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肌肉狂掉!營養師教你「1天這樣吃」,防止肌少症、不怕跌倒

合理的飲食規劃能夠預防肌少症。
合理的飲食規劃能夠預防肌少症。
2025.03.08
24,198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王美珍

合理的飲食規劃能夠預防肌少症。

作者|50+編輯部 2025.03.08

責任編輯|王美珍24,198

文章用聽的
00:00 05:00 1

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年過40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8%,若未加以預防,老後可能形成肌少症,引發老後跌倒臥床的風險。許多人都知道想預防肌少症,日常飲食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但營養師指出,若只補充蛋白質,忘了兼顧其它營養素,增肌效果恐怕有限。此外,胃口不佳時,攝取充足的蛋白質也可能成為一大考驗,該如何因應?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李詠薇指出,由於人體的骨骼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在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到了70歲後,更會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而想預防肌少症,除了規律運動外,飲食也扮演關鍵角色。到底每一天,應該怎麼吃?

1. 每餐一掌心蛋白質  一餐不超過30克 

預防肌少症必須攝取充足的蛋白質,但每個人需要的蛋白質量,會因為體重、年紀、活動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若為活動量中等的中老年人,則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1.2克蛋白質,以50公斤的中年人為例,每日應攝取60克蛋白質。

須留意的是,雖然補充蛋白質很重要,但若單次攝取超過30公克,增肌效果反而有限。因此,每餐應至少攝取一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並均衡分配於三餐中。此外,建議先食用蛋白質,接著是蔬菜,最後才攝取澱粉類食物,如此有助於穩定血糖並減少飢餓感,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2. 慎選營養品當輔助

隨著年齡增長或疾病影響,胃口可能變差,吃不下時,能否靠營養品補充?李詠薇表示,仍應優先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蛋白質,補充肌肉所需的營養。豆類、乳製品及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特別是「必需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

若想選擇營養補充品,應優先考慮蛋白質含量高且品質良好的產品。例如,某些針對癌症病患或無法進食者設計的營養品,因需完全取代飲食,熱量較高,可能不適合肌少症患者。此外,若標榜含有「BCAA支鏈胺基酸」的產品,能提高蛋白質合成效率,會是較理想的選擇。(相關閱讀: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少症營養品怎麼挑?重點營養素不可少,成分挑選與注意原則

有些人會考慮補充乳清蛋白,但乳清蛋白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較少其他營養素,適合健身者在運動後短時間內大量補充。李詠薇強調,若無特別需求,日常飲食應以天然食物為主,營養品僅作為輔助。

3. 運動後  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一起吃

適當的運動是維持健康肌肉的關鍵,而運動後的飲食搭配更是影響肌肉修復與增長的關鍵因素。營養師李婉萍在〈掌握飲食3技巧 肌力up‧體脂out!〉一文中指出,運動後應同時攝取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

例如,可選擇一小顆五穀飯糰或一條地瓜,再搭配一杯無糖或微糖豆漿。也可在運動後一小時內吃正餐,如雜糧飯搭配燙蝦或魚肉,以及燙青菜;或者選擇一碗加入大量蔬菜的雞湯、羊肉湯,再佐以麵線。

比起單獨攝取蛋白質,這種均衡的飲食方式能更有效幫助肌肉修復,減少疲勞,並提升運動效能。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