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越綏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結婚與單身,哪種狀態比較幸福快樂?黃越綏觀察,單身者/不婚者與已婚者常常會不滿目前狀態,覺得另一種狀態可能比較好。連她和自己同齡的大學朋友,也會彼此羨慕,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的身邊,隨時可以發現一些令人莞爾的現象。
每當一群未婚的成年人聚集在一起,在一陣天南地北的閒聊後,通常就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起,當今社會要尋找一個好的結婚對象,是多麼辛苦和艱難的大工程這類話題。要不就是其中有人開始訴說悔不當初、錯過姻緣的陳年往事,當然也會有人趁機為單身不婚主義大放厥辭的鼓吹。
而同樣的場景若換成一群已婚的人們,可能由於已為人夫人婦的身分和角色的改變,不好直言婚姻的對錯,只好轉移焦點,批評起政府和社會福利種種,頭頭是道,鏗鏘有力地給負面的情緒找到出口。
可是聊到了最後,仍然會老調重談地數落起另一半、對婚姻生活的不滿,且信誓旦旦的表示,若是上天願意給第二次的機會,他╱她是不自由毋寧死,再也不會走進婚姻的殿堂。
這就是人性的常態和性格上的弱點,對於得不到的,永遠存有美好的憧憬與想像,永遠是嚮往的白月光。
當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獲得了,反而把對方當成獵物,製成標本掛在牆上展示,從此逐漸冷落,既不稀奇也不珍惜。
40+單身友人:不婚族要強大自己,獨立過好此生
我有一位40餘歲忘年之交的朋友,當他知道我要寫一本關於不婚族的書時,他竟然提醒我說,單身和不婚的現象,現今已經不只是流行,還是種高冷的時尚。
我問他為什麼?他直白地說,其實目前多數還存在的婚姻,都是些靈魂空洞的怨偶們,否則離婚率不會這麼高。
只因為透過婚姻的結合,彼此有著太多人事物的糾葛與牽絆,包括捨不得的既得利益掛勾,又害怕失婚後的孤獨,更擔心老了沒伴可以彼此照顧。
他一直是單身,所以認為不婚族在心態上、對愛的認知上,要比已婚者更簡單和單純多了,倒是他自己承認,對於情傷的適應度可能會脆弱些。
他不否認在對於愛情及婚姻的冀望幻滅後,就立志強大自己,一定要學習如何獨立不婚地過好此生。他還用揶揄的口吻笑說,他要煉成金剛不壞之身,確保可以活到101歲。(相關閱讀:全台「孤老宅」高達51.79萬戶!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
我反問他,希望活到這麼長壽,難道真的不怕孤單和寂寞嗎?真的從來沒有動過結婚生小孩的念頭嗎?確定能貫徹始終選擇不婚而孤老終生?
他不假思索地回說,人是感情的動物,而一生中只要能夠真正談過一次戀愛,也許結果未必盡如人意,但只要自己真正的領悟到,愛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滋味,也就夠了。而且戀愛和婚姻可說是兩碼事,萬一找錯了結婚對象,除了會在覺悟中漸漸的失去靈魂的自由,還要賠上漫長的歲月與生命體的磨難,也罷!
其實,據我的了解,他是一位從他父母親不幸婚姻的經驗中,長年背負著痛苦的陰霾與記憶成長的孩子。這導致他欠缺自信,對親密人際關係的社交、婚姻與為人父親的角色,無形中衍生了巨大的恐懼和排斥。
當經濟獨立且能為自己做主 寧缺勿濫更愛自己
其實單身和不婚現象的背後都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並值得深思與探討。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隨著時代的不斷改變,婚姻制度已經從早年獨裁政治和封建社會的道德束縛,演變進展到今日的自由民主,現代化思想的開放與文化的多元化。
過去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女性在職場總是受到貶抑和歧視,即使能力再好,也還是會受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升職的玻璃天花板,甚至還有不少職場性騷擾的霸凌事件頻傳。
事實上,不少長輩至今還存著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遺毒,依舊會積極的安排或催促女兒的婚事,並堅信「女人沒有婚姻就沒有幸福可言」的謬論。也有不少的女性,還真的會選擇依賴婚姻,並從中獲取經濟上的支持。
但如今絕大多數的女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女人在職場上地位的提高,同時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及獨立性,許多人不但懂得理財投資,更懂得享受生活。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這也是讓年輕一輩的女性,會在找不到理想的結婚對象時,寧缺勿濫的選擇不婚,反過來更愛自己的原因之一。(相關閱讀:心靈獨立是財務獨立的基礎!林志潔:像女王一樣思考,你的錢只有自己能保護)
單親與單身熟女的對話:走遍千山萬水,回家誰為你點燈?
有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大學同學,就是終身不婚族的表率。她從年輕時就很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至今周遊列國,已經超過60幾個國家。
在10幾年前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我告訴她,我真的很羨慕她的抉擇,可以活得如此這般的瀟灑,既沒有太多人情世故的包袱,又有經濟能力,可以隨時自由地拿起行囊說走就走。
她卻長吁了一口氣,「雖然妳一生都當個為人點燈的人,但妳的子女長大後他們也會回饋點亮妳。不像我,表面看似風光,走遍天下的山川美景,但還是必須一個人摸黑回家,永遠看不到前方有一盞為我點亮的燈。」
雖然我強調,她自己就是一盞隨時可以自動發光的燈;但她苦笑地告訴我,同樣是燈,但亮光和溫度不一樣。
其實我真想告訴她,單親的我,好不容易把3個子女拉拔長大,且都已經成家立業,但他們都不在我的身邊,所以30多年來,我一直都是為自己開燈的獨居者。
最後我問她,後悔不婚的選擇嗎?她還是搖搖頭,給了我一個非常肯定的笑容。
整體來說,單身和不婚的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世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背景和情況也都不一樣,而每個人的選擇更是獨一無二的。
不論結婚的快樂指數或是單身的快樂指數,都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如人飲水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既然時代已經不同了,因此幸福與否應該不是取決於是否擁有婚姻的狀態,反而是在於個人對自己生活的滿足度和自我實現上。
(本文摘自黃越綏著,《我不婚,然後呢?:黃越綏給單身世代的人生相談》,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