開始頻頻錯放醬料、或出現記憶混亂、迷路等狀況。這些日益明顯的變化,最終讓他決定搬回老家,展開長達10年的照顧生活。
不過,許多家庭在面對類似情況時,通常會優先考慮聘請外籍看護、安置機構,或運用長照資源來分擔壓力。但他認為,「找外籍看護就像在買樂透。」他曾試用過幾位外籍看護,卻接連遇到各種狀況;即使將母親送進號稱五星級、評價優良的機構,仍親眼見到令人心痛的照護現場,如同一個被遺忘的老人地獄。他直言:「照護產業長期供不應求,業者缺乏改善動力,整體品質難以保證。」(相關閱讀:護理之家、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有何不同?費用、服務項目一次看懂)
於是,他選擇親力親為,「照顧父母,永遠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機會,沒有重來的可能。」
關於醫療費用,他提到善用健保資源已足以應對多數情況。
只是,當照顧進入後期加上看護支出,一個月常常會花費超過10萬。他強調自己已是相對「幸運」,因為除了父母本身有退休金與存款,他因無需扶養其他家庭成員,才能做出提前退休的選擇。
辭職照顧父母 意外成為創作者
不過,在職涯高峰期辭職,大多數人通常會認為這是一場冒險;對於工作追求的自我實現成就感,也可能成為人生中難以填補的缺憾。對此,池熙羣反而樂觀看待,認為若當初沒有陪伴雙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才會是人生最深、也最無法挽回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