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來得快又急、死亡率高的心肌梗塞,總是令人聞之色變。但根據研究,約有10%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結果並無異狀。如何趁早發現異常?長庚醫療體系、宏碁集團與國衛院合作開發的「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透過AI篩檢病患,幫醫師做出更有效的建議,讓國人活得更長、更健康!(本文出自「超高齡社會來了!如何打造健康不失能的老後?」專題)
心肌梗塞總來得猝不及防,短時間內,就奪去珍貴性命。
麻煩的是,許多人明明定期健檢、也照了心電圖,結果卻毫無異狀。直到某天突然發作,才發現自己早已踏在懸崖邊緣。
長庚紀念醫院桃園院區副院長、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葉集孝就曾遇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男性病患為了陪家人來醫院開刀,自己卻在陪病過程中昏倒,被送至急診室急救。「這時候,我們才發現這位病患早就有嚴重冠狀動脈阻塞。」
隨著年齡增加,熟齡族群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上升。此外,受到家族基因影響,再加上高鹽、高油、高糖等不良飲食習慣,年輕族群也可能發生心肌梗塞。
葉集孝指出,從臨床來看,罹患嚴重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數量很可能是心肌梗塞的3倍以上,但事前根本沒被診斷出來。直到某天,因為天氣變冷等突發因素,才導致心肌梗塞發作而猝死。
突破現行診斷的極限 宏碁施振榮也參與開發
攤開台灣10大死因列表,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超越癌症,成為奪走性命的第一號殺手。但過去為何難以從源頭預防?
「我們常遇到病人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來急診,發現他曾在醫院看過很多次病,卻沒診斷出來。」葉集孝分享,每位病人接受手術前,一定會做心電圖檢查,但有些病人明明去年才來開骨科的刀,當時,醫師判斷心電圖毫無異狀,一年後,血管卻嚴重阻塞了。此外,許多潛在病患常覺得胸悶、胃不舒服,還去了幾次急診,卻因為症狀不明確,醫師也不夠警覺,因此未獲得診治。
「心血管疾病通常經過多年才會慢慢塞住,但現在的診斷工具有其極限。」他說:「我們希望在還沒有缺氧現象時就找出異狀。」(相關閱讀:消化不良、疲勞可能是心臟病警訊!陳嬰華醫師:女性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比男性高30~50%,4項危險因素要注意)
因此,自2020年起,葉集孝率領長庚醫療體系團隊與國衛院、宏碁集團合作,收集來自基隆長庚、林口長庚醫院近百萬筆資料,共同開發出「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親自參與了好幾次會議。
此系統能以AI判別心電圖特徵,篩檢出患有冠心病的病患,協助醫師提供更有效的醫療建議。為了避免偽陽性結果,訓練資料庫時,還特別選用50%確診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數據和50%無異狀者數據。「一定要做出正確判斷,才能真正預判結果。」葉集孝說。
AI偵測系統2大優點:簡化流程、降低檢查風險
運用AI的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 簡化檢查流程,準確率高達9成
在現行治療流程中,當病患反映心臟不舒服時,醫師會先做心電圖檢查。若有問題會做核子掃描,或讓病患跑運動心電圖,透過刺激來判斷心臟是否會出現缺氧現象。最後,才透過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或心臟電腦斷層進一步診斷。
但透過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當病患做了心電圖檢查,只需將檢查資料輸入,立刻就能判斷,可簡化原有的檢查流程。「我們的預測力跟核子掃描、運動心電圖一樣,甚至還更好。而且大概1秒鐘就會告訴你結果。」葉集孝說。
他表示,研究團隊曾輸入兩位年約60歲男性的資料並進行比對。以目前判定標準來說,兩人的心電圖都正常,做了核子掃描也沒有異狀。但做了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其中一人有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現象。
「根據AI輔助心電圖判讀,這位男性患有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可能性為75%,另一位是27%。通常,只要在85%以上,我們就會謹慎建議病患,一定要追蹤檢查。」他表示,經過大量資料訓練,目前準確率大約超過9成。
2. 避免核子掃描、運動心電圖的風險
另一方面,AI判讀心電圖也可避免原有檢查過程的風險。
葉集孝表示,做核子掃描時,需注射微量放射性藥物到體內,但有些病人卻引發嚴重過敏,幾乎休克。此外,有些年長病患做運動心電圖時,常常跑一跑就膝蓋疼痛,再也跑不動,甚至還有人因為做運動心電圖而猝死。「大概每年都有1~2位原本罹患其他疾病的病人,因為做了運動心電圖而需要急救。」
未來可做更精確診斷 還可判斷健康餘命
目前,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僅作為長庚醫院醫師診斷參考,待通過衛福部食藥署許可後,可安裝在醫療單位的電腦系統中,成為正式診斷項目,適時警示風險。
葉集孝也認為,此技術未來還有更多發展潛力。例如,與抽血檢查等其他臨床數據對照,提高診斷率;從3條心臟血管中,進一步區分是哪一條血管出現疾病風險,做出更精確診斷;或針對不同性別,拉出不同的警示標準。「我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健康餘命』概念,判斷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之間的差距。」
他也表示,由於心電圖檢查的健保給付並不多,但此技術系統由國人開發,並獲政府資金支持,若能廣泛作為篩檢工具,甚至推廣至全世界,可望創造更高經濟價值。(相關閱讀:心臟內科權威親授的冠狀動脈逆齡法!江晨恩醫師:低密度膽固醇跟新生兒一樣低,怎麼辦到?)
當然,新科技的導入,對於傳統醫學勢必帶來一些衝擊。
葉集孝坦承,AI運用在醫療時,難免遇到抗拒心態,但若能以時間證明新技術有效、安全,並搭配醫師診斷經驗妥善運用,可以造福更多人。「就像我們以前用內視鏡開膽囊,現在大家都是用達文西手臂。」他笑說:「所有科技都是為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