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蔣德誼 圖/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mi-mollet、慢性期.com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如何在人生最後的10年,避免臥床、依然維持健康與活力?在全球頂尖高齡醫學中心擔任專科醫師的山田悠史認為,投資健康不需要花大錢,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哪些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老化或是失智風險?現在開始調整還來得及。
隨著高齡化成為趨勢,根據統計,有8成以上的高齡者都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而在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也已經來到8%。為什麼有人在60歲就開始臥床,也有人年過90依然能站能走,並且可以維持自主生活?
在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齡醫學研究中心-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擔任專科醫師的山田悠史,提到自己的觀察:許多坊間關於防止老化、失智的健康類書籍,其實很多都嚴重缺乏科學根據。
山田悠史認為,健康法並不是像家電產品一樣,愈新、功能愈多就一定好。許多老生常談的預防以及健康管理方法,其實只要能確實做到,就能幫助我們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
除了是否有接受適當的醫療照顧,其實和平日的生活習慣有非常大的關係。他也歸納出以下可能損害大腦健康的生活習慣:(相關閱讀:44歲和60歲時,身體老化會變快!史丹佛醫學研究:養成3個習慣,在關鍵期逆轉老化)
要注意!這些生活習慣可能損害大腦、讓失智風險增加
1.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在疫情之後,大多數人都知道要減少感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是重要的預防措施,但其實新鮮空氣和大腦健康也有密切關係。多數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室內往往比室外充滿更多有害氣體。
例如,在家裡用瓦斯爐料理,如果沒有開抽油煙機,可能會產生濃度高於安全值100倍的PM2.5,以及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在家裡使用清潔劑、漂白水,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吸入化學物質。
這些微粒物質隨著呼吸進入身體後,會讓大腦內的細胞產生免疫防禦反應,進而導致發炎、細胞的損傷,這個發炎反應發生在血管,則可能導致動脈血管硬化。也有研究指出,每立方公尺中的PM2.5含量每增加1微克,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會增加3%,甚至如果住家位在大馬路旁邊,也可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
因此除了留意空氣流通、避免吸入有害氣體之外,也可以搭配使用空氣清淨機,確保空氣品質。
2. 幾乎不出門、在家久坐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假日只想待在家裡一步也不想出門。但其實這個「不出門」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會對大腦有不良影響。
大家都知道運動不足有礙健康,但運動不足除了會降低身體代謝率,也可能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
有研究指出,長時間久坐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增加為1.3倍;而同樣是在家裡,被動地接收資訊(例如看電視),又比閱讀或是使用電腦工作等大腦自主思考的活動更容易增加失智風險。
身體就像是一個庭園,要有適當的日照、也需要定期適度的整理,長期缺乏活動的身體,就像是荒廢的庭院,生長在其中的植物也容易枯萎衰敗。
3. 晚餐吃太多或是晚上喜歡喝酒
對不少人來說,在結束一天疲累的工作後,用美食或喝上幾杯酒來犒賞自己可能是種享受,但從高齡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也可能對腦部的健康產生影響。
根據研究指出,每周攝取168公克以上酒精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18%;喝多少酒會攝取超過168公克的酒精?大約是每天喝2罐以上啤酒的量,如果經常喝醉的話,失智機率更會提高到2倍以上。
此外,如果到了晚上8點之後還攝取高熱量、大份量的食物,像是速食、丼飯類,除了會導致血糖上升、肥胖以及膽固醇增加,也會因為胃部消化作用而破壞人體時鐘。
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肥胖和膽固醇都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等腦神經病變的因素之一,並且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實在很想吃點什麼,蔬菜、水果、全穀類主食和魚肉都是更好的選擇。
4. 長期處在噪音環境,或是用眼不當導致視力和聽力減退
雖說老化難免會讓視力與聽力隨之減退,但許多外在的習慣,也可能導致眼部病變:除了睡覺前看手機、另外像是紫外線,吸菸、喝酒也可能導致白內障機率上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則可能會增加青光眼的機率。
而如果經常處在噪音偏大的環境,像是工地現場、或是吵雜的市場、餐飲店,路上交通的車聲等等,或是喜歡用大音量看電視或聽音樂者,也要小心可能導致聽力的損傷。
視覺和聽覺都是腦部接受外在資訊的重要管道,因此如果視力和聽力,也會影響腦部作用、進而增加失智風險。更有研究指出,聽力的減退會直接導致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以及顳葉等部位縮小。
5. 過度關注社群媒體
不少人沒事就喜歡滑滑手機,或是在社群媒體看看身邊親友的動態,但如果動不動就想拿幾手機看網路上流行的短片,不看就渾身難受,那就可能要小心網路中毒帶來的影響。
根據研究,過度依賴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或是沉迷於觀看社群上的各種動態和資訊,有可能會導致情緒低落、憂鬱的傾向,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憂鬱症患者由於容易感到孤立、壓力賀爾蒙失調導致腦部萎縮等因素,失智比例是一般人的2.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