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離世後,遺物該怎麼整理?5個步驟,讓你慢慢放下、繼續前行

整理家人的遺物時,常常會不知不覺陷入回憶中。
整理家人的遺物時,常常會不知不覺陷入回憶中。
2025.04.02
41,094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王美珍

整理家人的遺物時,常常會不知不覺陷入回憶中。

作者|50+編輯部 2025.04.02

責任編輯|王美珍41,094

文章用聽的
00:00 04:08 1

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整理師廖心筠在《姐,整理的是人生》一書中指出,整理遺物是一件充滿情感挑戰的事,因為面對親人的物品,許多人會陷入回憶,難以做出取捨,但仍有些方式可依循。另一位整理師Phyllis在著作《當整理卡關時》則分享自己整理母親遺物的經驗與心得。本文統整兩位整理師的建議,歸納出5個遺物整理原則。家人過世後,如何避免遺物整理成為經年累月的負擔?

1. 先和家人溝通

若與家人或室友同住,在開始整理前,應先告知可能出現的混亂期間,讓同住者有心理準備,避免因環境變動引發不滿。此外,可以在整理過程中,適時展示階段性成果,讓他們看到改變,進而理解整理的意義與價值。減少同住者的負面情緒,能讓整理過程更順利,也能獲得更多支持。

2. 身心狀況良好時再整理

整理遺物不僅是物品的取捨,更會牽動內心的回憶與情緒。悲傷、懊悔或不捨時,不必強迫自己壓抑,而是應該允許這些情緒存在,並適時休息,確保自己在身心狀況良好時再繼續整理。可以設定時間限制,例如每天整理一小部分,或與親友共同進行,當情緒過於低落時彼此支持,避免長時間陷入過去的回憶中。

3. 每日復原環境

整理過程中,環境可能變得凌亂,這容易增加心理負擔,甚至影響家人的耐心。因此,每天整理後,應將環境恢復到可以接受的狀態,以減少雜亂感,讓心情保持平穩。確保物品分類清晰,避免未來重複整理,也能讓自己在每個整理階段都有明確的進度。

4. 區分真正有情感連結的物品

整理遺物不應該被視為一種責任,而是一種選擇。毋須強迫自己迅速完成,也不必因進度緩慢而感到焦慮。可以將目標設定為「減量」,而非「一次到位」,如此才能減少壓力,維持整理的動力。面對物品時,應先區分真正有情感連結的物品,理解並非所有逝者的物品都需要留下。那些未曾帶來深刻回憶的家具、衣物或飾品,可以考慮捨棄或捐贈,以減輕空間與心理的負擔。(相關閱讀:父母親人相繼過世,想整理老家卻總是卡關!遺物整理3大重點,讓家的能量流動、愛也延續

5. 有小進展就值得肯定

整理遺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須強求一次完成。任何一點點的進展,都是值得肯定的成果。例如,成功清理出幾樣不再需要的物品,就已經是重要的步驟。專注當下的選擇,而非苛求未來的完美狀態,才能讓整理變得更輕鬆且持久。我們應該理解,遺物只是物品,而真正的回憶已經存在於心中。學會釋懷,讓生活回歸簡單,才能真正延續逝者的愛,繼續前行。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