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如何遠離疾病,讓自己過得更健康?奇美醫院的「生活型態醫學門診」,透過穿戴式裝置、AI健康預測和生活習慣諮商來預測並降低疾病風險。不須倚賴藥物,光是調整生活型態,效果就很明顯!(本文出自《50+週刊》:揮別慢性病,有哪些新方法?2025健康新生活指南)
隨著預防醫學觀念提升,許多人已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不過,在檢查結束、拿到報告之後,你的日常行為是否有所改變?
「很多人會花3~5萬做健檢,但每年做完,異常的紅字下一次還是紅字,若未達疾病通常僅持續追蹤。直到有一天進入疾病程度,就開始用藥。但這不是我們希望的事。」不做出改變,怎麼能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暨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蔡孟修說:「身體只有一個,檢康檢查後,應該思考如何降低整體疾病風險。因為,除非未來10~20年有重大醫學突破,我們無法像汽車保養一樣,隨意更換零件,甚至直接換一台新車。」
蔡孟修曾任安寧病房主治醫師,隨後投入老年醫學領域。從生死到老衰的臨床經驗,讓他下定決心深入學習預防醫學,成為台灣首位取得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認證之國際生活型態醫學專科醫師。
由他主導的奇美醫院生活型態醫學門診,透過結合AI健康預測技術和穿戴式裝置,提供生活習慣諮商,替民眾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預測和降低疾病風險。門診中,第一位個案的成果,就讓醫療團隊備感振奮。
58歲男性僅靠生活習慣調整 2個月體脂肪下降、肌肉重量上升
蔡孟修分享,這位58歲男性,當時正在服用高血脂控制藥物,不但體脂肪偏高,腰圍也超標。這位男性雖有運動習慣,每週游泳6天、重訓6天,也聘請私人教練指導。不過,他每天抽3~5支菸,也常常和朋友聚餐。
「我們以美國心臟醫學會的風險平台試算,如果他繼續抽菸,10年內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是6.8%,終身風險是50%。但如果戒菸,10年內風險下降4成,終身風險也能再下降3成。」蔡孟修指出,戒菸除了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預防癌症,在所有不良生活習慣中,改善成果最顯著。因此,他建議這位男性先戒菸。
此外,又透過智慧手表監測了這位男性的運動量。數據顯示,他的每日步行數不但只有4,000多步,而且游泳時速度太慢,平均每分鐘心率只有97下,有氧運動強度其實不夠。接著再加上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等專業角色介入指導。後來,這位男性開始戒菸,並改善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
短短2個月,他的體脂肪百分比就從24.8%下降到22.0%,肌肉重量從50.3公斤上升到51.2公斤,過程中未增加任何藥物,原本的膽固醇藥物甚至能減半服用,同時達到並維持疾病預防與治療的標準。「這位大哥跟我們說,他最大的進步就是每天起床後不再有疲憊感,精神變好了!」蔡孟修說。(相關閱讀:如何在人生最後10年不生病、不臥床?高齡醫學專家建議,你該避免的5個生活習慣)
搶救慢性病 改變生活型態是第一且最重要療法
健康的生活型態,對於預防、治療甚至逆轉慢性病來說非常重要。
蔡孟修指出,全球每年約有4,100萬人因慢性病死亡,相當於總死亡人數的74%。慢性病是由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因素的綜合結果導致,其中,行為因素又占了關鍵角色。根據1993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研究指出,80%的死亡危險因子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
他舉例,就像不久前的新冠疫情,在藥物、疫苗還沒問世時,大家積極戴口罩、洗手,就能達到基本的預防效果。而這類「非藥物干預」(NPI,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也都有幫助。
「我們不是不用藥,只是,如果這些疾病的源頭是生活方式,應該要將『改變生活方式』作為第一和最重要的療法,而不是單純依靠藥物,只吃了藥卻忘記改變根本原因。」他說。
生活型態醫學門診怎麼做?從日常6大支柱著手
在奇美醫院的生活型態醫學門診,初次就診的個案,首先會進行約1小時的生活習慣諮詢,並填寫生活型態量表,評估自己在「營養」、「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的表現,另外也會評量自己是否擁有「正向社會連結」,以及是否習慣抽菸、喝酒等「危害性物質使用情況」。蔡孟修表示,以上6點為保持健康生活之基礎。
接下來,則讓個案戴上智慧手表或手環,監測每日生理狀況,有時也會協助個案配戴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以即時觀察飲食、運動時的血糖變化。
一週後,再加入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或運動教練、臨床心理師等跨領域專家,由營養師評估飲食狀況,運動教練檢測體能和姿勢,心理師則做心理壓力評估,總共約需要3小時。最後,再整合專家意見,製作成一份健康計畫書。隨後的1~3月間,健康管理護理師也會持續追蹤個案狀況。
門診中,蔡孟修會仔細詢問每位個案的生活習慣,從中找出盲點並提供建議,一起擬定可以改變的方向跟做法。
例如,當個案說自己喜歡打高爾夫球,醫師必須評估運動強度是否足夠。「我們會問他打幾洞?打多久?洞跟洞之間,用走的還是坐車?」若個案以釣魚為休閒活動,則要詢問對方怎麼釣。「有些人會不斷拋竿,有些人站在海裡釣,有些人坐在岸邊釣。如果你很愛釣魚,要不要試著換一種運動強度比較高的釣法?」(相關閱讀:日走8千步比每週運動3次,一年多燃燒10萬大卡!4種變化走路法,潤滑膝關節、強化肌力效果更佳)
另一方面,假如個案的日常習慣大多數控制得不錯,但喜歡吃不太健康的食物,他會和個案討論折衷方案。
「比方說,你喜歡吃控肉飯跟炸物,我會請你少吃一點,或是跟你說一次大概能吃多少量。也會再次跟他說明,各種飲食、烹調方式的優缺點及對身體的影響。 」他說:「我們不是要所有人的生活型態都一樣,而是在了解後給予分析與建議,讓個案找出並重新設計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
生活型態醫學門診目前為自費門診,蔡孟修表示,門診個案以50~60歲民眾居多,30~40歲者也有。但他建議,要建立好的生活習慣,越早開始越好。「這不是一份吃完就結束的藥單。而是透過諮商獲得一份讓你放在心上、能持續在生活中產生效果的處方。」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固然會自然老化,但是若能提早做些努力,有機會維持功能並延緩疾病和併發症的發生。蔡孟修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上定期健康檢查,可以為疾病預防提供更完整的保障。「50歲是一個好的起點。事業已經拚得差不多,也許需要慢慢收尾,為後面的生活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